新中國工業「長子」的產品形象,難道就是「傻大粗黑、肥頭大耳」?
德國寶馬集團等3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瀋陽,見證了這座城市產業脫胎換骨的變化——從煤炭、冶金、工具機等傳統製造業躍升至汽車、航天航空等高精尖產業。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的崛起,往往發端於文化的振興;佔領文化高地的城市,往往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主動、脫穎而出。」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曾維說。
「創業」成為瀋陽振興的時代強音,成為遼河兩岸響徹雲霄的春雷,催人奮進,激蕩人心。
讓「創業」變為褒義詞
過去,在瀋陽人的價值觀中,「創業」不是一個褒義詞,一些青年人在擇業時眼高手低,挑肥揀瘦,缺少自主創業、創新的膽識與實踐。瀋陽市副市長祁鳴直言不諱地說:「瀋陽小老闆太少。」
祁鳴說,有一家企業一年都開不出工資了,工人還天天準時去上班。當市政府進行改革時,大伙兒還哭哭啼啼地不願離開這家開不出工資的企業。與此同時,大量來自江浙與四川等地區的農民工在瀋陽從事社會服務職業,他們的生存之道就是靠雙手創造。
「瀋陽不差文化,尤其是創業文化。」東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孫雷教授帶領一個課題組研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從著名的「闖關東」,到新中國工業「長子」的「鞍鋼憲法」、「鐵人榜樣」等,他們表現出的開拓創新與奉獻精神,是創業文化的重要內涵。
瀋陽市政府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受制於主觀、客觀方面的因素制約,瀋陽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工業基礎沒有完全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先發優勢,傳統的思維定勢與價值取向沒有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生根本性改變。
報告列舉了阻礙創業發展的種種現象:譬如,「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些農民捨不得離開土地外出打工;一些工人習慣於做「企業人」,失業了找政府,下崗了找單位,依賴性較強;一些年輕人心存「求穩」的就業觀,想盡辦法往「吃皇糧」的行政機關或大的企事業單位擠,鮮有人涉足個體、民營和外資企業。
較之溫州人在「七山兩水一分田」環境下鍛造的「走四方」的商業文化,瀋陽人生長在地廣人稀的「黑土地」上,自主創業的願望、對商業文化的傳承均遜色於溫州人。不過,瀋陽市鐵西區區長李松林認為,工業化大生產培養了瀋陽人精耕細作與團結協作的精神,他們不甘拜下風,內心湧動著創業激情。
北方交通重工集團董事長曲凱白手起家,經過10年發展,企業已實現年銷售收入30億元,職工達4000人。康寶華從沈飛集團下海後專攻玻璃幕牆與電梯產業,一舉打造了年產值200億元的遠大集團,並成為北京奧運會主要場館的承建者。
過去,只是缺少一種環境、一面旗幟與一聲召喚。祁鳴說,現在,瀋陽市委、市政府把創業定位為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瀋陽從東北區域中心城市走向全國特大型城市、優化產業結構與加快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要保障。
瀋陽給「創業」注入了廣義的內涵,既涵蓋城市與社區的改造與變革,又包括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高效與創新,更包含企業與個人的自主創業,大家都要拋棄「等、靠、要」的無為意識,開拓進取,奮勇當先,為推動「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釋放出強勁動力。
瀋陽向西看,鳳凰正涅
瀋陽市鐵西區,素有「東方魯爾」之稱。2002年3月,李松林調任該區副區長後發現:天空灰濛濛,城區面貌破敗不堪;下崗職工愁容滿面,社會治安惡化,工人一天上街堵18次馬路。一種坐在「火山口」的強大壓力在他內心油然而生。
在白紙上書寫創業史可能較容易,但要在一張老圖紙上描繪新篇章,就難上加難了。
李松林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德國政府投資4000億歐元改造魯爾,英國政府花費500億歐元改造倫敦老工業基地。鐵西區則在短短8年時間內,向世界展示了瀋陽老工業基地的脫胎換骨。
嚴格意義上說,鐵西區的改造是從1986年開始的,但一直沒取得實質性進展。2002年6月18日,瀋陽市委、市政府決定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10多天後,鐵西便在瀋陽低壓開關廠打響「第一炮」,掀起波瀾壯闊的工業大遷徙。
過去是在城市搞工業,現在則來到農村。李松林說,鐵西搬遷改造企業的核心目標是造福工人階級與廣大農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糧。改造前,一些工人居住在破爛的棚戶區,連水電工上門收水電費都不敢開門,因為窮得叮噹響。
330家企業大搬遷涉及40萬產業工人的命運。在動遷瀋陽第二開關廠時,李松林就挨過廠長的耳光。拆遷辦的史浩然則被企業工人關進小黑屋。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忍辱負重、時不我待地做好疏導與搬遷工作。
瀋陽鼓風機集團由瀋陽氣壓機、水泵廠等幾家企業重組而成,職工從當初的1.5萬人減至現在的6000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與流程再造,而是一個重新建立體制、機制的過程。該廠2007年搬至新址後輕裝上陣,現在國內市場一枝獨秀,吸引了50多家投資機構爭相投資。
北方重工宣傳部部長劉曉東說,瀋陽重型機械廠與礦山機械廠合併前,兩家產值總計不到60億元。今年,北方重工產值有望達到150億元、出口產值3億美元,成為世界500強企業與最大的隧道盾構機生產企業。
大青街道共和社區以前是一片低洼地,種糧食收成少。2004年從于洪區劃至鐵西區後,異地重建19棟現代化居民樓,教育、醫療、保險、就業等社會保障全部由政府埋單。社區書記王愛增介紹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兩至三套新房,一改村民300多年住草棚的歷史。500多名村民在附近的瀋陽鼓風機集團、可口可樂等企業上班,解決了重新發展的問題。
改造鐵西最大的受益群體之一是農民。大青街道黨工委書記興彥軍說,全區100多個改制社區都達到或超過了共和社區的發展水平。工人從抵制動遷到支持企業新址重建,企業從被動搬遷到主動改造升級。因為大家看到一片片曾經蕭條的廠區被光明新村、工人新村等現代化小區所取代,新建企業生產的高、精、尖產品代替了原來笨重的產品。
鐵西過去是一個「大工廠」,幾乎沒人願意去居住。現在,通過搬遷改造企業、優化人居環境,高端樓盤雲集,成為瀋陽人居家、創業的首選之地。「沒有企業與人的浴火重生,就沒有鐵西區的脫胎換骨。」李松林說,2002年鐵西老區12.5平方公裡的工業用地實現工業產值120億,現在鐵西新區產業用地達到80平方公裡,規模以上工業總值2330億元;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從95∶5優化為75∶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9億元。鐵西區一舉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
創業決定成敗。今年2月28日,瀋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東陵區、渾南新區、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合署辦公,以建設大渾南的新格局。
黑土地上掀起創業風尚
據共青團瀋陽市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抽樣調查顯示,57%的人認為創業是創造財富,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抓手,32%的人認為創業是挑戰自我、跨越發展的重要平臺。團瀋陽市委書記邢鵬說,瀋陽致力於建立「活力之都,創業之城」的理念深入人心,青年群體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於創業、創新的大潮中。
胡忠偉就是一位敢於「吃螃蟹」的大學生。在一次社會實踐中,他發現兒童英語培訓市場蘊含巨大商機,就籌資3000元辦起了20名學員的「小學館兒童美語班」。開辦之初,受當時政策與同行惡性競爭的影響,他虧損10萬元。歷經市場狂風暴雨的考驗後,一個固定資產上千萬元、員工千餘名的冠亞外語培訓集團已在瀋陽崛起。
5年前,海歸王卓從加拿大回國後,第一次走進國內人才市場應聘時,看到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場面,優越感頓失。第一份銷售員的工作因末位淘汰後,他的工作熱情降至冰點。在去瀋陽盛京醫院的路上,看到對面金科大廈正在招租,這名年輕人當時夢想有朝一日能夠入主這裡。
近日,當記者見到王卓時,他的身份已是金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年營業收入2000多萬元,納稅300多萬元。
「光有熱情,創業未必會成功。」團瀋陽市委副書記郭忠孝說,遼寧和佳共翔計算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陽與團市委、三好街管理局共建了12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業工程一班的葛長俅等30多名學生便在這裡忙著創業「練兵」。
創業者的心理壓力大,需要不斷地調整與安慰。瀋陽智翰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朔表示,瀋陽唱響創業文化的主旋律,讓創業者不再孤獨。它在激勵人、啟迪人的同時,告訴社會各界:創業路上,我快樂、我追求、我成功。
祁鳴副市長說,美國大片《007》就是用塑造英雄人物的方式引導個人奮鬥。瀋陽現在則建立一系列創業、創新的政策、機制與平臺,利用政策與經濟槓桿作用,讓創業文化在黑土地上佔據主導地位,成為瀋陽市主流文化的特質之一。
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有海外學子創業園、自主智慧財產權園、生物醫藥孵化園、創新創業大廈。據該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主任尹勝航介紹,區內進駐的450家企業中,90%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75%的老總為青年企業家,兩家公司已經上市。
在12月6日至15日舉行的第二屆瀋陽市青年創業周中,來自全市青年學生、失業職工、失地農民、專業人才、軍轉(退)幹部與殘疾人6個自主創業群體的代表,儘管經歷、專業、職業等背景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將「崇尚創業,敢為人先」、「寬容失敗,激發潛能」作為自己人生奮進的座右銘。
瀋陽市中小企業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市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有80%是青年人創辦的。「點燃創業的激情,我們奔跑,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科學發展的嶄新畫卷一定實現。」邢鵬與瀋陽市青年創業群體代表座談時如是說。
本報瀋陽12月13日電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