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網絡的智商測試圖,是動還是靜。
流行網絡的智商測試圖,據說找到9張面孔智商就達180 。
■芮釐
著名神經科學期刊《神經元》(Neurou)2012年12月20日刊登了加拿大和英國研究人員的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藉助網際網路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智力調查,發現一個人的智力由多個因素構成,智商測試能體現並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是一個謬論。
智商測試單一
智商測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Q測試已經被使用了幾十年,而兩國的研究人員認為,智商測試從根本上就是存在缺陷的。
他們在網上發布了一份包括12項智力測試題目的問卷,測試涉及記憶力、推理、注意力和規劃能力,此外還有一份關於背景資料和生活習慣的調查問卷,結果在全球範圍超過10萬人提交答卷。
研究人員從10萬份答卷中抽取了4.6萬個樣本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一個人的智力主要受短期記憶、推理和語言能力三個因素的影響。
倫敦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外事部主任羅格·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是研究合作者之一,他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如今採用單一的測試,比如智商測試,來衡量智力水平。事實上,IQ測試只能衡量人們在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在分析了調查問卷之後,研究人員又藉助功能性磁共振掃描設備分析了16名志願者的大腦神經元迴路,發現短期記憶、推理和語言能力這三個因素雖然相互作用,但各自依靠大腦中的三個不同的神經元迴路活動。論文中稱,大腦神經元迴路對智力都有影響,而每一個迴路又影響一個獨特的能力。在這三個智力因素中,一個人可能會擅長其中一項能力,但是其他兩項就可能很差。
海菲爾德說,雖然我們常常將人類大腦的複雜性比作宇宙,但還是試圖通過所謂的智商測試去測量大腦的功能。
每15至20年定期更新
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量量表是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在1922年傳入我國。1982年經過修訂,共51題,主要適合小學生和初中生使用。
1936年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編制了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兒童智力量表(WISC)以及適用於4~6.5歲兒童的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IS),韋氏量表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引進我國經過修訂出版了中文版。目前,我國採用比較廣泛的是韋氏智力量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智商只是衡量智力的一種測量工具,每種量表的標準也不統一。確實不能完全反映人的智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量表的參照系和相對值也是在改變的。
因此每15到20年,智商測試量表都會出新的版本。施建農介紹,比如我們常用的韋氏測量表。每一次調整都涉及到兩個方面。
一是年齡。比如,之前涉及的題目是適合5歲兒童的,那麼在新的調整時,年齡可能就調整為3歲。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15年前,5歲兒童能夠認知的事物,現在3歲兒童就可以認知。因此,從年齡上,測量針對的年齡段就會進行提前。
第二個方面就是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我們所認識的事物也在不斷地改變。從前試題中涉及的事物可能有收音機、自行車等等,但是如今,電腦、手機、網絡等等都成了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因此試題中也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尋找新方法
施建農一直致力於超常智力兒童的研究。「目前我們也要依靠智商測量工具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在某一方面智力超常。畢竟它實施起來比較方便,因此目前對於智商測量這方面還是以方便原則為主。」他說,「但作為研究者,大家都在尋找其他一些客觀、簡潔的方法來測量智力水平。」
施建農和他的研究團隊一直在進行超常兒童與普通兒童在腦電波方面體現的差異的研究,並且獲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人類大腦具備自動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當人們專注於一件事情時,大腦也會對其他非注意的信息進行加工。這種能力在腦電波上就以一種慢波的方式表現,這種慢波活動也被看成是智力和認知功能的基礎。而在施建農進行的研究中發現,超常智力兒童大腦中的慢波出現的概率要比普通兒童高。這說明,他們的大腦對非注意信息的處理能力更好,也更聰明。
對於腦電波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研究人員的重視。施建農介紹,人們在尋找各種各樣的能夠簡潔客觀地預測人的智力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了腦電波,此外還有基因方法等等。「但目前,這些方法都仍然處於試驗和探索的階段,還沒有進入到實際使用的階段。」(來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