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的邊境、波羅的海之濱,有一個不大的魚港,是古代的一個城堡,叫弗隆堡。在城堡的西北角,有一座箭樓。這座箭樓,就是舉世聞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觀察天文的天文臺,天文學史上著名的「哥白尼塔」。自十七世紀以來,它作為天文學聖地一直保留到今天,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科學工作者前來瞻仰,緬懷這位科學家為人類所作出的巨大的辛勤勞動。1473年2月19日,偉大的天文學家、地動學說的創立人哥白尼誕生在波蘭託倫城的一個普通商人的家裡。1491年,他到當時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天文和數學。1496年,他遵從舅父烏卡斯的建議,到義大利去學「教會法」。但是,在義大利期間,他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天文學的研究,他進行無數次天文觀察和測量,搜集大量的天文資料。1506年,哥白尼回到祖國,先是住在他舅父烏卡斯主教的官酈—赫爾斯堡,整理他從義大利搜集到的天文資料,寫成《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說》,這實際是「日心說」的提綱。1912年舅父病死,他便遷到弗隆堡居住,一直到逝世。在弗隆堡,他買下這座箭樓,建立一座小小的天文臺。無論盛夏或嚴冬,他用自製的粗劣的儀器,不分晝夜地觀察天文。他不顧教會的迫害,不怕奸細、密探的監視,甚至在1519年波蘭和條頓騎士團發生戰爭,城堡周圍到處是血和火的情況下,哥白尼仍然每天登上角樓,堅持他的天文觀測工作。他就是這樣以畢生的精力,完成了對天體的觀測,寫成了不朽的巨著《天體運行》。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發表,開始了人類宇宙觀的新紀元,恩格斯稱之為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的「獨立宣言」。
1592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略韓戰,妄圖侵吞朝鮮,朝鮮派使臣向明朝求援。明朝接受了朝鮮的請求,於1592年底派李如松為東徵提督,率明軍7萬多人東渡,與朝鮮軍民會合,配合作戰。
1593年2月19日(明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經過周密的部署,明軍對敵人發動了強大攻勢。李如松親自率領敢死隊向盤踞在平壤的日軍精銳部隊發起衝鋒,戰鬥非常激烈。勁弩齊發,煙焰蔽空,中朝將士奮勇當先。
激戰到中午,日軍紛紛抱頭逃竄,中朝軍士凱旋入城。平壤戰鬥共殲敵1萬多名,俘虜不計其數,使日軍聞風喪膽。
俞大紱,字叔佳,1901年(清光緒二十六年)2月19日生。浙江紹興人。植物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近代植物病理學學科奠基人之一。192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1928年赴美深造,1932年獲博士學位,被聘為美國植物病理學會會員、Sigmaxi學會會員和菲陶菲學會會員。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昆明清華大學農研所、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校長和名譽校長等職;1981年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兼任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植病學會、植物保護學會、真菌學會的理事長或名譽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學委副主任和政協全國第三屆委員、第四、五、六屆常委等職。1956年被選為蘇聯農科院通訊院士。主講過「植物病理學」、「病原細菌學」、「真菌學」、「微生物學」、「微生物遺傳學」等課程。育成抗黑粉病小麥、抗莢疫病大豆、抗稻瘟病水稻等品種。曾主持東北果區蘋果腐爛病研究與防治,因作出重大貢獻,受到國務院嘉獎。1958年培育出我國特有的3010優良赤黴素菌種達到世界水平。1966年的水稻亞苗異核遺傳研究成果在英文版《中國科學》上,引起國際學術界重視,被國際多種刊物、著作引用,此成果獲1980年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作有《微生物學》等10餘部,學術論文近百篇。
琉黃島是太平洋火山島群中最大的一個島嶼,位於日本東京和馬裡亞納群島之間,距東京約1200公裡。該島整個面積不足21平方公裡,但地處險要地位,是日本與馬裡亞納群島空中聯繫的唯一的中繼基地,盟軍一旦佔領該島,島中基地上的飛機即可直接襲擊日本國土。琉黃島和衝繩島構成了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隨著在太平洋戰爭失利,日本更加重視對琉黃島的防禦。1944年6月,日本決定組成小笠原軍團,將琉黃島的守備部隊由原來的1500人增至2.3萬人,另有海軍陸戰隊7000人,飛機30餘架。守備司令陸軍中將慄林中道組織島上日軍在南部的折缽山構築了核心陣地,以中部高地和兩個機場及元山地區構成島上主要防禦地帶,各陣地由混凝土工事和天然巖洞結合組成,並由地下交通壕相連結。日軍決心利用堅固陣地,進行持久的防禦作戰。美軍為掃除進攻日本本土障礙,並有效利用島上3個機場,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和中繼站,決心實施琉黃島登陸作戰。美軍任命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指揮這次登陸戰,參戰兵力有:第5兩棲軍轄陸戰第3、4、5師,各類型作戰艦艇八百餘艘,飛機2000餘架,總兵力約22萬人。美軍在登陸作戰前,從1944年8月中旬起,對琉黃島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轟炸,傾瀉炸彈1300餘噸。然而,由於日軍憑藉堅固坑道防護,美軍的轟炸效果並不明顯。戰後,日軍曾透露,在戰前的轟炸中,日軍僅傷亡95人。1945年2月19日早晨,美軍在琉黃島東部岸灘登陸。日軍拚死固守,狙擊搶灘的美軍。在不到半天的時間裡,美軍登陸部隊就傷亡2400餘人,部隊一度被阻於灘頭。當天日落時,美軍上岸部隊達3萬餘人。20日,美軍佔領了1號機場,切斷了該島的南北聯繫。24日,美軍奪取了折缽山,預備部隊此時登陸完畢。3月1日,美軍攻下位於島中部的第二個機常至3月9日,美軍相繼攻佔了北部正在修建中的第三個機場和兩個高地,將日軍壓縮在島嶼北端和東北部狹小的地帶內。日軍彈盡糧絕。3月17日,殘餘的800名日軍被美軍包圍。25日夜,慄林率殘部突圍,但大部被美軍殲滅,慄林中將死裡逃生。26日,美軍宣布戰役結束,但清剿行動至4月底才告完成。此戰,美軍傷亡約2.1萬人,日軍守島部隊3萬人中,約2.5萬人斃命,1000多人被俘。琉黃島戰役的勝利,使美軍奪取了向日本本土進攻的關鍵前進基地。
蘭裡島為緬甸最大島嶼,面積2300平方公裡,位於孟加拉灣東側,距大陸最近處30餘公裡。島上灣澳曲折,潮灘廣闊,全是紅樹林沼澤,漲潮時樹梢露出水面,退潮時是風雨不透的密林,氣根縱橫,泥淖陷足,成為鱷魚的巢穴。1945年2月19日,近千名侵緬日本軍隊被英國軍隊圍困,隱蔽龜縮於蘭裡島一個海灣沼澤地。夜深漲潮,日軍正要遷移到幹地,數米長的鱷魚傾巢而出,從四面八方撲向人群,吼叫著撕扯吞噬。日軍陷於泥淖,難展拳腳,開槍也嚇不退鱷魚。血腥味引來更多的鱷魚,絕望的慘叫聲響徹天際。翌日黎明,不聞人聲,紅樹林東倒西歪,潮灘血肉模糊,到處是頭顱和斷手殘肢。除20名傷員爬上陸地倖免一死外,約900人葬身鱷腹。這是人類歷史上被動物吃掉的人數最多的一次紀錄。
安德烈紀德(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法國作家,保護同性戀權益代表。
紀德1869年11月22日生於巴黎。他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死於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查爾斯紀德(Charles Gide)。紀德在諾曼第孤獨地長大,在早期已成為多產作家。1895年他母親死後,他與他的表親結婚,但一直都只是名義上的夫妻。
1891年紀德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安德魯華特手記」。在1893年及1894年,紀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爾及爾與奧斯卡王爾德結識並在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1896年,他成為La Roque-Baignard(一個位於諾曼第的公社)的市長。
1908年,紀德參與創建了文學雜誌《新法國評論》。
在1920年代,紀德啟發了像加繆、薩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當他在「田園牧人」(Corydon)(1924年)公開發行版中為同性戀辯護時,遭到了廣泛的非難,他後來將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在1923年他與另一個女人Maria Van Rysselberghe生育了一女,取名為凱薩琳。他的妻子Madeleine於1938年去世。後來他用自己名義婚姻的背景故事創作了小說Et Nunc Manet in Te (1951年)。
1925年後,他開始為罪犯爭取更人道的生存環境。1926年他發表了自傳「如果它死去」。
從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與侄子Marc Allégret在法國近赤道的非洲殖民地旅行。在回法國之前,他又遊歷了現在的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喀麥隆。他在「剛果之行」及「從查德歸來」中都涉及了他的漫遊。在其中,他批評了法國商人在剛果利慾薰心的行為並希望改革。他特別強烈批評了「大特權政權」,例如在此政權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歸法國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剝削此地區的所有自然資源,特別是橡膠。他講述了當地人被迫離開村莊許多星期去森林中採集橡膠,他甚至將這種剝削比作奴隸制度。
在1930年代,他迅速成為了共產主義者,但在訪問了蘇聯後對共產主義的幻想破滅。他對於共產主義的批評使他失去了許多社會主義者朋友。這種情況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開表示於共產主義斷絕關係後尤為嚴重。
紀德於1942年離開法國前往非洲,直到二戰結束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紀德死於1951年2月19日,天主教於1952年將他的作品列入禁書。
紀德的小說,包括「背德者」(1902年),「窄門」(1909年),探討了他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進退兩難的困境。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東南部。面積277.6889萬平方公裡。人口3300萬人,白人佔97%,多屬義大利和西班牙血統。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87%左右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漁業資源發達,工農牧業也很發達,是世界糧食和肉類的重要出口國。主要出口有穀物、牛肉、皮革、羊毛、橡膠、鋼材等,主要進口有化肥、石油產品、鐵礦砂、煤炭等。阿根廷在1535年被西班牙佔領,建立一些殖民點。1810年5月25日爆發反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1816年7月9日宣告獨立。1853年建立聯邦共和國。19世紀中葉英國勢力侵入並在經濟中佔據重要位置。1982年4月2日因馬爾維納斯群島爭端,與英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1930年建立的軍政權在1983年實現還軍政於民。奉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1972年2月19日與我國建交。
1997年2月19日,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鄧小平,四川廣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5歲入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初到蘇聯學習。1927年春回國,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改名鄧小平,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以後,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主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徵,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和師長劉伯承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嶽等抗日根據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1947年夏他們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由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在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擔任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總前委書記,同兩個野戰軍的領導人一起,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蘇、浙、皖、贛等廣大地區。
1949年9月,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和劉伯承率部向西南進軍,佔領了雲、貴、川、西藏諸省,參加領導了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實現中國大陸的完全解放。此間,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反對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中,作出重要貢獻。1955年4月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在任總書記的10年中,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進行談判,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失去一切領導職務。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他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由於「四人幫」的誣陷,1976年4月又被撤銷一切職務。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他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還提出要儘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為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在1981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由他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在這次會議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認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來制訂規劃。根據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他指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全黨要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他設計了從20世紀80年代到下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並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標準,不斷開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動農村改革,推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他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述,為中國共產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倡議興辦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推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他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他提倡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主張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他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軍隊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要實行戰略性轉變,提出要把軍隊建設成為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他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按照這個構想,香港已於1997年回歸中國,澳門也將在1999年底回歸中國。他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係,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國際發生政治風波,黨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堅決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從而經受住嚴重的考驗,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尊嚴、安全和穩定。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了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的過程中,他起了關鍵的作用。退休以後,他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1992年視察中國南方的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重要談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一些重大問題。以這次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這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鄧小平主要著作收入《鄧小平文選》(3卷)。
鄧小平是橋牌好手,打牌時雖然不愛賭錢,但是非常守規矩,輸了也能和其他人一樣鑽桌子。世界著名的橋牌冠軍楊小燕說:「在牌桌旁,可以感到鄧是一個偉人。他的打牌技術是又穩又精。」
2001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基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宣讀了《國務院關於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這次會議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盛會,是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一次檢閱。從2000年起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定。會上,江澤民首先向獲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由他親筆籤發的獎勵證書和獎金。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一崇高榮譽的吳文竣袁隆平兩位院士,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吳文俊院士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資訊時代數學發展開闢了新途徑。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會上,頒布了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人選和項目。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5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3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2項,二等獎228項。美國科學家潘諾夫斯基和印度科學家庫西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