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新展回顧中國戲曲教育70年

2021-01-11 人民網

展廳裡的點綢頭面韓 一攝

熠熠生輝的戲服、彌足珍貴的黑膠唱片、五光十色的舞臺劇照……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聯合主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國博開幕。

展覽分為「榮膺使命」「守正創新」「立德樹人」「春華秋實」四個篇章,以珍貴的歷史實物、詳實的圖文資料和生動的多媒體形式,展現了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來的輝煌歷程,講述了一代代國戲人守正創新、砥礪前行的動人故事。

中國戲曲學院成立於1950年1月,是新中國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最初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首任校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戲曲改進局局長田漢。70年來,中國戲曲學院與時代共同發展。今天的國戲,已成為國內戲曲教育領域專業最完備、培養體系最健全、優質師資最集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最多、業內影響最大的藝術院校。

展廳裡,一張張泛黃的報紙講述了中國戲曲學院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一組老照片再現了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等老一代藝術家的教學場面。在《白蛇傳》舞臺劇照前,展示著當時的舞美設計模型,訴說了國戲人精心打造經典劇目的故事。

在琳琅滿目的戲服中,一套藍團花絨繡褶子格外引人注目。這套戲服是國戲老校長蕭長華從中年時就常穿的演出服裝,留存於許多經典的歷史影像中。晚年蕭長華為節約劇組創作經費,婉拒置辦新戲裝,仍穿著這件褶子登臺演出,令人感佩。

展廳中還陳列了京劇演員佩戴的冠、帽、盔、巾以及各種各樣的頭飾,如絹花、絨花、廣銀頭面、點綢頭面、點翠頭面、水鑽頭面等,流光溢彩,盡顯京劇文化之美。

此次展覽是繼不久前結束的「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後,國戲與國博戰略合作的又一項新舉措。據悉,展覽大約持續2個月。

相關焦點

  • 70年薪火相傳 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 12月22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行。展覽講述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代表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來的滄桑巨變,為人民服務的前進道路中所譜寫的發展篇章中的動人故事。本次展覽將於12月26日開幕,展期兩個月。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表示,本次展覽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著力呈現國戲從創業到改革,從探索到完善所走過的傳中有創、新中有承的風雨歷程。
  • 國博上新展 追憶新中國戲曲七十年薪火相傳
    今天上午,「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以珍貴的歷史實物、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的多媒體手段,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鐫刻出國戲人、戲曲人70年來的歷史足跡。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
  • 中國戲曲七十年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12月26日 ,「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劉秀榮在展臺前駐足觀看(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本次展覽以「榮膺使命」、「守正創新」、「立德樹人」和「春華秋實」四個篇章為綱領,從綜合層面展現中國戲曲學院與新中國共奮進、與時代共發展、與戲曲藝術共命運的發展脈絡。以中國戲曲學院為縮影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歷史,以珍貴的歷史實物、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的多媒體形式在此次展覽中融合輝映。
  • 國博新展|一塊鏡子怎麼有文化?
    此次展覽是從數以千計國博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 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者:餘冠辰
  • 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對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對70年不平凡歷程進行回顧與思考,對於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具體行動。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系統總結黨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一個70後親歷的教育創新發展40年
    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了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總體目標。《規劃》強調要重視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教學、教研、師訓、教管等融合創新。2020年3月22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推動課堂革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支撐構建「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我是一名70後,40多年來,我親歷和見證了教育技術、教育裝備和教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 武漢科技大學關於開展2020年度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優秀博(碩)士學位...
    各相關學院: 根據《關於開展2020年度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研究生院決定開展中國冶金教育學會2020年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推選推薦工作,現在將相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推薦要求  推薦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不超過當年相關學科博士學位授予人數的2%(不足
  • 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春節戲曲晚會潼關分會場錄製完成
    原標題:家國長安·梨園新篇丨2021年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春節戲曲晚會暨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潼關分會場錄製圓滿完成陝西網訊(潼關文旅局)1月12日,2021年陝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春節戲曲晚會暨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潼關分會場錄製在東山景區圓滿完成。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 三晉戲曲名家為沁源縣晉劇團慶生--山西青年報2019年11月18日09版...
    三晉戲曲名家為沁源縣晉劇團慶生   本報記者 連永寧   11月15日,沁源縣晉劇團建團70周年暨 「與祖國同行、綠色沁源梨園情」交流匯報演出在沁源縣開幕。
  • 恭賀新春 戲曲裡的年味
    民間戲曲是中國民眾文化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認同度最高的傳統節日,自然和戲曲有著緊密的聯繫。 ●看戲是最濃的年味 據史載,春節最早源於原始神農時代的「臘祭」,
  • 70年透過名句熱詞看教育
    ■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編者按「70年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專欄開通後,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高度關注,迅速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引發熱議,掀起了一波回憶教育名句熱詞的熱潮。
  • 央視戲曲《品戲讀城》第二季回歸:戲曲,我的中國式生活
    如果說節目想通過戲曲去解讀一座城市,不如說通過戲曲去尋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哲學。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那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答案無疑是戲曲,這種起源於原始歌舞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成為了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最好通道。
  • 啟東版畫家施漢鼎 從藝70年回顧展在通舉辦
    記者徐培欽 晚報訊 昨天,施漢鼎從藝70年回顧展在南通市文藝之家美術館開展。這是90歲版畫家施漢鼎從藝70年來的首次個展,共展出他從藝70年版畫作品30餘件,是他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施漢鼎,1930年12月生,江蘇啟東人。筆名海山、方白,「三師齋」齋主,中共黨員。
  • 「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重新開放
    原標題:「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重新開放 2017年4月1日「國博典藏《乾隆南巡圖》長卷數字展示」重新對公眾開放,展示內容在原來基礎上新增了《乾隆南巡圖》第六卷、第十二卷,每天4場,場次分別為10:00、12:30、14:00、15:30,票價5元。
  • 【向警旗敬禮】跟隨老照片 回顧成都公安走過的70年
    成都公安「首個中國警察節」宣傳視頻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9日訊(記者 喬永禎)2021年1月10日是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  1950年3月,成都市公安局正式成立,轉眼間,成都市公安局走過了70個春秋。
  • 「戲曲大觀」「以形寫神」「虛實相生」的中國戲曲嗎?
    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中國戲曲「虛實相生」「以形寫神」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創造了舞臺上虛實結合的唯美意境今天文旅君就和您聊聊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戲曲的虛擬性又叫寫意性。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戲曲的趨勢及現象
    這種戲曲現代化的發展趨向,才能真正地引導戲曲藝術擺脫困境,走向新的繁榮。舞蹈化,「以歌舞演故事」是戲曲藝術的本質屬性。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寫意性、虛擬性、程式性,則只是其本質屬性的派生特徵。因此幾百年來戲曲僵硬的程式化表演已改變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本體意義。
  • 獻給國人的新年禮物——我看2021年新年戲曲晚會
    文/臨海憑風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就多達56個,而且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方言和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在同大自然和外來入侵者鬥爭的生活實踐中創作產生了自己的戲曲,歌頌自己的英雄和家園,並一代代傳承,成為鼓舞人們戰勝一切,生存和生活下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