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再度落子東南亞。
日前,順豐與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米業供應商之一金源米業共同出資近700萬新加坡元(折合3462.55萬人民幣)成立合資子公司GS EXPRESS。從此,順豐正式進入越南市場,開始探索越南本地及跨境商機。
順豐與金源米業成立合資公司
開拓越南市場
據香港上市公司金源米業公告,順豐控股日前與其共同投資成立新公司,合力開拓越南物流速運市場。
實際上,早在2018年9月,金源米業與順豐就已籤訂諒解備忘錄,擬成立合營公司在越南提供本地及國際速遞、物流服務,並提供倉儲管理解決方案。據悉,本次金源米業旗下全資子公司Affluent Woods與順豐控股全資子公司SF Overseas共同出資近700萬新加坡元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GS EXPRESS,金源米業將其在越南的便利店物流服務公司GR8注入新公司,而順豐則將把現有越南業務注入新公司。其中,金源米業股權佔比為61%、順豐控股佔比為39%。
無論是與順豐控股此前剛剛完成的55億併購DHL供應鏈業務還是去年其他幾項大的收購活動來看,此次撬動越南市場的第一步步伐都要小很多。
據了解,金源米業旗下業務主要分為香港的米業銷售和在越南的Circle K便利店,其在越南的Circle K便利店業務已經深耕11年。
截至目前,Circle K在越南包括胡志明、河內等主要市場布局300多家自營門店,在越南當地的供應商近400家,Circle K目標在未來五年實現高速增長,建立強大的門店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金源米業的合作順丰采用參股形式進行,這也是繼印尼和緬甸市場後,順豐在東南亞市場中再一次用參股的方式進行投資,或許這也意味著順豐未來將更多採用輕量化的方式高效實現國際業務布局。
行業相關人士表示,在新興市場中,外來品牌或許更易「水土不服」,而與當地優質企業「攜手同行」或許是更佳選擇。
越南經濟增速亮眼
順豐控股方面表示,越南在過去幾年裡一直是亞洲經濟發展增速較快的國家,2018年,越南2018年度GDP增長漲幅為7.08%,進出口總收入高達4288億美元,而這個數字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
而越南同時也是亞洲最活躍的出口加工市場,美國、中國、印度以及歐洲主要市場是其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而中小型企業主對於出口持續增長持樂觀態度,而這一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物流供應商的支持。
在2019年一季度, 越南吸引外資總額達108億美元,同比增長86.2%,其中來自中國的資金佔了一半,中資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最活躍的出口加工市場,美國、中國、印度以及歐洲主要市場是其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順豐加速布局東南亞市場
實際上順豐在出海這一塊已經布局了很多年,面對東南亞市場也是一直野心勃勃。早在2010年,順豐就年就已經開始通過在新加坡設立營業網點著手進軍東南亞物流市場。但近來明顯加快了在東南亞地區布局的節奏。
2016年,順豐能就開通了中國至緬甸的國際標準快遞業務;2017年,順豐泰國分公司及曼谷分部正式投入運營,順豐的網點開始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四大東協主要國家。
今年3月6日,順豐控股出資400萬美元,戰略投資一家緬甸物流公司KOSPA Limited,並進入其董事會。事實上,緬甸作為東南亞貿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順豐對其早有布局。此次戰略投資的KOSPA是緬甸一家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提供冷鏈解決方案及庫存管理、運輸服務。
同樣是在3月,順豐與印度尼西亞Triputra集團等本土集團共同成立了新合資公司,共同推進印尼在線電商和快遞物流市場的發展。按照順豐控股方面說法,這一投資所看中的是印尼人口的年輕化和網際網路與電商發展帶來的巨大的潛在機遇。
這也體現出順豐控股在海外投資方面的一個特點:輕量化。相比需要巨量投資才能獲得足夠資源的新業務領域,在開拓新市場,特別是海外市場方面,順豐控股開始呈現出快速、小投入,多點開花的新「打法」。
對於通過這種小規模股權收購或者合資組建新公司進軍東南亞地區市場的做法,順豐控股方面表示,一直以來,順豐都是採用自營模式發展,自己購買車輛、飛機等方式進行發展;但是在海外地區,由於存在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順丰采用了更為靈活的發展戰略,結合國外的市場環境與商業環境,通過「輕重結合」的模式達成更具開放性的合作。根據不同的情況,自建、投資或是尋找戰略合作夥伴等方式在周邊市場快速低成本布局。
瞄準880億美元大市場
東協等新興市場類似30年前中國快遞物流市場,正處於發展上升通道,對順豐來說,這類投資一方面是作為上市公司要持續實現資本和資源升值,另一方面是要構建國際化的物流通道。
近年,隨著東南亞經濟的持續增長,該市場被視為繼美國、歐盟、中國之後又一個活力和潛力兼具的消費市場,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快遞物流的市場充滿巨大潛力。公開數據顯示,據預測,到2025年,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達到880億美元,相當於零售業總收入的6%。
不過對於順豐來說,除了國際業務形勢一片大好的原因外,順豐的對外的快速擴張,也與其國內業務的增長乏力脫不了干係。由於我國的物流市場在多方巨頭的瓜分下,業務已將近飽和狀態,企業想要實現高速增長可謂是難上加難。
此外,快速的擴張也給順豐帶來了許多問題。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順豐2018年總營收為909.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6%,但卻遭遇年度淨利潤的首度下滑,比上年同期低了4.57%,僅有45.56億元。
另外,順風的負債率也在大幅上升,負債總額達到了308億,資產負債率達到46%,高於同行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布局東南亞,也是順豐想從國際業務找尋一個突破點。
東南亞已成為中國巨頭的角鬥場
在順豐之外,阿里、京東等也電商巨頭紛紛登陸東南亞市場,尋找跨境物流的新機遇。
2017年,中國境外首個eWTP (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國際超級物流樞紐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正式啟動,包括菜鳥、圓通、中通、申通、百世、韻達等企業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去年9月,京東在泰國正式建成了東南亞地區的智能倉儲物流中心。
巨大的市場前景是吸引順豐挺進東南亞的重要原因,但順豐的國際化之路也將充滿坎坷,由於關稅制度、當地法規、人文習俗與國內不同,國內企業在短期內很難適應,尤其在緬甸等市場經濟環境尚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國家,順豐在發展當地業務時將面臨不少的挑戰。
此外,比聯邦快遞、聯合包裹以及敦豪快遞等這些紮根已深的老牌國際快遞巨頭,我國的快遞企業的國際布局還尚處於起步階段,加上國內的中通、京東、菜鳥等物流公司,也早對東南亞市場出手,長期以來動作頻頻。在經過了最初的跑馬圈地後,順豐又將和一批新老對手短兵相接。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