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網絡劇先導集中頻頻出現的「上交給國家」,招來無數板磚與口水。
「《盜墓筆記》乾脆改名《護寶筆記》吧」,「按照這個劇情,原著粉還真沒法劇透」,「號稱八千萬投資,這特效真不是五毛錢做的」……
6月12日,改編自南派三叔所著同名小說《盜墓筆記》的網絡季播劇「先導集」,在粉絲們殷切期盼中開播了。
開播不僅帶來驚人數據:首播上線兩分鐘點擊量2400萬,22個小時點擊量破億,讓超級IP(Inte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現象再度引發關注。同時,也招來無數板磚與口水,吐槽的規模可與央視春晚匹敵,甚至有網友在知乎開帖,從導演的專業角度批該劇的拍攝等內容。
「看完先導集之後,我自己都傻了。」
6月17日,《盜墓筆記》小說作者南派三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自己和大家一樣,在網絡首播時第一次看先導集,看完就傻了,「看完我去問編劇,編劇也傻了,編劇說他都搬家了。」
在先導集播完後,南派三叔還曾「自黑」,在微博上曬出與編劇的對話,「和編劇的聊天記錄。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因為這是我自己用大小號自問自答的。」
然而,面對洶湧而至的評論,南派三叔不得不收起往日的嬉笑,在微博上正色道,「點擊量過了4000萬,所有人都來了,謝謝。先導集之所以不是第一集,大家都看到了,第一集儘快來吧。大家說的我都看著的。」
《盜墓筆記》小說作者南派三叔。王辰 澎湃資料
看到的劇本和拍出來的不一樣
關於先導集,很多人失望之處在於,劇中完全沒體現盜墓兩字,只剩護寶了,主角身份也與原著小說相差甚遠。這些都給讀過小說的粉絲們帶來強烈落差感。
對此,編劇白一驄曾在接受採訪時解釋,「先導片的目的有三個:把吳邪原本盜墓家族的身份換掉,合法化;讓原小說中『主動下墓』變成『被動下墓』;盡力接回原著線。」
那麼,對於這樣的改變,原著作者南派三叔是否知曉?
「劇本看過的,(增加的)兩個人我沒有意見,編劇的理由也很充分。」南派三叔對澎湃新聞表示,雖然看過劇本,「但是,我看到的劇本和拍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南派三叔解釋道,先導集的一兩集是在殺青後拍的,也就是在整個戲基本拍完時才拍的,當時很多演員已經收工。
「因為是最後拍的,所以特效也是最後才做的。我們之前看到的毛片,都是前面拍的部分,沒有看到先導集。」南派三叔稱,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先導集,「先導集的出現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也不是很清楚。」
南派三叔表示,自己看到的部分基本是在墓裡發生,和原著內容非常相似。
至於先導集中反覆出現的「上交給國家」等表達,他不是很了解,之後是否還會出現,得看最終審核和配音部分,「肯定是和很多部門相關的,這一版我沒有看過。畢竟他們為了讓劇儘快上線,會在配音和剪輯時做很多修改,我不可能每一版都看一遍。」
但對於「上交給國家」這樣的表達,南派三叔很理解,「我覺得,《盜墓筆記》這個IP本身就很大,視頻化後影響更大,至少在三觀上要符合國家大環境。我們不可能做出中國第一部犯罪的電視劇來,這是不允許、不可能的事情。」
不敢說非常好看但可以期待
「反正第一天是一個呆滯狀態,一晚上沒睡,一直在看評論。」
談及開播第一天的感受時,南派三叔自嘲道,雖然自己出道一直不是好人形象,在網上多有議論,但從來沒有被這麼多人罵過,「也蠻悶的。」
面對網友們製作各種有才的吐槽「周邊」,南派三叔也表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其實,對於之後的劇集,南派三叔還是有些信心的。
「我看過其他部分,至少在看初剪片時,是全程無尿點的,還是很精彩的。」
對於南派三叔來說,自2006年在網絡上敲下那幾行字開始,至今《盜墓筆記》已不僅是一本小說那麼簡單。他對將《盜墓筆記》拍出來一直懷有非常強的執念,「所以我看粗剪時都很激動。」
南派三叔表示,因為沒有看到最終精剪的片子,只看過兩次粗剪,「至少我看的部分和原著是貼合的。剛上片時,末尾有些特效還在做。」
他告訴澎湃新聞,其實自己也只看過綠背景時的拍攝內容,所以最終特效做成什麼樣,也不清楚,「但從第一集預告片的特效來看,我相信還是會比五毛多個兩三毛的吧。」
即使沒看過加特效的成片,南派三叔依然有信心,他笑言,一方面「因為小說寫得很好嘛」,另一方面「如果按照我看的粗剪片的質量,這個劇還是可以期待的。我自己覺得挺好看。」
只不過,在經歷了播出前後大起大落的評價後,南派三叔有些不敢對讀者說非常好看了,「見仁見智吧,我覺得還是再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