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2018-11-10 15:00 來源:澎湃新聞
「春華秋實——改革開放40年上海舞臺藝術說明書展」是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最重要的展覽之一,166份說明書、66件實物,涵蓋戲曲、曲藝、話劇、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細數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文化舞臺的變遷與發展。
11月9日-18日,展覽被搬往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濃縮版」,在保留原來版塊和格局的基礎上,新增了上海交響樂團改革開放後「走出去」的重要演出說明書,記錄了上交在世界舞臺奏響中國音樂的足跡。
第一張顏色泛黃的說明書記錄了上交1987年首次出境赴港演出時的信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讓同根同源的香港市民共鳴,彼時隨團赴港演出的低音提琴演奏員齊建棟還記得,現場有觀眾感嘆,「《梁祝》聽過好多次,但聽到上交的演出,心情格外不一樣」。
展示中還有一份1992年上交在德國、瑞士演出時的節目單,當時上演的中國作品是華裔作曲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濃鬱的東方情調讓不少觀眾動容。
2010年,上交以世博之名到訪紐約,紐約愛樂樂團打破45年慣例首次分享「主場」,共慶世博,上海世博會主題曲《致世博》等中國作品,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響起。
2015年,上交「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再次來到紐約,獻演聯合國大會廳,作曲家鄒野的《上海1937》成了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活動熱潮中的最強音。
2017年,上交赴歐洲巡演,在瑞士琉森音樂節登臺成為最受關注的一站,當時的說明書用英文標示著「阿龍·阿甫夏洛莫夫的《北平胡同》,鄒野改編、理查·施特勞斯作曲的《在夕陽中》,何佔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成了中國作品亮相世界舞臺的高峰。
眾多說明書裡,有一份日方製作的說明書——「東洋的感動·上海交響樂團來日」,引人注目。
1989年,上海交響樂團赴日巡演的說明書。1989年,上交首次赴日巡演,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上交首次走出華人圈演出,日本指揮家福村芳一是當時的指揮家之一。
在巡演中,福村芳一執棒上交,分別在東京、神戶、大阪三次奏響中國二胡協奏曲《梁祝》,引起廣泛關注。其中,東京的演出是應日本朝日新聞邀請,慶祝朝日新聞創刊110周年,大阪的演出是應邀慶祝大阪市命名40周年、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15周年,這臺演出被朝日放送電視臺轉播並錄成記錄片,成就了一段以音樂為媒、加強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佳話。
11月9日,福田芳一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時隔29年,福村芳一再次來到上海,執棒上交。11月9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福村芳一帶領上交上演了中國曲目《樂隊協奏曲》,「80後」作曲家周天用一部融匯東西方文化的「混血」作品,展示了中國青年音樂家的原創力量。該作2017年曾獲第60屆格萊美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獎提名。
薄薄的一紙說明書不過三五毫米,卻承載著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舞臺藝術深厚的積澱。
「一本說明書濃縮了一場音樂會的精華,多本說明書放在一起,展示的是我們成長的線性軌跡。」上交團長周平希望,通過說明書展,讓觀眾看到上交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時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從1989年日本巡演到2017年歐洲巡演,特別是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國聲音傳遞地越來越遠,越來越有力量,上海文化品牌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有辨識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國際藝術節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