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賞賜大臣的黃金萬兩,是什麼概念?我們都被影視劇欺騙了

2021-01-20 騰訊網

大家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細節,一旦皇帝龍顏大悅,往往都會給大臣很多賞賜。皇帝的原話往往是這樣的:來人啊,賜愛卿黃金萬兩,綢緞一百匹。皇帝真有錢,隨便一說都是黃金萬兩。

黃金被譽為永不貶值的貨幣,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然而,今人對於黃金的認識似乎過於朦朧,多半停留在影視劇的層面,比如對於古代黃金的計量單位"兩"就不甚了解。特別是在影視劇中出現皇帝賞賜功臣"黃金萬兩"的情節時,難免會暗自盤算,這得是多重的金子啊?

先不說皇帝願不願意花那麼多錢封賞大臣。即使他願意,一位大臣就賞黃金萬兩,立功的大臣那麼多,皇帝就是把國庫搬空了都不夠封賞。所以古代所指的黃金萬兩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黃金萬兩有很大的差異。

要知道以前對礦石的開採可是很費勁的,技術落後導致一年的金銀產量並不高,再加上中國的金銀富礦本來就少,這更加導致了就連國家的黃金儲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般流通於市場上的只是白銀,就這也是到了明清時期才廣泛流通的。至於黃金在市場上的大規模流通,應該是沒有的。

萬兩黃金也就頂多就有現在的千金左右,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幾千萬。而且即使是黃金千兩,皇帝一般也不會真的給他們,通常都會用糧食、穀物等代替。像影視劇中那種,皇帝大手一揮,太監就把黃金萬兩端上來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看古代的影視劇一般就是看個樂呵,如果當真你就輸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老是賞你「黃金萬兩」,「白銀萬萬兩」是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文/古代皇帝老是賞你「黃金萬兩」,「白銀萬萬兩」是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各位看官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 歷史上打勝戰或者大功勞,龍顏一悅就賞賜黃金多少,更有賞賜黃金萬兩。
  • 乾隆皇帝賞賜大臣豬肘子,官員表面感恩戴德,實際上出門就扔!
    大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有一項特殊的嗜好,那就是時不時的喜歡向自己信任的一些大臣賞賜一些「豬肘子」供他們食用。而獲得這些「豬肘子」的大臣們大都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樣,但是幾乎沒有人會真的把這些「豬肘子」帶回家中食用,絕大多數都在出宮之後偷偷的便將之丟棄。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什麼?現在價值多少?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提出的三綱五常文化影響下,「君為主,臣為從」一直是封建社會君臣之間相處的要領。這也就意味著,臣子要絕對服從皇帝。所以當皇帝打賞時,不論什麼,比如字畫啊,黃馬褂啊等等都要供起來,同時還要千恩萬謝,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受寵若驚,十分重視,這樣也就大大的滿足皇帝的虛榮心。
  • 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古代官員的年終獎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
    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這是螞蟻莊園小課堂1月8日的問題,這次的問題難度難度很高,相信有很多的玩家不知道具體的答案而錯過每天一份的180g小雞飼料,因此這裡就來告訴大家螞蟻莊園1月8日小課堂的具體答案吧。
  • 古代大臣請皇帝吃飯絕對是個技術活,飯局說白了就是個局而已
    古代大臣請皇帝吃飯絕對算得上是個技術活,吃得好,皇帝老人家一高興,不但可能大加賞賜,而且可能加官進爵。但要是弄不好,皇帝老人家一個不高興,可能會讓你家破人亡。王濟就曾因為請當時的皇帝司馬炎吃了個飯,飯倒是吃好了,可卻不但讓自己被殺頭,連老婆都被皇帝弄到改嫁。
  • 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
    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時間:2021-01-08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 螞蟻莊園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
  • 螞蟻莊園1月8日古代年終獎 古代年終獎是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問題問的古代的年終獎,古代官員們的年終獎都是皇帝賞賜,根據官員的職位來劃分年終獎的多少,官位越大所劃分的年終獎越多,答對的可獲得獎勵,那麼古代年終獎是什麼呢,小編整理了答案,一起看看。
  • 曹魏後期一位大臣,弒殺皇帝曹髦,最終是什麼結局?
    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不滿司馬昭篡奪大權,集合了宮裡的衛兵和一些奴僕討伐司馬昭。賈充帶著兵士數千人在南闕阻攔曹髦。而這,最終爆發了司馬昭弒君的歷史事件。那麼,問題來了,賈充派人弒殺了曹魏皇帝曹髦,最終是什麼結局呢?一首先,在討伐司馬昭的行動中,曹髦親自用劍拼殺,稱有敢動者滅族,眾人感到和皇帝打仗非同小可,都準備逃跑。
  • 皇帝不能生育,大臣將懷身孕的妻子送皇帝,產生一成語流傳至今
    在古代,每一戶人家都希望自己家餓香火越旺盛越好,甚至還用家裡孩子的數量來看這個家族能不能繁盛,普通人家如此,皇家就更加嚴格了。而且皇家對血脈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 為何古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是皇權逐步加強還是大臣曲意逢迎
    所謂諡號指的是人在死之後後人對他這一生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只有皇帝特有,許多對朝廷有功的大臣也有諡號,如明朝太師張居正的諡號是文忠,戚繼光的諡號是武毅等等。相比於大臣的諡號,皇帝的諡號在很早就出現了。 在商朝的時期,人們對皇帝主要還是直呼其名,或者稱廟號,如商朝武丁王被稱作高宗。
  • 古時候皇帝的「工作時間」,皇帝其實也很累,關於此你知道多少?
    古時候皇帝的「工作時間」,關於這個你知道多少?說起古時候,大臣與皇帝的工作時間,大概沒有人不好奇吧,但其實,古代皇帝、大臣們的「上班」時間也是很長的,並不比現在的我們輕鬆,在現在,我們都會有明確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環境,那麼,古代君主、大臣們的「工作時間」究竟有多長呢?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你是不是也很好奇清朝皇帝一天都做些什麼呢?
  • 乾隆有時會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為什麼一出宮門就會被扔掉?
    雖然不敢扔,但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些官員都不是傻子,自然會有處理的辦法,而且處理得還非常巧妙。那麼,為什麼官員們會有把皇帝賜的豬肘子處理掉的衝動呢?我們先來看看皇帝賜的這個豬肘子是個什麼好玩意兒。據《嘯亭續錄》記載:"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 皇帝選公主和親,皇后不舍,大臣:認個乾女兒去,因此被賜國姓
    在和親之前,劉邦曾親率大軍和匈奴打了一次,可沒佔到什麼便宜,還差點困死在白登山,從此漢朝在匈奴面前幾十年不敢大動幹戈。因為漢朝經歷多年戰亂,剛剛建立,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各方面都無法支撐和匈奴人全面開戰。一直到漢武帝時,漢朝才算揚眉吐氣。說起和親,劉邦最初是想把自己的長公主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的。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 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等到宮門開啟了,就依次排隊覲見,其實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這樣,由此可見,上一次早朝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上早朝這一制度形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當時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實屬不易,他也十分珍惜。
  • 為什麼古代宦官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我們看古裝劇,尤其是涉及到宮廷的古裝劇時,總是會看到這麼一幕場景。皇帝在埋頭批閱奏摺,旁邊一名隨侍的太監小聲提醒道:「萬歲爺,辰時到了。」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子時又稱為午夜,指的是現在的23點,也就是半夜11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這兩個小時,之後再按每兩個小時一時辰遞推,分別為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有朋友應該看出來了,這古代的十二時辰,每一個時辰就代表了一種生肖。
  • 古代皇帝屢試不爽的5大陽謀,讓人「明知故犯」,毫無還手之力
    比如,百官制度,這裡通過官位、品階、職能等的詳細劃分,都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周禮推演出的陽謀用一句話解釋就是:通過絕對的皇權與軍事實力作後盾,制定出來的「霸王」條款,即不講理的道理。比如天子出巡,沿路的臣屬都必須前來覲見,你出來旅遊,憑什麼要我陪著?對,古代皇帝就是這麼豪橫。
  • 別被影視劇劉墉智鬥和珅給欺騙了,其實他是諳熟為官之道的
    國古代有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叫「伴君如伴虎」,就說在皇上身邊他是天下第一老大,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你討他歡心他高興了,對你好,他不高興了跟你翻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說在皇上身邊工作的大臣風險係數極高,怎麼樣就能夠在皇上身邊如魚得水呢?
  • 皇帝奶娘即將被處斬,回頭看看皇帝,大臣怒斥她,皇帝命,放了!
    皇帝奶娘即將被處斬,回頭看看皇帝,大臣怒斥她,皇帝命,放了!據說,皇帝的心情很不確定,總是陰晴不定,而皇帝也毫不妥協。他說的話就是神諭,沒有人能否認他,因為他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人們的生死只在他的話語之間。如果他想你死的話,你就必須死。而他要你活的話,你也必須活。
  • 皇帝參加臣子葬禮,離開時留下一物,大臣家人看到轉悲為喜
    古代人對於生死之事都非常的看重,該有的禮儀絕對不能少,當朝皇帝看到朝中大臣去世,對於有功之人也願意給他死後的榮耀。在清朝時期,一位皇帝參加臣子葬禮,離開時特意留下一件東西,大臣的家人看到之後立刻轉悲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