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6日,中印雙方舉行了第八次軍長級會談,就邊境對峙問題再次進行溝通。儘管印度方面同意與我軍達成重要共識,但到現在為止,都尚未完成在班公湖地區的撤軍。在槍炮,坦克,甚至是部隊對峙的同時,伴隨著這段時間以來中印各自的舉動,幾種另類「對峙」也引發了許多人熱議。
拉達克地區冬季的來臨,使得中印雙方必須面臨來自高原高寒的惡劣條件,在本身海拔高,氧氣稀薄的情況下,下雪會導致原本惡劣的環境加速惡化。如此一來,後勤保障能力就是一個國家「取勝」的前提。首先,中印軍隊在該地區進行的是「食物對峙」,根據消息指出,我軍新型菜窖、食品保鮮裝置已經建成,並且使用,此前無人機運送熱飯熱菜的視頻在網絡引起關注,現下又有媒體展示出我軍士兵在對峙前線吃水餃,火鍋等視頻。反觀印度,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錫亞琴冰川,一場暴風雪來襲,氣溫瞬間低至零下幾十度,士兵們只能吃一些冷罐頭食物。
其二,新型保暖服對峙傳統保暖服。印度士兵缺少保暖衣物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前不久消息報導,印度正在緊急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緊急採購大批保暖衣物,結果只接收了3萬套左右的二手保暖服,不但數量遠遠不夠,就連防寒性能都不行,甚至有傳言說部分保暖服上有汗臭味。而我軍早就為前線官兵準備了新式防寒被裝,這種被裝充分吸收了登山服以及民用極地的先進技術,能夠為我軍官兵在高原惡劣的環境下提供一定的保障。
其三,貨櫃房對峙帳篷。在邊境海拔約5000米的地方建立前沿對峙陣地,如果雙方各自都以帳篷為依託的話,很難在高原地區生存。哪怕不是冬季,想要在高原上生存下去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如今邊境正下著大雪。11月份後,邊境積雪量最高可達12米,在極寒的條件下,人的精神或許可以支撐得住,生理上卻根本承受不住。為此,我軍在實際控制線上進行了適當的部署,在摩擦點上使用了貨櫃住房模塊。室外溫度零下40度,這種營房室內溫度都能夠達到十幾度以上。相比之下,印度至今用的還都是沒有任何保暖效果的普通帳篷,少量的營房還是模仿我軍的,不過也就只學到了點「皮毛」。營房內部環境非常差,就像是緊急加建的。
或許上述三點不是很起眼,但確實屬於後勤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在高原高寒地區,是戰鬥力的保障。如此對比,印軍在邊境條件與我軍明顯差遠了,可為什麼有人表示我軍也僅僅只是較好?兩軍處境差距是大,但是這只是表面,真正的情況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我軍前線官兵的條件確實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總體來看,他們的設備,訓練以及生活條件還是很艱苦的,與享受到和平安寧環境中的舒適條件差太多。就算是為官兵們準備得再充足,在高原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也遠沒有我們過得舒適。不過真要打起來,就目前雙方在對峙僵持能力上來看,我軍早就先勝一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