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悅是一位新手媽媽,初步當媽,對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特別關注。最近,她發現孩子的小手總喜歡握拳,很擔心孩子的手不能控制屈伸,所以她想幫寶寶伸直。
婆婆知道後,阻止了悅悅,說這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生理現象,一般孩子過了3個月後,就會消失了。
其實婆婆說得沒有錯,寶寶小手喜歡攥拳,是不需要幫助寶寶伸直,因為這是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
其實在寶寶剛出生時,很多都會有握拳現象。尤其在睡覺的時候,寶寶的手會呈現輕度的握拳狀態,這是新生寶寶特有的行為反射:抓握反射。
俗話說「心靈手巧」,也就是說,手的運動會促進嬰幼兒言語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如果寶寶的精細運動技能掌握得好,可以幫助寶寶早期腦結構和功能成熟,進而促進認知系統發展。精細動作一般是指手和手指的動作,比如說手的拿、握、抓,手指的對捏、摺疊等。
每個媽媽都希望寶寶聰明,那麼怎麼提高寶寶的智力呢?育兒專家指出,媽媽可以通過鍛鍊寶寶的手指,提高寶寶手指的精細動作能力,這樣寶寶會更加聰明。
其實媽媽可以利用寶寶「抓握反射」這一行為特點,針對性的訓練寶寶的抓握能力,它不僅可以促進寶寶手部肌肉、關節的發育,豐富手指觸覺刺激,還提高手的抓握能力。方法如下:
1、讓寶寶握住媽媽的食指
媽媽讓寶寶平躺在床上,輕輕撫摸寶寶的手,寶寶會握住媽媽的手不放。這時媽媽讓寶寶可以握住自己的食指,約30秒後把手指拿開,換寶寶的另外一隻小手,重複4~5次。媽媽還可以給寶寶的雙手進行按摩,按摩從寶寶的手心開始,然後手背及各個手指。
2、媽媽和寶寶多握手
寶寶最初並不知道小手是什麼,可以幹什麼。媽媽要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小手,多和寶寶做手的運動。
比如:寶寶剛出生時就有抓握反射能力,如果媽媽用手指碰觸寶寶的小手,寶寶就會蜷起自己的小手指去握住你的手指,這時候的動作只是出於本能的肢體反應。
隨著寶寶長大,要把無意識轉變成有意識,媽媽就要引導寶寶認識手,幫助寶寶了解手的功能。這時候最簡單適宜的動作就是「握手」,媽媽可以經常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寶寶的手心裡,讓他感受到手指之間的互動,產生抓握的意識,兩隻手要輪流做。
結語:不管是給寶寶按摩還是訓練寶寶抓握,媽媽都要和寶寶進行愉快的交流。這樣對於促進親子關係很有好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