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鄉黨首跨海峽祭于右任 國民黨副主席出席

2021-01-09 三秦網

于右任侄孫女於媛及曾侄孫於鴻鈞、於鴻彬三人,將故鄉的黃土、涇渭的河水,輕輕揚撒在於公墳頭

于右任墓園位於臺北25公裡外的陽明山

于右任侄孫女於媛及曾侄孫於鴻鈞、於鴻彬三人,將故鄉的黃土、涇渭的河水,輕輕揚撒在於公墳頭于右任墓園位於臺北25公裡外的陽明山臺北有個陽明山,山頂有一座墓園,墓碑朝向海峽,大陸依稀在望。

整整五十年了,于右任先生懷著無盡的鄉愁長眠於此。空餘遺歌在世間傳誦——「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2014年歲末,于右任先生故鄉陝西的60餘名鄉黨,首次帶著三原故裡的土、涇河渭河的水,還有家鄉的特產蓼花糖、西鳳酒、茯磚茶,來到陽明山上祭慰髯翁。

「這一趟,我們來得並不容易。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當年是于右任先生難以逾越的生死線。歷史曲曲折折,讓我們等了半個世紀……」

「爺爺!我們來看你老人家了!」當於媛女士聲音略帶顫抖地說出這句話時,周遭顯得更為寂靜了。蒙蒙雨霧籠罩了莽莽青山。山很高,西北望長安,海天之間,蒼茫一片。

這裡是臺北25公裡外的陽明山,海拔800餘米的大屯山頂。50年前,86歲的于右任先生辭世,臨終前在日記裡寫下:「葬我在臺北近處高山之上,山要最高者。」

50年後的2014年歲末,60餘名陝西鄉黨帶著故鄉的水、土和特產,涉過海峽,登上高山,來到於公的青冢前,一聲秦腔,一把黃土,一支高香,一杯濁酒,還有一個深深的鞠躬叩首,祭奠孤零零長眠在此的老鄉于右任。

「右老!你在天有靈,可曾感知!」

  未能實現的遺願

  「十年後,子孫將我與老夫人合葬」

臺北的冬季有好幾年不這麼冷了。當地人說,前些時候一直不下雨,若是有雨,會更冷。2014年12月16日,氣溫最低8℃,微風。上午10時,就在眾人登上陽明山的那一刻,小雨果然飄零而至。

於媛覺得冷極了,心裡卻按捺不住一股熱流在激蕩。去年年初,她就籌劃著這樁沉甸甸的大事。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於媛是于右任的侄孫女,從小生活在西安書院門52號。現在這裡是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於媛是館長。當年,她的祖父於孝先置辦了這座三進的四合院,比於孝先大兩歲的兄長于右任也曾在此常住。1949年,于右任去了臺灣,夫人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留在西安,就住在這裡。

在於媛記憶深處有幅刻痕般的畫面:高老夫人總是坐在大宅門左邊的那個青石墩上,把頭扭向路口張望。於媛問,婆你看啥呢。老夫人就說,你大爺到很遠的地方去了,過一兩年就回來了。

忽忽五十年。于右任沒能回來。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臺北病逝。臨終前,他在日記和遺詩中寫下一串載滿鄉愁的句子:「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我想葬在高山上,及今思之,如大太太何。不如說十年後非我子孫將我倆合葬。」

老翁的遺願至今沒能實現。作為于氏後人,於媛一直想為右老做些什麼。於媛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沒有見過這位伯祖父。及至年長,她讀了于右任的詩,了解這位先祖的人生經歷。

在於媛心中,于右任早已超越了家族親人,是須仰視的一代偉人。從青年時「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到投身辛亥革命、創建共和,最終遺歌「望大陸」,于右任「滿滿的都是憂國憂民、愛國愛鄉、期盼統一的赤子情懷,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這些年來,於媛編纂了于右任多部書籍畫冊,傳播一時。2004年,於媛策展,全國政協、民革中央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了于右任《望大陸》詩作公開發表40周年紀念活動,使得這首震撼中華民族的詩作在海內外傳誦更廣。

2014年,于右任誕辰135周年暨逝世50周年。10月,于右任《望大陸》詩的日記真跡手稿,首次回到故鄉陝西。往來交流中,於媛萌發了一個念頭:既然右老未能歸葬故裡,就把故鄉的一抔黃土撒在他的墳冢上,以慰逝者綿綿的鄉愁。

2014年11月5日。陝西省政協會議室。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賢達50餘人相聚回顧于右任先生豪壯的一生。座談會開了短短一個上午,卻拉開了海峽兩岸系列紀念活動的序幕。

  普通而珍貴的供品

  「鬥口於家」的土、涇渭的水……

世人都知道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1879年,他出生在三原西關的一個農民家庭。如今,三間老屋仍在,老炕和書房還是當年模樣,多次出現在于右任詩詞中的那株老槐樹亭亭如蓋。

其實,于右任祖籍涇陽,當地人提起他常說「鬥口於家」。鬥口,是個地名。「民國十八年陝西大災荒」過後,于右任曾在此創辦了陝西最早的農林業生產試驗基地——鬥口農場。他請人種麥植棉,向農民免費傳授農耕新技術,還栽了好些果樹。

2014年10月,于右任三子於中令先生在西安曾向華商報記者回憶,于右任晚年在臺灣,每每吃水果時,就會想起鬥口農場。老先生說,哪裡的水果都沒有鬥口農場的好吃。

于右任甚至為鬥口農場立了一份遺囑,「餘為改良農業,因設鬥口村農事試驗場……我去世後,本場即行奉歸公家,庶能發展為地方永遠利益……」這塊遺囑碑至今還保存在農場。

於媛把即將撒在伯祖父墳冢上的第一份土就選在了鬥口。201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50周年紀念日。涇陽各界近百人齊聚鬥口。敬香祭奠之後,村裡一名長者將取自此地的祖土裝進一個提籃式的小木匣裡,鄭重地交給于右任的曾侄孫於鴻鈞、於鴻彬手中。

第二份土取自黃帝陵所在的橋山。黃帝陵上的土是不能隨意挖取的。在黃陵縣有關方面的協調下,11月22日,於媛等後裔被特許在橋山的一棵柏樹下雙手掬了幾捧土,裝入黃絹袋中。

12月7日,一行人又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3號教學樓前的于右任雕像廣場,校方將一盒在楊凌生長的五穀樣本鄭重地交給於公後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時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當年,于右任先生選定在武功縣張家崗——即如今的楊凌創辦該校。當日下午,一行人馬不停蹄,來到西安北郊涇河渭河分明之處,一番告祭後,分別取了清清的涇水、濁濁的渭水。幾天後,又驅車到漢中,取了一瓶漢江水。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會長賴燦賢先生全程參與了取水、土活動。文化學者、西安陽羨創意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薛平,一連寫出幾篇告慰於公的祭文,每到一地,就用陝西方言朗聲告慰髯翁:「北風蕭瑟,寒林肅然。祭我農神,拜我於公。」

  撒土灑水心中默念:

  「爺,聞一聞熟悉的鄉土味兒吧……」

玉山是臺灣最高的山,主峰海拔3900餘米。于右任晚年多次說,「我百年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但最終,于右任未能歸葬玉山,而是葬於臺北陽明山光明裏海拔800多米的「巴拉卡」。當地人至此須登山160餘步,閩南語「百六腳」讀為「巴拉卡」。

2014年12月15日深夜11時許,來自陝西西安、三原、涇陽等地的60餘名鄉黨抵達臺北。次日一早,眾人齊聚陽明山于右任先生墓園謁陵。

從公路邊登上墓園,共140餘級青石臺階。第一層矗立著10米高的華表,山體上鑲著各為一米見方的6塊大理石,上刻「于右任先生墓」,是集王羲之行楷。字本鎏金,歲月侵蝕,有些斑駁了。拾級而上,二重臺的後壁上嵌著大理石長碑,刻有于右任墓表,系國民黨元老張群撰文。再由兩側臺階登上三重臺。

三重臺上正是于右任墓冢。圓冢高近兩米,直徑4米有餘,青石壘砌。冢前立著一壁厚重的墓碑,朝向西北,碑上刻有紀年及「監察院院長於公右任之墓」,落款「蔣中正敬題」。墓後護坡嵌有一塊大理石,刻著蔣介石的挽書「耆德元勳」。

于氏在大陸的後裔及鄉黨人人佩黃絹綬帶,來到於公墓前,垂手肅立。於媛等人手捧黃白菊花,點燃香蠟紙表,將花果時蔬,以及從陝西帶來的西鳳酒、太白酒、三原蓼花糖、涇陽茯磚茶、楊凌的五穀,一一敬獻。

陝西各界人士代表團依次打出了紅底黃字的旗幟,陣列於墓前。默哀,焚香,獻花,奠酒,鞠躬,叩首,宣讀祭文……

於媛及於鴻鈞、於鴻彬三人,端出黃絹裡的故鄉土、橋山土,拌一把花瓣,捧一抔黃土,繞著墓冢一邊走,一邊輕輕揚撒。接著,幾人把三瓶分別來自渭河、涇河、漢江的水,逐一灑下。後來,於媛說,撒土灑水的那一刻,她在心中默念:「爺,這是咱老家的土,這是咱故鄉的水,你聞一聞熟悉的鄉土味兒,感知來自故鄉的水溫吧……」

  秦腔獻祭髯翁

  雨霧中,陝西鄉黨一一奠酒

雨霧升騰,氤氳的水汽漸漸浮滿山間,於公墓園彌散著一股濃鬱的傷情。靜謐中,陡然飄來一曲幽幽的悲歌:「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是久違了的秦腔。當年,于右任曾扶助西安易俗社。此刻,易俗社社長、國家一級演員惠敏莉面朝青冢,緩緩地唱起了秦腔《望大陸》。小小的隨身播音器效果並不好,卻平添了幾分愁緒。一曲歌罷,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女小生」陳淑玲再獻一曲。她的唱腔是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富平阿宮腔:「臺灣高山緬髯翁,愛國憂民膽碧紅……」這場五十年來規模盛大的追思祭奠在雨霧中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此次紀念活動組委會秘書長趙西斌主持家祭、鄉祭,陝西各界代表團團長孟西安主持公祭。辛亥革命先賢汪晴江先生外孫李鎧、李儀祉先生嫡孫李晑等陝西鄉黨人也以鄉禮致祭,三叩九拜,一一奠酒。

人民日報原陝西記者站站長、陝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主席孟西安當即吟詠一首長詩:「冬雨落地淚沾襟,天地動容人動情……」當晚,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在臺北舉行歡迎晚宴。中華于右任研究會與辛亥革命後裔陝西聯誼會舉辦《辛亥百年陝西紀念文集》首發儀式。文集主要編撰者之一、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應超說,這是向辛亥革命先賢于右任諸位先生致敬。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出席晚宴並接受了贈書。

洪秀柱即席講話,她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資產」,「穩定、發展、和平、交流,應是讓老先生安慰的事」。她現場吟誦了于右任的《望大陸》詩,說,「老先生如果天上有知,知道兩岸關係今非昔比,心裡一定很多感慨,不用『痛哭』了。」

乘興,洪秀柱講起一樁趣事:中華于右任研究會會長賴燦賢曾向洪秀柱介紹於媛,問,你知道她是誰嗎。洪秀柱說,你的夫人啊。賴燦賢說,看來你不知道她是誰——她是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孫女啊。洪秀柱頗為驚訝,她和賴燦賢開玩笑,你的身份多了一個字:于右任老先生的侄孫女婿,真是兩岸一家親啊。

 等了半個世紀

  「這一趟,我們來得並不容易」

海峽兩岸高規格聯手一同紀念于右任,是此次紀念活動與往年不同的地方。

2014年12月17日上午,正在臺灣參訪的陝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率陝西省文化經貿代表團,應邀出席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紀念活動。此前,臺北還展出了約200件于右任書法、日記及遺物。

臺灣中華僑聯總會和臺灣中華于右任研究會,還於12月17日上午在臺北舉行了紀念大會暨兩岸學術座談會。會場入口處的一副對聯「心懷天下高風亮節百代楷模,民族復興功懋德勳兩岸共仰」,引起兩岸數百名與會者共鳴。

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吳敦義說他「懷著崇敬的心情」出席紀念活動,感佩右老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貢獻。他用「當代草聖、高風亮節、端肅政風、國之綱臣」16字表達他對于右任先生的敬意。

吳敦義向來自陝西的同胞問好。他說,追思右老,心靈上會有一種豐收的感覺。「兩岸從過去好多年的衝撞、對立,發展到近年來在『九二共識』和互惠互利基礎上的和平、穩定、發展,人民進行經貿、文化、教育、觀光旅遊的溝通交流。我相信,如果右老現在看到,一定會感到欣慰。」

座談會上,91歲高齡的臺灣陝西同鄉會秘書長張佐鵬老人,回憶了與于右任先生的交往。他一開口就是「秦腔」:「我是旬邑人。」「旬」字發音為「sún」,在場的陝西鄉黨們都會心一笑。

首次策劃聯合兩岸共同舉辦紀念活動,於媛感慨萬千。「這一趟,我們來得並不容易。」她說,「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當年是于右任先生難以逾越的生死線。歷史曲曲折折,讓我們一直等了半個世紀,才得以帶著老人晚年朝思暮想的家鄉的土、家鄉的水而來……」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賴燦賢先生說,我和於媛的家就是「兩岸和平統一」。

相關焦點

  • 壬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海峽兩岸書畫展開幕(圖)
    4月3日,壬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海峽兩岸書畫展隆重開幕。(張群莉 攝)   中國臺灣網4月4日西安消息 4月3日,壬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海峽兩岸書畫展在西安隆重開幕。陝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省委原書記、省政協原主席安啟元,省政協副主席、黃帝陵基金會理事長王曉安,省政協副主席、民革陝西省委主委李曉東及陝臺兩地書畫界知名人士出席活動。陝西省臺辦主任嚴超英主持活動。
  • 06月19日 第二屆海峽論壇在廈門開幕 兩岸交流重在心靈感情命運相通
    兩岸交流 第二屆海峽論壇在廈門開幕 賈慶林、王毅等出席  由兩岸60多家單位、民間團體等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論壇今日晚間在廈門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並宣布論壇開幕,中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與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分别致辭,來自兩岸各界的8000多名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 海峽兩岸醫療信息服務平臺在北京啟動_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陳小願)臺灣海峽兩岸皮膚醫學暨醫學美容交流學會與北京祥雲京城皮膚病醫院19日在北京籤訂「海峽兩岸皮膚醫學美容合作協議」,啟動海峽兩岸醫療信息化服務平臺。  該服務平臺依靠海峽兩岸皮膚疑難病遠程會診系統,將通過計算機遠程技術、通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同醫療技術相結合,為大陸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籤約當天,北京祥雲京城皮膚病醫院同時開業。該院是首家由兩岸共同合作的大陸三級皮膚病專科醫院。
  • 警惕國民黨可能再次發生的嚴重分裂
    作者 富權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將於明日率領黨務及智庫人員前往北京,與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及相關主管人員,為落實「習洪會」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共識,進行「兩黨對話交流活動」。據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透露,經國共兩黨有關方面協商,雙方將在北京舉辦兩黨對話交流活動,圍繞兩黨和兩岸關係有關議題交換意見,促進兩岸交流,維護臺海穩定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歷史上的今天,這些名人出生了:何賽飛、于右任
    國民黨元老、「當代草聖」于右任出生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 國民黨內鬥30年 曾出現三次分裂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任期屆滿,國民黨改選黨主席。同為副主席的馬英九、王金平展開激烈爭奪,這是二人第一次正面交鋒。馬英九陣營暗指王金平搞的是「黑金政治」,王金平陣營則攻擊馬英九在2004年陳水扁憑「3·19」槍擊案連任時,未和國民黨站在一起堅決反擊民進黨。互潑汙水讓兩人有了深深的心結。到最後,王金平贏得了黨內元老李煥、宋時選以及百餘名骨幹黨員的歡心,馬英九則贏得了基層黨員的好感。
  • 「兩個務必」與《甲申三百年祭》
    而「兩個務必」思想與《甲申三百年祭》的歷史淵源卻鮮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首發,由此引發朝野震動、國共交鋒,進而啟發了毛澤東,直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寫和發表 1943年3月,國民黨拋出蔣介石署名的《中國之命運》一書,並利用行政手段強制國民閱讀。
  • 癸巳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舉行 8000炎黃子孫共祭
    原標題:癸巳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舉行 8000炎黃子孫共祭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夫婦受邀參加拜祖大典,並敬獻頭香。  據了解,今天的拜祖大典力求務實節儉,接待費用大幅下降,拜祖表演隊伍也有所縮減。大典除了沿承九項基本議程外,未增加任何場外活動,仍吸引了大批民眾到場觀禮祭拜,整個活動樸素卻不失莊重,隆重且圓滿。
  • 臺網友投票國民黨主席 韓國瑜大勝洪、吳、郝、詹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2月15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國民黨主席選舉5人爭霸,臺媒在網絡上舉行心情投票,根據結果顯示,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韓國瑜以5123票,狂勝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吳敦義185票、現任黨主席洪秀柱1266票、副主席郝龍斌289票、前副主席詹啟賢246票。
  • 晚餐後,借你一分鐘,一起看海峽東岸——今天台灣發生了哪些事······
    真實臺灣   作者:《海峽兩岸而位居第三的侯友宜,近期最大的新聞事件是處理館長陳之漢遭槍擊案,而其無論在美豬、疫情、國民黨黨務等發言,都採取相對謹慎但未失分的態度,因此聲量來到第三名。暫居第四的臺南市長黃偉哲,首先是在柯文哲公交車交通戰南北議題上進行反擊,隨後則是最近關切豆花伯一事,獲得不小聲量。至於「學甲爐渣」爭議,則未對黃偉哲造成較大影響。
  • 名醫陳存仁:我看到于右任的腳趾有些異樣,腳趾平齊,和佛足一樣
    民國年間上海名醫陳存仁曾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治病,下文是陳在回憶錄中的描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季,我在上海行醫。是年10月,一天晚上8點鐘,我正在家中宴客,沈小姐翩然而來,我太太也出而招待,沈小姐告訴我說,有一個緊要的病人,要我即刻出診。
  • 兩岸和平發展知識競賽題庫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
    《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     B.《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    C.《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            D.A.1983年    B.1984年    C.1985年    D.1986年6.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民黨內戰失敗潰逃至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解放臺灣之際,韓戰爆發,(B)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解放臺灣,並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扶持國民黨政權,形成臺灣與大陸的對峙局面,「臺灣問題」由此產生。
  • 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福建舉行
    新華網福州6月28日電(記者林善傳)第五屆三島論壇·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28日在東山舉行,兩岸近3000名關帝信眾、廟友代表參加本次活動。  本屆關帝文化旅遊節以「緣系關帝、和諧兩岸」為主題,包括關帝祭祀慶典、《緣系關帝——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紀實》首發式、海峽兩岸書畫展、首屆美麗東山島全國攝影大展等活動。  歷史上福建東山既是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東山關帝廟是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