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得了宮頸癌,會轉移給寶寶嗎?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宮頸癌在外面,寶寶被羊膜羊水保護著在子宮裡面,怎麼會發生轉移呢?
事實上可能沒那麼簡單。昨天,颯姐看到這樣一則重磅的新聞:
1月7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宣布,兩個罹患宮頸癌的產婦在分娩時,將癌細胞傳播給了兩名男性嬰兒。這是全球首次確認通過「母嬰傳播」的癌症病例,相關病例報告已登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這2名特殊的癌症患兒都是肺癌。第一個患兒在23個月大時被診斷出肺癌,其母親是在分娩3個月之後就被診斷為宮頸癌;第二個患兒是6歲時出現胸痛的症狀,經診斷發現左肺癌,其母親也是孩子出生後就被診斷為宮頸癌,並於2年後死於宮頸癌。
研究人員通過對患兒肺部腫瘤和母親宮頸癌組織進行二代測序(NGS)後意外發現,二者具有相同的基因譜,而且,兩名患兒的腫瘤細胞DNA都缺乏大多數男性細胞中的Y染色體,也均為 HPV 16 型陽性,暗示患兒是由母親的宮頸癌通過「母嬰傳播」的方式患上的肺癌。
這兩名患兒都是通過陰道分娩的,根據分析,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在分娩過程中吸入了來自母親的腫瘤細胞。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兩例患兒及其母親的腫瘤基因譜相似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小兒腫瘤科科長小川千登世介紹,這是極其罕見的病例,也說明通過孕檢和接種疫苗來預防宮頸癌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加強宮頸癌前病變篩查,推廣宮頸癌疫苗的使用,應該可以有效防控宮頸癌的發生,也就可以有效降低這種「母嬰傳播癌症」的可能性。
關於宮頸癌疫苗和宮頸癌篩查,颯姐之前也寫過很多,而且颯姐自己也是已經打過了HPV疫苗的,同時我也有堅持進行宮頸癌篩查。
全世界的HPV疫苗的接種範圍在9~45歲之間。目前,美國免疫接種實踐諮詢委員會(ACIP) 美國兒科學會(AAP)、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美國癌症協會(ACS)和國際乳頭瘤病毒學會與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宮頸癌預防指南對資源豐富情況下的推薦基本一致,那就是:
推薦所有女性和男性在11-12歲時常規接種,也可從9歲開始接種。對於13-26歲的青少年和成人,若之前未接種HPV疫苗,或未完成疫苗系列接種,推薦補種。
WHO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委員會也聲明:HPV疫苗仍利大於弊。雖然個案報告指出HPV疫苗有害,但這些並沒有足夠的生物學和流行病學證據,WHO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委員會予以駁斥。
所以,如果再有人跟你大力宣傳「HPV疫苗沒用還有副作用」,你可以讓ta好好研讀一下上面這些研究數據和指南推薦。
關於疫苗,颯姐自己打的是進口二價,很多人都來問我如何選擇HPV疫苗,這裡颯姐想說說自己的建議:
首先,不同的疫苗,覆蓋的價越多,價格就越高。進口疫苗要比國產疫苗價格高,同樣是針對16,18型高位HPV病毒,國產馨可寧的價格差不多是進口的一半。
如果你們不差錢,而且年齡又符合九價疫苗的接種要求,那麼自然,九價疫苗的覆蓋面是最廣泛的,不僅可以預防宮頸癌,還可以預防尖銳溼疣和肛門癌。
如果要是單純從實惠上來說,二價疫苗可以說是最實惠的,因為16,18兩種高危HPV亞型,是跟宮頸癌相關最多的兩種亞型。
如果你的訴求,就是單純的預防宮頸癌,又想採取目前打起來最方便不需要等待的方案,那麼二價疫苗對你來說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目前好像很多地區還存在二價疫苗供應充足,四價疫苗需要等待的現象。
還有一點咱們要一起記好:
HPV疫苗不是金鐘罩鐵布衫,哪怕你打完了三針九價,也千萬不能有恃無恐。
博覽群雞不是不可以,該做的措施最好還是要做,因為疫苗的保護也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它只會幫你降低風險,而不是讓你百毒不侵。
HPV疫苗和宮頸癌篩查並不衝突,這兩者結合是目前來說最為有效的宮頸癌預防和早發現的好辦法。
宮頸癌篩查目前指的是包括細胞學檢查(巴氏塗片或者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和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也就是HPV的檢測。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大部分醫院進行的都是TCT和HPV的聯合篩查。
按照指南推薦,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無症狀女性,開始宮頸癌篩查的年齡為21歲,年齡在21歲到30歲的女性,首選單獨進行細胞學篩查,比如巴氏塗片或者TCT, 30歲以上的女性可以選擇細胞學和HPV的聯合篩查。
颯姐發現現在很多人在每年一次的體檢項目中,已經普遍包含有聯合篩查,說句大實話,反正不要錢不查白不差查,不過,查出單純的HPV陽性,只要TCT沒問題別過度緊張就行。
其實進行宮頸癌篩查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不需要抽血也不疼, 篩查的過程會很快,熟練的醫生幾十秒就能完成。
有時候,做完篩查可能會有少數人出現白帶帶血絲或者少量褐色分泌物,一般來說都是暫時的,不需要特殊處理,不必太緊張,注意衛生暫停同房就可以。如果做完後出血較多或者持續時間較久,那麼最好進行複診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