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連杰劉德華125分鐘電影,刪除到了110分鐘!7.3分真的低了
2007年,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投名狀》上映,好評如潮。
陳可辛捨棄了自己最為拿手的「抒情」敘述方式,以戰爭場面的寫實呈現,加重了對於歷史背景和人性主題的凸顯,投名狀,是契約精神還是如鯁在喉?
01,
這部電影在香港公映的時候,是125分鐘,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只有110分鐘。
不僅嚴重影響了觀感,而且過多的刪減也造成了人物形象和故事發展之間的割裂,以致於很多觀眾看起來雲裡霧裡,所以,也間接地導致了這部電影的評分遠遠低於本身的質量。
豆瓣7.3分,真的太低。
影迷們看的時候一定要看完整版的。
電影對於《刺馬》進行了重新的包裝和塑造,並且融入了林衝「雪夜上梁山」,被原梁山泊主王倫強迫納「投名狀」的故事。
投名狀,在古代指的是「入夥」的憑證,在古代,很多的社會邊緣組織為了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表達個人對於集體的忠誠和決心,以示「共同捆綁,永不回頭」的意志。
所以,很多的土匪入夥都需要「斬首」來表忠心。
電影用姜午陽的敘事作為旁白,為觀眾們展現了一個飽滿立體,形象複雜的龐青雲,並且通過了他和二弟趙二虎,三弟姜午陽之間的兄弟糾葛來展現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
故事發生在清末,戰火連綿,民不聊生,龐青雲被同僚出賣,在沙場中除了自己「裝死」躲過一劫之外,其他的弟兄全部都戰死。
窮困潦倒的大哥來到了村莊,碰到了淪為強盜的趙二虎。
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戰役中,龐青雲用自己的勇敢為姜午陽擋箭而受了傷,從此,三人結義——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有點「水滸」的味道,也有點「三國」的味道。
然而,這樣的狠話並非只是簡單的說辭,這句話影響到了全局的每一個生死關鍵點。
要結義,必須要履行承諾,各自殺一個人,以示忠心。
三個人各自殺了三位路人。
他們帶領著「山字營」被朝廷「招安」,為朝廷做事。
拿下了舒城,建立功勳的龐青雲得到了朝廷的重視,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打了了一座座城池的「梁山軍隊」,勢必會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朝廷奸佞的擠兌,外憂內患,傷痕累累。
杯水車薪的糧草,四千戰俘,怎樣處理?
一路加官進爵的龐青雲,盛行灑脫匪性未改的二虎,以及極重兄弟情義的姜午陽。
三個人因為性情各異,兄弟情誼,成長環境,政治追求各不同,產生了。
我的匕首刺進了你的胸膛,你在我背後的冷箭,這一系列最為慘重的悲劇發生在最為親切的兄弟身上。
「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這兩條結拜誓言,是契約,也是魔咒。
這部電影好的一點是顛覆了人性。
一紙投名狀,到底是契約還是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