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四象南潯四象,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為代表的南潯富商,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湖州南潯民間及江浙一帶。所謂『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資本雄厚,或自為絲通事,或有近親為絲通事者。財產達百萬以上者稱之曰『象』。五十萬以上不過百萬者,稱之曰『牛』,其在二十萬以上不達五十萬者則譬之曰『狗』。
所謂『象』、『牛』、『狗』,皆以其身軀之大小,象徵絲商財產之巨細也。」此皆屬民間說法,根本無正規的統計和詳細記載,七十二墩狗僅僅是泛指。「四象八牛」之說,反映南潯自南建鎮,耕桑以富,行商坐賈薈萃,為江南雄鎮。
劉鏞為「四象」之首。此劉鏞非彼劉墉(劉羅鍋)。據傳劉鏞的財富達二幹多萬兩銀子之多,被譽為四象中「劉家的銀子」之美稱。30年代南潯民謠云:「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 當劉鏞發跡後,深感列祖以來,都缺少文化,雖有財,但無祿,不上門第,故亟力教子讀書,應試科舉,使他的四個兒子都能進入仕途,劉鏞也因兒子的及第,恩封為通奉大夫,達到了榮宗耀祖的目的。劉鏞還把女兒嫁給一品大學士徐甫的兒子為妻,另一個女兒嫁給蔣錫紳之子清學部總務司郎蔣汝藻為妻,使劉氏更加光耀了門第,在南潯成了一戶有錢有勢的大戶。
佔四象之第二位的是張家。張頌賢(1817-1892),據傳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祖籍徽州休寧,其父張維嶽在南潯開一小醬鹽店為生。張維嶽有兩個兒子,張頌賢為老二。張頌賢善經營,遂從事絲業後,全力經營輯裡絲出口業務,並開設了「張恆和絲行」,營絲髮家後,又著眼於鹽務,為鹽業界巨頭,據張謇《烏程張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販充斥,引滯課絀,鹽法太壞。巡撫召商集議,頌賢連約諸商,收餘姚岱山之私,輕課減價,以陰敵緣江並海之私。於是商利益滋,官課以充,而家亦日益豐大。」張頌賢有二個兒子,長子張寶慶,字質甫;次子張寶善,字定甫。
張鈞衡,字石銘,系張寶慶的獨生子,張頌賢的長孫。張鈞衡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人,承襲祖業後,經商有方,產業盛豐。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麗的園林「適園」內,為母建佛堂,供玉佛,讓母焚香拜佛,還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權書《金剛經》。張靜江,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號飲光,另號臥禪,系張頌賢次子張寶善之子。張靜江早年參加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為革命捐款效勞,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自同盟會成立後,始有向外籌資文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多者張靜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張靜江,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四象中還有龐雲曾(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紹興,父為師爺。龐雲曾也為絲業行學徒出身,故通曉蠶絲經營之道,發家後,開設了「龐怡泰行」,在經營中,結識了杭州胡慶餘堂國藥店老闆,人稱「紅頂商人」的胡雪巖,在合夥做蠶絲生意的同時,還與胡雪巖同做軍火生意,為左宗堂向洋商購買軍火。龐雲曾還仿胡雪巖的胡慶餘堂,在南潯開設了規模較大的「龐滋德」國藥店,並建有藥棧和製藥工場,直至現在老字號的「龐滋德」藥店還開設在南潯寶善街上。
顧福昌(1796一1868),是南潯的四象之一,國學生,因排行第六,創業後,被稱為顧六公公。顧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屬清貧,棄 學從商,起初擺個布攤。後至南潯鄰鎮江蘇震澤開小布店為生,兼營蠶絲後發家,與洋人往來後,遂成為上海早期的絲通事,經理洋務。並開設顧豐盛絲號,屬南潯絲商中發跡最早的一家。 顧福昌經營蠶絲致富後,又經營了當時-亡海灘上唯一的外洋輪船碼頭--金利源碼頭,並成了怡和洋行買辦和怡和打包公司經理,還大做房地產生意,被譽為四象中「顧家的房子」之美稱。 顧福昌有三個兒子,長子顧壽松,字容齋;次子顧壽藏,字子嘉;三子顧壽明,字頌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書畫收藏家。顧氏三兄弟繼承父業,經營蠶絲,以顧壽減最有聲望,曾任上海絲業公所董事長,有名的愛國教育家顧乾翰先生就是顧福昌的曾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