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年紀比較小的時候開始讀紅樓夢,小學三年級從親戚家的書櫃裡拿到一本少兒精簡版的《紅樓夢》,如獲至寶,從此欲罷不能。
初中畢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把曾經借給我的北師大出版的紅樓夢徹底送給了我,這本書,從某個層面確定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回想起來,似乎也是我對於女性美感的啟蒙。
書裡面有個佔篇幅相當短,但又舉足輕重的人物:秦可卿,她是賈蓉的妻子,記得書裡描寫她外貌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林黛玉」
鮮豔嫵媚,風流嫋娜,這八個字把一個美人的質感描寫的清清楚楚。
而我這些年,在或大或小的美人身上經常尋覓的,也不過就是這八個字的狀態,這種狀態和眉眼有關,和身型有關,和心態情緒也息息相關。
然而,我們現在經常追逐的,是某種可速成的美。這種可速成, 必然也會只局限於眉眼這個層面。古典美之所以花期極長,雖無侵略性,但卻又能令人深刻不可忘,就是源於對於美感探索的深度不同。
很多仙女在目前的環境下,已經忽略了古典美的方向,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種美感以及其可行性。
1987年,一部《紅樓夢》引得萬人空巷,自此,在中國電視古裝類型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金陵十二釵,紅樓夢中人,這些鮮活經典的影視形象,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憶,她們猶如浮世的清風,美的歷久彌新,天然去雕飾。
▲1983年,《大眾電視》刊登尋找寶黛釵演員的新聞
▲87版紅樓夢劇照
已不見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古裝劇題材向來熱鬧,古典美人卻已換了味道,,目前「古偶」距離古典美的距離,其實已經相當遠了
▲《扶搖》劇照
其實每一個時代的妝容,都反映了傳統與現代審美的融合。正如我開頭所說的,目前的「古偶美」也是與可速成結合最直觀的一種展現方式。 那麼我們來探索古典意味更強的美人質感,不妨先從那些經典的影視形象入手。
最初一代的古典美人,大多是「大家閨秀的女兒情態」,更偏向於中國傳統女性賢妻良母的形象。
▲她們大多面容飽滿、五官周正,重肉感而輕骨骼;即便是陳曉旭這般細瘦纖弱的美人,兩頰依舊是飽滿開闊的,孱弱大多來自於眉眼和身段。林芳兵和朱琳的扮相,則將這種端豔之美展現的更加明確。
這一時期的古典美,既要有「眉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的婉約明豔,又要有有溫柔包容、大氣端正的力量感。因此,橫向外闊的飽滿雙頰,恰恰成為了將豔麗「從媚俗扭轉為典正」的關鍵,同時也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描繪五官的神採。這種「端豔的古典美」在劉曉慶的《武則天》、陳紅的《大明宮詞》中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
▲兩人均是「輪廓飽滿端正、五官濃密明豔」的類型
傳統古典的審美,傾向於表達女性「柔」、「厚」的大氣和包容感,而非「瘦」、「幼」的少女姿態。因此,與「唐韻」的呼應更為豐富:
▲從唐代仕女畫中可以看出,彼時的女性容貌豔麗、面部輪廓圓潤飽滿、下頜寬厚,眉毛多呈現寬而闊的蛾眉樣式;體態豐滿而不肥碩。
烏鬢雪腮、婀娜豐腴、溫厚大氣的傳統古典美留下了諸多鮮明經典的影視形象:
▲于慧、鄭爽、梁麗
▲周潔
▲86版西遊記
▲87版《紅樓夢》
▲何晴
▲李建群、方舒
▲時代美人合影
雍容華貴,抑或自然清麗,這一時期的古典美重氣韻,而非精緻,需要飽滿的軟組織來展現輪廓,而非骨骼。軟組織帶來的「典雅大氣」,溫厚柔軟,主見感弱,包容力強。
與之對應的五官或妝感,則多以「濃厚豔麗」為主,平衡圓潤輪廓的頓感;並不追求立體度。
隨著時代審美的轉型,「端豔式古典」慢慢退出了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更偏向婉約、瘦弱的「清秀式古典」。
這一階段,在我心目中的最佳代表是王豔:
▲《還珠格格》裡的晴兒;《武林外史》裡的白飛飛;《無敵縣令》裡的凝香公主,即便沒有妝造的加持,卻依舊帶著一股「卿本佳人」的古典感。
王豔的古典感是一種「仿佛從工筆畫上走出來」的清秀簡約之氣,是一種靜態的、清淡的「秀美」,更符合我們對古典美人「修長清瘦、姿容婉約」的記憶:
▲工筆畫中的古典女性形象,給人以體態嬌小、優柔嫵媚的印象——如荼如玉、身段窈窕、口含朱丹,纖纖素手
▲五官細小且分散,給人一種「描線化」的素淨感;輪廓起伏弱,平面感強,但好在五官的位置開闊協調,留白均勻充足。關於「扁平但不憋悶、五官細小卻不寡淡」的具體分析,我們放在後面來講。
相較於初期的審美,古典感開始向「輕」、「薄」轉變,從「端莊明豔」走向「清秀婉約」:
▲蔣勤勤
▲陳德容
▲黃奕
▲江祖平、劉怡君
▲王慧娟(碧遊)、馬婭舒(白蓮花)
對比兩個階段的典型美人,後者面部輪廓雖算不上「細瘦」,但軟組織的含量明顯降低,骨骼輪廓隱約浮現,單薄感加強;五官不追求豔麗,以「舒適耐看」為主,略偏於寡淡。
但「扁平且細鼻細眼」的清秀式古典,情緒表達太過含蓄內斂,「耐看」多過於「好看」,在「快文化」的傳播模式下,很多人更願意追求具有強衝擊力的「第一眼美女」,古典感很難滿足這種增強記憶點的需求。
▲不同長相的情緒表達是不同的,右圖這種高精緻度立體度、大五官濃鬱化的美感,表達是外放張揚的,在短時間內更容易被人記住
因此,在新一代的小花裡,古典感大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了。
▲美則美矣,但也不得不承認,她們身上的古典感是弱的...
對比翻拍劇會更加明顯:
▲《紅樓夢》
▲《新白娘子傳奇》
但實際上,「古典感」並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可以是「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端秀;也可以是「暈暈如嬌靨」的內斂淡雅;抑或「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的清冷孤傲,結合時代審美的大方向,「古典感」的克制與內斂,恰恰可以成為風格的塑造點:
▲不完全疏遠於時代審美,又同時保留了「古典感」的例子。她們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具體感覺並不單一:清冷、恬淡、端莊,但都來自於眉眼間淡淡的傳統氣韻。
現在更普遍被我們所接受的古典感,是眉宇之間帶著點清淡疏離,五官情緒表達更為內斂化的狀態。
它融合了「端豔式古典」中的端正感,氣質中有「沉」和「靜」的感覺,但並不依賴飽滿的軟組織去表達,反而更傾向於「清秀式古典」的單薄,兩者的結合,讓單薄不再是「細弱」,而是氣質偏厚的寡淡疏離、優雅大氣。
面部相對扁平,五官優勢勝在均勻,而非「大或精緻」的小仙女,在這一風格中是具有基礎優勢的。
古典感的婉約內斂是由「薄」和「平」帶來的,這兩點在不同審美時期有共通性,但也有所變化,最終走向「溫婉恬淡」與「優雅大氣」的結合。
「薄」
現在古典感中所謂的「薄」,更多的是強調皮肉均勻帶來的質感。「均勻感」是自帶張力的,不冗餘、不堆疊,情緒表達克制且平緩:
▲左邊的甜美感是外放的、易於接近的,但情緒表達越激烈,越難以走向「高級感」;而右邊纖薄均勻面部結構,情緒表達不明顯,隱約而內斂的氣質,耐看性更強
相比於早期以豐厚的軟組織來掩蓋骨骼線條,以表現「女子的溫軟柔弱」,現在的古典感不吝於顯露適當的顴弓、下頜線條:
▲骨骼線條一方面使「皮肉纖薄」的表達更加明確化,另一方面,在古典美的柔弱中,加入了一點由硬性支撐帶來的「自主感」,克制而冷淡
因此,我們現在所欣賞的「薄」,並不是引向「清秀式古典」打造的嬌弱感,而是大氣知性、優雅自持。情緒是內斂的,但自我意識是飽滿的。
「平」
「平」能更好的展現「薄」帶來的素淨感,不需要過多的起伏來破壞留白,就如同中國畫善於用留白展現空間,而非透視。
▲縱觀三個時期的古典美形態,「中面部平坦」的特點是貫穿始終的。「端豔式古典」雖然兩頰飽滿外擴,但依舊是橫向平面的支撐,而非中面部的「鼓脹」。
但這種「平」並不是一直不變的:
▲這兩個時期的古典美人都給人「纖薄且平」的感覺,但王豔的平是「扁平」,而劉詩詩的平是不排斥側臉縱深和鼻梁高度的
從「扁平」到「有立體度」的平,核心在於「塑造鼻額角」,但保留「中面部平坦」,以劉詩詩為例:
▲劉詩詩的「平」,主要表現在額頭和中面部。這兩處的軟組織基本壓著骨骼線條的走勢,靜態時額頭不鼓脹、蘋果肌不突出,隱約還能看到顴骨線條。
▲但鼻額角、鼻唇角帶來的立體度,在「平」的基礎上增加了輪廓感,這種起伏不是由軟組織帶來的,而是「骨性的折角」,順暢且乾淨利落,並沒有破壞古典感的素淨,又能強化辨識度
▲眉弓低、眉眼間距舒展,都可以表現古典感的淡雅疏離,但眉心三角區至鼻起點的過度,是需要飽滿感和流暢線條的
這種「折角帶來的起伏」,更加乾脆凌厲,因而比大面積填充軟組織(額頭、蘋果肌等),顯得更為舒展大氣。相比於逆天改命式的追求洋氣混血感,利用好這些原生優勢、強化風格,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今天我們討論的這兩點,大多停留在「如何在容貌基礎上強化風格」,找到更加合適、且具有操作性的氣質出口。
但實際上,這篇文章寫到最後,總感覺有些不圓滿。相比於容貌上的增進,古典感這一氣質,大多需要發乎於內的沉穩從容,內斂克制的形體約束,涉及肩頸、身段、心態乃至歲月的積累沉澱,
希望有機會可以開下篇,來講一講「美人的沉澱」,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皮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