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刀刀
國產劇的整體質量在提升嗎?
一個數據或許可以參考。據云合數據,2020年上半年劇集口碑較2019年進一步提升,破8分的內容共8部,比上一年增加5部。其中《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高達8.9,目前評分人數已經超過83萬,是今年評分人數最多的劇集。
最近,豆瓣官方發了2020年度劇集榜單,《沉默的真相》以9.2的高分和臺劇《想見你》並列第一,《隱秘的角落》緊隨其後。最近,美國知名權威雜誌《綜藝》(Variety)公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15部最佳國際劇集的名單,《隱秘的角落》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電視劇。
國產劇質量提升了,這是今年許多觀眾的共同感受。仔細分析今年的高分劇集,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大部分是網劇,且集數短、有類型創新。
再仔細分析這些高分劇集背後的平臺和影視公司,就會發現一些熟悉的身影。比如《隱秘的角落》背後的萬年影業,《棋魂》背後的小糖人,都是和愛奇藝合作多年的新銳廠牌。經過多年的積累,如今視頻網站大多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劇集製造方法論,能顯著提高項目成功率。
平臺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一直以來,長視頻行業都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口碑、熱度和量產三者不可兼得。但在2020年,愛奇藝通過一系列高分劇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在質量這一個維度上有極致長板,好內容會迎來高溢價。
愛奇藝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產高分劇工廠的?下面,娛樂資本論將從內容創新、內容戰略和團隊人才培養等方面,闡述愛奇藝提升自制能力、率先步入精品劇時代的進階之路。
升級劇場模式,拓新短劇集,創新不變
在許多人感嘆長視頻行業下半場已至,「沒有新故事」時,愛奇藝推出了迷霧劇場。正是這個承載了五部懸疑短劇集的全新劇場,讓愛奇藝「高分工廠」的品牌印象深入人心。
不同於以往等成片出來後,按照劇集類型劃分的劇場,迷霧劇場的內容是按照劇集需求提前規劃和生產的。劇場內的五部劇集都是懸疑類型、12集,類型明確、短小精悍。
這種對劇場模式的升級和運營,既是平臺發展的需要,也是用戶需求升級後的必然結果。多部同類型劇集密集上線,能讓迷霧劇場快速形成「精品懸疑廠牌」的印記。愛奇藝CEO龔宇認為,「劇場模式的優勢在於用戶更關注、更在意的是劇場,先期播出的劇集結束後,用戶對後續播出的劇集會更關注,這對於劇場品牌價值和用戶積累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品牌影響力沉澱在平臺上。」
當然,劇場模式的升級只是第一步,一個劇場能否產生品牌效應,關鍵還是要看內容。迷霧劇場五部作品豆瓣評分平均8.1,《沉默的真相》豆瓣9.2,《隱秘的角落》豆瓣8.9。截至收官,迷霧劇場吸引了超過6800萬訂閱用戶觀看。出色的成績背後,充分體現了愛奇藝的自制能力:對題材類型的拓寬、對製作流程的把控,以及對圈層受眾的洞察。
除了放大品牌效應,劇場模式也讓短劇集這種類型更具規模化效應。此前愛奇藝副總裁,自製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曾在採訪中表示,2017年《無證之罪》播出時,雖然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但由於集數短,很難大範圍發酵。於是,他們產生了把這類12集短劇集放在一個劇場裡集中播出的想法。
從單一劇集到類型化劇場,迷霧劇場帶來的規模化效應讓12集短劇集徹底出圈,成為2020年行業追逐的一大風口。比如湖南衛視就推出了主打12集短劇集的季風計劃,東方衛視此前也表示,要開闢專門的短劇集周播劇場。迷霧劇場也從「劇養劇場」進化到「劇場養劇」階段,成了愛奇藝區別於其他平臺的一個顯著特色。
《無證之罪》《我是餘歡水》《唐人街探案》……在經過數個12集短劇集的試水之後,愛奇藝終於推出了讓行業振奮的迷霧劇場。從模式創新到題材拓新,愛奇藝通過大膽創新加固了自身的護城河,並引領行業向精品劇時代走近了一大步。
頭部和分眾內容並重,D2C模式是趨勢
基於模式創新的基礎,具體到內容戰略上,愛奇藝今年的布局依然是頭部精品+圈層細分。用不同的內容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在滿足主流用戶的需求之外,進一步深挖圈層用戶的需求,這種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捕捉是愛奇藝的另一大護城河。
頭部精品方面,今年愛奇藝推出了全民爆款劇《愛情公寓5》。據云合數據,該劇是2020年首部有效播放量近50億的劇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戶注意力稀缺,只有極少數頭部內容才能抓住用戶眼球。優質、獨家的頭部內容是一家視頻網站的立足之本。
在《愛情公寓5》這一國民IP劇上,愛奇藝運營了擅長的互動、豎屏技術,打造出「彈幕空間」「微信戰爭」兩大章節,為用戶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收穫廣泛好評。
在觀眾審美多元的今天,全民爆款越來越難出現,但平臺依然會花大力氣布局這類大眾向的頭部內容。原因在於,頭部內容具有虹吸效應,10%的頭部內容佔據了市場90%的注意力。這10%的頭部裡,「大眾頭部」只佔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瞄準分眾用戶的所謂「圈層頭部」。
正如愛奇藝CEO龔宇在許多場合都提到的:破圈時代已經過去,分眾時代來臨。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如果說以往生產「大眾頭部」是取最大公約數,生產「圈層頭部」則需要填補每個空隙。
圈層內容方面,愛奇藝今年繼續加碼垂直內容品類,創新突破題材類型,比如《河神2》《鬢邊不是海棠紅》《了不起的女孩》等自製劇,覆蓋了奇幻探案、傳統文化、都市職場等多個題材類型,構建平臺劇集內容矩陣。
布局「大眾頭部」需要對主流社會情緒有洞察,布局圈層內容,則需要對每個圈層群體都有洞察。《河神2》構建的奇幻世界,吸引的是硬核男性群體;《鬢邊不是海棠紅》書寫的京劇文化,足以吸引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最近剛播出的《了不起的女孩》,則將鏡頭對準了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女孩,順應了當下女性主義崛起的大趨勢。
從受眾群體上來看,這些分眾用戶通常對劇集品質要求較高,同時對高品質內容也有較強的付費意願。但在這些受眾眼裡,什麼樣的內容才是高品質內容?曾在演講中提到,以前內容創作者是引領者,但現在很有可能用戶閱片量比創作者還大,「這會倒逼內容創作者不斷提高審美,倒逼內容越來越精品化。」
在分眾內容之外,今年愛奇藝在戰略上另一個重點是推動D2C模式(即內容直達用戶)。此前龔宇曾在演講中提到,D2C模式是未來的趨勢,愛奇藝將作為平臺提供公共服務。而要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就要對供需兩端都有深入了解,進能了解前沿市場,退可理解創作者需求。
實現D2C模式需要平臺、創作者和用戶三者的共同努力。平臺要提高服務能力,精準洞察用戶;創作者要提高專業水準,創作高品質內容;用戶要培養付費習慣,願意為好內容買單。如此才能形成平臺投入→優質內容→用戶付費的正向循環。
尊重每一位藝術家,激活產業活力
平臺的自制能力,體現在方方面面,但無論是工業化、流程化的製作體系,還是專業的項目評估機制,終究都是為優秀的創意人才服務的。善於發掘優秀的創作人才,是愛奇藝能不斷打造高分國產劇的關鍵,也是愛奇藝的核心競爭力。
就在12月18日,愛奇藝與北京電影學院共同舉辦了2020北京電影學院愛奇藝優秀創意劇本推介會。這項從2017年起每年一辦的活動,加強了平臺和高校的連接,並為許多優秀的青年導演提供了拍攝第一部商業片的機會。
而通過回顧國產網劇的發展可以發現,愛奇藝已經扶持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導演,通過給予年輕導演第一次商業片的機會,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以愛奇藝今年幾部高分劇為例,《唐人街探案》的導演柯汶利、《隱秘的角落》的導演辛爽、《沉默的真相》導演陳奕甫,《怪你過分美麗》導演王之……都是此前作品不多的新人導演。雖然他們項目經驗不夠豐富,但是平臺從他們身上捕捉到了對項目的熱忱和獨到的理解,所以平臺敢於並樂於為他們提供試錯的機會,從前期碼盤到後期製作,平臺的經驗+導演的才華,才能成就一部好戲,而他們的專業能力、首秀表現也非常讓人驚喜。
行業需要新鮮血液,觀眾也渴望看到更多新面孔。我們驚喜地看到,許多伴隨著網劇崛起成長起來的新導演已經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比如憑藉《心理罪》成名的導演五百,帶領新人導演在今年的迷霧劇場推出了三部懸疑短劇集;2016年憑藉《最好的我們》成名的導演劉暢,今年拿出了豆瓣評分高達8.6的《棋魂》。
除了通過多種方式扶持年輕導演人才之外,近年來,愛奇藝還相繼推出了「幼虎計劃」、「天鵝計劃」、「編劇之夜」等活動,發掘有潛力的製片人、演員,與編劇展開深入交流合作。與此同時,愛奇藝還和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建立了長期聯繫,從人才側入手激發影視產業創作活力,為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奠定人才基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平臺作為內容產業一環,有責任在人才培育環節給予支持。從資金扶持到產業鏈資源的提供,只有勇於啟用新人,並讓他們獲得合適的商業回報和曝光,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態閉環。
好內容的背後,往往都是平臺和創作者相互成就的故事。對平臺來說,批量複製爆款很難實現,但可以通過系統化的運營提高項目的成功率,逐漸增加爆款的誕生機率。
通過模式創新和題材拓新推動內容升級、結合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開發精品頭部內容+分眾內容、扶持年輕創作團隊為行業注入活力,愛奇藝正在以此構建起自身的劇集護城河。長視頻行業進入下半場,當行業回歸理性、大眾審美逐漸提高,只有不斷輸出好內容,才能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