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
——南懷瑾
中國有句古話:「相由心生」,說的是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推測出這個人的品行。這是一種古老的八卦學說——面相學。
面相學這門學問看起來玄之又玄,有人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面相學的理論不無道理,比如許多新聞上報導的犯人,在面相上就能找出很多相似之處。雖然現代社會相信科學,但就因為面相學神秘中又帶有一絲靈驗,所以相信這門學說的人也不在少數。
看相,是一件頗為講究的事情,尋常的算命先生是不精通這個的,能把這門功夫研究透的都是大師,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就十分懂得看相這門學問。
不過當有人問起時,南懷瑾卻說,自己雖然會看相卻從來不看相,而別人就沒有資格學了,這讓很多人頗感疑惑,既然不願看相,又何必研究看相?南懷瑾先生又憑什麼說別人沒資格學呢?
南懷瑾先生會看相,倒也不奇怪,看相本就是中國一種傳統文化,南懷瑾先生學識淵博,對古代典籍研究很深,而且南懷瑾先生對禪宗佛理、道學八卦都有所涉獵,是一個實打實的「全能高手」,正因為南懷瑾先生涉獵甚廣,所以他才會接觸到「看相」這門學說,而且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裡頭奧妙領悟的很是全面。
對於自己的博學,南懷瑾先生也沒有故作謙辭,他曾對人坦言,算命卜卦,自己都研究學習過,都能說出個一二,但正因為研究學習過,他才頗為敬畏,不願多言。
在一次講座上,南懷瑾先生認真講述了自己為何不看相,他提出一個觀點:算命之人,容易造口業。
這可說不通,算命之人本來就是給人推演命理,指點迷津的,怎麼反倒造下口業了呢?南懷瑾先生認為,原因在於命數本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命運起伏在於人自身心境的變化。
南懷瑾先生舉了個淺顯的例子:若一個人本來好好的去算命,結果算命先生算出來個大兇之兆,對人說了,這一劫難過。人家信了這話,攪得這人心裡戰戰兢兢,本來或許能過去的坎,因為算命先生提前給他下了定論,這人反而沒能過去,這豈不是造下口業了?
若這個算命先生害怕造下口業,就不與這人說實話,卻又造下了意業,也就是意念上的罪過。這算命先生瞧出來這人面相晦暗不明,災禍將至,嘴上只對對方說什麼事也沒有,心裡卻想著這傢伙要倒黴,心口不一,豈不是造了意業?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自己雖學了看相之術,卻從不看,別人就更不用學。若學了,幫人看了,看完了又怎樣呢?若看出一個人面相不好就濫施同情,反而可能把這讓原有的命數動了,這豈不是又有違命理嗎?這裡頭彎彎繞繞,迷惑之處太多,尋常人學了之後管不住自己不造口業、意業,倒不如不去學它,反而順其自然,得了解脫。
但是面相有沒有道理呢?南懷瑾先生說,面相是很有道理的,自己從前學佛學,四處求經問道,看見面相慈悲的和尚納頭便拜,也不管這個人是住持監寺,還是廟裡燒火做飯的,只要面相得宜,自己就願意拜。有人說南懷瑾先生隨便找個和尚就磕頭,也太跌自己的面子,但南懷瑾先生卻說,自己拜了的這些和尚,肚子裡都有佛法,沒有一個草包。
這也可見面相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南懷瑾先生又說,如今信面相的,把面相當做聖旨,這就不對。所謂面相的吉兇,只要有心,也不是一輩子就困在一個面相裡頭了。
比如南懷瑾先生提過的一位高僧,這位高僧乃是半路出家的,出家之前這位高僧過的寒酸,家徒四壁,一事無成,面相看上去也是一副窮酸相,畏畏縮縮,眼睛鼻子擠成一團,看著又尖刻又刁滑,成不了事。
可這位面帶兇相的人活到中年,幡然醒悟,願意許身佛門,修習佛法,而且跟隨著寺院裡的眾人做善事,修善果,這樣一來,再看他的面相,雖然五官不變,卻添了祥和慈悲之氣象,這會兒再給他看相,就絕不會是兇相了。
可見面相會隨著一個人經歷的變化而變化。試想一下,如果這位高僧沒有出家的時候,就有人告訴他,他這幅面相不好,以後運勢不佳,那也不算騙他。可他要是真全信了這話,從此也不思進取,不求改過,便不會有後來的修佛之舉,更不會使面相有所改變,這樣一來,這看相的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呢?
南懷瑾先生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一點,面相之說有沒有道理?自然有道理,但是這道理對於普通人來說,反而是不知為妙。一般人很難跳出固有思維去逆天改命,一旦知道自己面相對應的吉兇,反而是自絕生路,因此南懷瑾先生還是主張,人貴自救,自己願意向善,願意奮發,即便生就一副兇相,也自然能改。
命理天數,凡人難測,即便最好的算命先生也不敢貿然推論一個人一生的起伏,所謂面相,雖然可信,但對於人來說,將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玄學身上,那就註定沒有希望。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相信自己並願意為了自己努力的人,即便天命捉弄也有跳出命運束縛的能力。
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們的面相也是五花八門,面相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但它從來就決定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俗話說得好,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一生,向來都是看他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所得,再去蓋棺定論,因此不必為面相二字煩惱,更不必過分執著,只需記住南懷瑾先生說的,人貴自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