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名字有著不同年代的印記
「建國」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麗」「娜」「慧」
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女性
跨過時代的深溝
2010年後的「爆款名字」
又是什麼呢?
日前,網上出現「10後」「爆款名字」表,記者從本市多所學校、培訓機構了解到,採用「浩然」「浩軒」「梓軒」「梓涵」等名字的小朋友數量著實不少,甚至在一個班中,就有3名叫「梓涵」的女生。
不少家長起名藉助網絡
近日,一款可以幫你起名的微信小程序根據自己的客戶信息,統計出2018年新生兒名字的大數據報告。報告稱2018年中國新生兒最熱名字,男寶寶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浩然」「一諾」「梓軒」,女寶寶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依諾」「沐兮」「若曦」。根據大數據分析,2018年新生兒名字與2017年相比,主要反映出以下兩大趨勢:一是個性化的名字更受喜愛,二是名字的音形義更被重視。
根據「爆款名字」表中總結,「10後」常見的男生和女生名字分別為「浩然」「一諾」「梓軒」「梓涵」「可心」「子涵」等,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起名時,比較喜歡「梓」「軒」「涵」等含義十分美好的字。
記者隨機在青島市新生兒起名查詢服務上搜索了幾類大姓的「爆款名字」,發現確實存在不少「撞名」現象。到2018年12月31日為止,青島共有「王梓涵」750人、「王浩然」670人、「王一諾」620人、「王子軒」401人、「劉一諾」398人、「李浩然」301人,「李依諾」104人。
據現有數據看,單「王梓涵」「王浩然」兩個名字加起來已過千人,這其中還不包括同音不同字的情況。「10後」名字為何會有如此多的重名?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與現在起名的方式有關。除了輩分用字和請父母取名字的老傳統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選擇自己為孩子起名字。孩子的名字往往都含有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所以這些含義美好的字就成為家長的首選。
此外,還有不少家長在起名時,會在網絡上搜索,一些起名軟體也會推出很多名字供大家選擇,這些軟體推薦的名字中,大多也由上述這些字組成,因此「浩然」等名字成為爆款,也就不足為奇。
據統計,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父母更注重名字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相較老一輩的父母,輩分用字已經在起名中被逐漸邊緣化。
「爆款名字」校園裡扎堆
「都選擇美好寓意的名字,多了就不免會重。」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周女士表示,她上學時,類似「李偉」「張偉」「王強」「李強」這樣的名字就特別容易重,一個班裡有兩個同學重名的情況十分常見。從90後這一代人開始,因為重名機率高,兩個字的名字慢慢變少,而如今,她的孩子是「10後」,即便是三個字的名字,也很有可能重名,成為「爆款名字」。「我孩子叫浩軒,他們級部裡就有3個人重名,而帶著孩子在外面上培訓班,也認識3個叫浩軒的孩子。」周女士介紹。
周女士說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隨著「10後」陸續步入學校,校園裡「爆款名字」扎堆出現。在市南區一所小學裡,三年級級部中「子涵」「雨涵」「子軒」這類名字扎堆。在另外一所小學中,一個班級就有3位叫「梓涵」的同學,而在這所學校附近的一家美術輔導班中,還有兩位叫「思涵」的女生。「感覺重名現象比前幾年多了。「市南區一所小學的老師介紹,前幾年班級裡的學生名字經常有使用生僻字的現象,很多字老師都沒見過,需要現查字典、詢問,但感覺同名的少一些。最近幾年,名字中帶生僻字的學生越來越少,但重名的人多了起來。
重名現象也在微博上引起了熱議
↓↓↓
網友「小林」
「名字都是缺啥補啥。」
網友「kacha001」
「爆款名字,起得多了就俗了。」
有些網友積極為自己孩子尋找同名者
「我閨女叫熙童,尋重名。」
「我兒子叫翊航,有重名的麼?」
還有一些網友紛紛表示
自己身邊就有「爆款名字」的人
「我外甥女就叫一諾……」
「我弟弟就叫浩宇。」
小編想起自己小時候,隔三差五就上網查自己的名字,搜不到別人就很開心,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直到某一天,搜出來一個和自己名字一模一樣的人,瞬間整個人都不好了,天天跟爸媽嚷嚷著「我要改名字!」。
提醒
起名前可先查詢
給孩子起一個別致的名字,是不少父母的想法,有的市民就會使用冷僻字,這也是很多父母為了不重名而想到的「好辦法」。市公安局戶政處相關負責人說,有些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力求標新立異,但在信息化時代,一個不規範的名字會帶來很多麻煩。
記者了解到,冷僻字是指超出國家二級字庫的,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的字。在計算機廣泛使用於各行各業的現代社會,使用冷僻字會給寶寶未來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如寶寶上學的時候,會時常遇到老師點名時讀錯音等令人尷尬的場面;辦理戶口、身份證、出國護照等證件時,也可能無法列印出相應的字。
2012年青島政務網推出了「新生兒重名查詢」服務,市民給孩子起名前,可以通過網絡查詢。需要這項服務的市民可以在青島市公安網公安民生警務平臺上找新生兒起名查詢服務。
連結
不同年代「爆款」不同
據介紹,上世紀60年代時,女生的名字多用「英」「蘭」等字,如:「秀英」「桂英」「玉蘭」「秀蘭」。而男生多用「軍」「勇」「偉」等,顯示男生陽剛之氣。除此之外,「建國」「建華」「建軍」也是上世紀60年代時比較常見的男名。
到了70、80年代,名字的變動較大,二字女生名字上榜率逐漸超過三字女生名字。在上世紀60年代排名第九的「麗」字,在70年代躍升為常用女名排名第一名,並在80年代依舊保持前三名的高使用率。不少新字上榜,如:「豔」「芳」「靜」「慧」「燕」字等,在七八十年代使用頻率均頗高。男生名字方面,70年代的名字和60年代相比差距不大,「軍」「偉」「勇」牢佔前三。「波」「輝」「剛」幾個新字剛剛上榜就很快被擠出去。
「婷」「敏」「靜」「雪」「倩」這幾個字在1990、2000年代深受大家的喜愛,女生的名字開始更加偏向於美好祝願,如「亭亭玉立」之意,取名為「婷婷」。「超」字在上世紀90年代的男生名字中排名第一,但到了2000年代迅速跌落至榜單末尾。「濤」「傑」「帥」持續上榜,成為當時火爆重名榜中的「常客」。
不同地域「爆款」不同
取名字的時代變遷十分明顯,而不同地域的人取名也有不同的「爆款」,根據網絡統計,江蘇人比較喜歡用「英」,比如秀英、貴英、鳳英;北京人喜歡用「榮」;上海人比較喜歡用「寶」「妹」;遼寧人喜歡用「樹」「鳳」「珍」;陝西人喜歡用「劍」「軍」;四川人則喜歡用「青」「瓊」「德」「成」;廣東人喜歡用「雅」;福建人喜歡用「志」「美」「水」。
到後來
「建國」和「秀英」
眼看著「婷」和「超」
把孩子的名字起成了
「浩然」和「梓涵」
(見習記者 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