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與婆婆的互動
最近,隨著《婆婆和媽媽》欄目播出,婆媳關係這一亙古不變話題,再次引起熱議。
尤其是伊能靜和婆婆的關係,令眾多網友羨慕。
有人說他們情同母女,親密無間;因年齡相差不多,又像閨蜜、朋友。
無論如何定義兩人關係,她們之間的互動模式,舒服、自在,完全是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
近日播出的最新一集中,伊能靜教婆婆跳女團舞,婆婆接受能力很強,很快學會,還能指導她。
伊能靜情不自禁誇獎,婆媳之間的情感流動,令人感慨。
都說婆媳是情敵,甚至天敵,這種情感詛咒,在她們身上被無形化解。
本人認為,最好的婆媳關係,是合作共贏。
尊重、平等是合作共贏的基礎
節目中,伊能靜為婆婆量體重。婆婆屬於比較豐滿的體型,為避免婆婆的真實體重曝光,伊能靜有意遮擋鏡頭。
善解人意的尊重,通過細節展露無遺。
雖然和老公秦昊調侃婆婆胖,沒將對方當長輩,而是如朋友間的平等相待,沒那麼多禁忌。
但在鏡頭前,卻適時保護對方隱私。令人想到,婆媳間的相互尊重,極其重要。
婆婆通情達理,對於伊能靜的各種安排,只是配合,從不幹涉。
正如一句俗語:兩好擱一好。
這是婆媳作為合作夥伴的重要基礎。
有些婆婆較傳統,認為「多年媳婦熬成婆」,希望在兒媳面前,擁有權威感、話語權。
其實,潛意識中將以前在自己婆婆面前所受的委屈,轉嫁到兒媳身上,也是一種家風的體現。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不過關鍵要看兒媳是怎樣的行為方式。
像伊能靜這樣獨立的女性,再傳統的婆婆,也會考慮她的感受。
其實,婆媳是大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
經常聽到女性朋友,吐槽自己的老公是「媽寶男」,其實,「媽寶男」養成者恰恰是婆媳二人,沒有做到真正的合作。
婆媳熱衷權力鬥爭,一方或雙方強勢,讓男人身陷兩個女人之間,左右為難,只能降低存在感,或不作為,免於激化矛盾。
從而成為真正的情敵,只為得到同一個男人的關注與愛。家庭成為戰場,男人成為戰利品。
從而忽略了合作共贏,是家庭走向幸福的關鍵因素。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婆媳關係是傳統難題,有道是「清官難斷家務事」。
家庭中的一地雞毛,斬不斷,理還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邊界不清造成的。
婆媳的合作夥伴關係,是建立在下面這種模式基礎上。
建立清晰的心理邊界
在《婆婆和媽媽》節目中,林志穎的妻子陳若儀,與婆婆的關係,可以作為一個經典案例探討。
陳若儀在鏡頭前,訴說多年的委屈,作為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默默付出的女人,面對粉絲的質疑、攻擊,都可以默默忍受。
但是當面對婆婆挑剔自己的穿著,讓她換件衣服時的無助,反而更令人心疼。
那種「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的惶恐、不安,及小心翼翼的卑微,即使在鏡頭前,婆婆已經很收斂的情況下,也一覽無遺。
無法想像現實生活中,在婆家的地位究竟如何?
面對強勢婆婆的指手畫腳,任意觸犯自己的心理邊界,將兒媳的事當做自己的事,甚至穿衣打扮,也要參與意見。
這是心理邊界不清的表現,婆媳二人若想和諧相處,家庭和睦,關鍵在於不觸犯對方的心理邊界。
比如對方的生活習慣、方式,教育孩子的模式,這些都是晚輩自己的事,作為長輩的婆婆最好不要插手。
本來芝麻大的事,被長輩一摻和,就成為婆媳矛盾的導火索,可能引發一場曠日持久的家庭戰爭。
一位老鄰居的經歷,值得借鑑。
作為現在少見的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兒媳工作單位離家很近,工作輕鬆,因此包攬了全部家務。
無論她怎樣毫無怨言、盡心竭力做事,依然得不到婆婆認可。不是菜炒的不對口味,就是地拖的不乾淨。
兒媳為了不讓丈夫為難,從不訴說自己的委屈,只有隱忍、壓抑,實在憋屈,只能和閨蜜倒苦水。
但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心理不平衡,令她憤怒,卻又不知如何改善。
一次講座中,情感專家給她支了一招。照此方法,果然堵住了婆婆的悠悠之口。
此後,常藉口加班,家務開始轉交給丈夫做,婆婆再也不挑三揀四,因怕累著兒子,甚至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婆婆明理,分寸感強,不越界,是幸事。若婆婆不是善茬,可以守住自己的心理邊界,要麼幹活的人全權負責,別人不插手、評判,要麼讓別人(丈夫)幹。
還有的兒媳對婆婆的事,任意幹涉,挑戰對方的邊界。只要當事人的婆婆不縱容對方,久之,會讓兒媳學會不管閒事。
婆媳關係需匹配,保持平衡,其本質就是一種合作模式。
為共同目標努力
都說「家和萬事興」,家庭計劃的實施,及營造和諧、幸福的環境,是全體家庭成員的責任、義務,當然也包括婆媳,可作為終極目標守護。
一位朋友已退休,除了偶爾幫忙帶孫子,還被兒子、兒媳請去商討家庭的三年、五年規劃,包括要二胎時間;大兒子上哪所小學;何時換大房子等。
其實,婆媳作為家庭重要成員,唯有合作,才能讓家庭系統正常運轉,健康有序發展。
而不是將關注點,放在爭權奪利,那樣雙方沒有贏家,都會成為「受害者」,且其它成員也會波及,包括兩人共同愛的那個男人。
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孝順」不是以「順「為「孝」,沒有原則順從父母,而是子女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孝順」。
深以為然,此原則也可用於婆媳關係中,不是一方妥協、讓步,一味牽就,是對方的附庸,只為維持表面和諧,而是各自擁有獨立人格、生活,活出精彩人生,才是合作共贏得最好詮釋。
一位從教多年的老師,退居二線後,參加了多個老年團體,和他們一起學習、旅遊,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子女想看望她,都得提前預約。她的口頭禪是「各自安好,便是晴天」。作為兩代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圈子,何必強融。
因此,和兒媳的關係非常融洽,經常帶回各種禮物送她。
兒媳同樣在各種節日,精心準備禮品、節目,給婆婆很多驚喜。
總之,婆媳相處是藝術,畢竟沒有血緣關係,做不到真正的「母女情深」,但是通過自我成長,依然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將家庭當作公司來經營。
因為她們之間有共同愛的男人,即使「愛烏及烏」,也可以達成共識,建立合作關係。
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培養婆媳的合作意識,建立清晰的心理邊界,得體退出對方的私人空間,為家庭的共同目標攜手。
活出生命的意義,各自綻放,然後通力合作,相互成全,相互成就,達到合作共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