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靜好,撫照古城。沅水悠悠地流淌,河面浮光躍金,折射出柳樹灣街的一世繁華。在航運昌盛的時代,這條街曾經是辰陽古城的商貿物流中心,數不清的大小船隻,滿載煤炭、桐油、柑橘、石灰石,從這裡啟程,通江達海,補貼了幾代辰溪人的生計。
老楊在澆鑄秤砣 (羅教益 攝)
如今,走進這條沉澱的辰溪人文歷史的老巷,昔日的繁華早已雨打風吹去,僅剩幾個老手藝人緊守著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追憶著似水年華。而上個世紀80年代,名震辰陽的「秤砣王」楊世權,同樣抵擋不住時光的侵蝕,以近古稀之年,守望著秤砣製造的末路餘光。
老楊和妻子在製造秤砣
「做秤砣當年可是個好門路,以前找我的人要排一個禮拜的隊,才能拿到貨!」說起當年的榮光,老人一臉燦爛。楊世權先祖大有來頭,曾為曾國藩的湘軍大營打造過兵器。楊世權繼承祖業,成為柳樹灣街楊記鐵匠鋪的第六代掌門人。到1989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世權轉產做起了秤砣。
羅教益 攝
「這製造秤砣是件精密的活兒,重了輕了都會亂套,國家標準每公斤不得超過正負0.1克。按辰溪人詛咒的,做黑心秤將來生伢兒沒有屁眼!」楊世權很嚴肅。秤砣學名砝碼,屬於我國傳統衡器的兩大主件之一,有大小9種規格。因為有祖傳的打鐵手藝,加上腦筋活、肯鑽研、想法多,楊世權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以前的秤砣製作都是澆築實心,不光成本高,工序繁多,最主要還是不好掌控秤砣的重量,重一克少一克都是大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楊世權經過不斷努力和嘗試,創造性將傳統沙模澆鑄改成鋼模澆鑄,把實心砣改成空心砣,重量用灌注鐵砂來精密掌控。這一改良,製造秤砣原本32道工序,也相應的簡化成化鐵、澆鑄、拋丸、校準、油漆5道,大大節約了時間,還節省了一半的製造成本。每次通過計量部門鑑定,他製造的秤砣都是型號齊全,計量精準。「當年這項技術,那在全國都是叫得響的!」楊世權暢談人生巔峰。一時間,他成為了辰陽古城早期的萬元戶。
然而,近些年,隨著電子秤、小型合式秤普及,桿秤的市場份額急劇壓縮,以生產秤砣營生的工廠舉步維艱,不少企業紛紛倒閉歇業。在大環境下,楊世權的秤砣廠由往年產達1000 噸跌落至300噸,效益每況愈下,不少人勸楊世權改行,老楊不僅不聽勸,還一門心思的做起了秤砣模具設計改良。楊世權說:「現在用秤的越來越少,到我這訂貨的大多數都是偏遠農村的老百姓,外省的貴州人最多……」他說,只要還用人用秤,他就不會放棄這門手藝。秤砣,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種習慣,和他的人生聯繫緊密而不可分。
楊世權近年又研究,用不易變形、防潮防水的高聚酯材料代替木頭做模,開始了自己秤砣製造生涯的又一次創新。幾十年的積澱,老人對秤砣有了感情,開始了「文化+」的思維。「我們國家是秦始皇統了一度量衡,這個『衡』就是重量。我和秤砣打了27年交道,現在湖南專門生產秤砣的就我一家了,對我來說,秤砣不只是混口飯吃,它在我心裡其實就是個文化符號。」他還收藏了20多個自清代以來,不同規格形狀的秤砣,每一個都是他的心肝寶貝。老人非常清楚時代發展趨勢下,秤砣淡出歷史舞臺的現實。但他說,「我總認為自己還有一個責任,就是留住這些傳統老工藝,讓大家記住文化的源頭。」
採訪完畢,夜幕漸漸降臨。走出柳樹灣這條老街,隱約還可以看見那件老鐵匠鋪深紅的火光,聽到沉悶的風箱聲音,一如傳統的秤砣製造工藝,終將在我們生活中消失,但又會長久地繚繞在我們的心間。
本期編輯:陳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