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裡面,論出身,他比劉邦身份低微;論殘暴,歷代皇帝恐怕都無出其右,他就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個讓當時的大明大臣們聞之色變、如履薄冰和膽戰心驚的殘暴皇帝其實也有溫情的一面。因為是人就不止一面。
朱元璋和張士誠對決的時候,因為湯和曾酒後失言,說誰得到他誰就能夠戰勝對方,不巧被朱元璋的密探聽了去,這一不小心就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單,所以當他封賞大臣的時候,就想給湯和穿雙小鞋,把他封到第二梯隊「侯」的行列。這時候馬皇后不願意了,說湯和是最早跟隨你的兄弟,你這樣對他會令人寒心的。朱元璋不為所動,拋出一句後宮不得幹政,夫妻倆不歡而散。
歷代皇帝都有對付功臣的一套辦法,比如春秋晏子的「二桃殺三士」,漢高祖劉邦的誅殺「開國三大將」,北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但他們對功臣的震懾是有限的,從不大規模的濫殺無辜。也許是性格太過暴戾,眼裡揉不得沙子;也許是為了幫軟弱的太子掃清障礙。不管怎麼說他殺得人都太多了。
明朝開國元勳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倖免於難外,其他大多數人都不得善終:徐達發背癰吃蒸鵝而死,蒸鵝據說是朱元璋賞賜的;常遇春病故早亡,躲過一劫;劉伯溫被胡惟庸下令毒死 ,據說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除了這些有爭議的,剩下的功臣確實是死在了他的手下。
胡惟庸搞死劉伯溫後,自己也沒有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主子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的罪名處死,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後十年,還給他安插了一個「通倭謀反」的十惡不赦罪名,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還有後來的藍玉案,牽連仍是頗廣,到最後幾乎到達了朝中無人的地步。他的殘忍由此可見。
這期間馬皇后多方奔走營救,雖是收效寥寥,卻也救得不少人的性命。但她的行為卻愈發惹得朱元璋不快,後期越來越疏遠馬皇后,怪她礙手礙腳,多管閒事,經常對她愛搭不理的。直到馬皇后去世時,他才明白自己最在意的人始終是馬皇后,可惜為時已晚,他已失去了今生的最愛。史書上對此沒有太多描述,只是說朱元璋很傷心。可電視劇《朱元璋》卻對此情景作了深情合理的演繹。
得知馬皇后去世,朱元璋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太子大臣們怎麼勸他也不聽,他瘋也似地阻止著其他人想要打理馬皇后屍身的舉動,誰過來就要殺誰,狀似癲狂,他總覺得馬皇后還活著。當太子冒著被殺頭的風險令他猛然醒悟的時候,朱元璋嚎啕大哭,聞者動容,聽者傷心。
如果他平時和馬皇后好好相處的話,也不會在馬皇后死的時候有那麼大的悔恨和不甘。
人和事物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這似乎成為了這世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千古風流人物,很少有人能夠逃脫這個魔咒,朱元璋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珍惜身邊的人和事,讓這世間充滿愛和感恩,那麼這個所謂的真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幾千年的中外歷史,類似的事情你方唱罷我登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性不會輕易的就改變的。我們只能盡力做好自己。
朱元璋的故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做了很好的詮釋,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皇帝,也有著雄才大略的一面,他的性格無疑是複雜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朱元璋的故事,還請移步《明朝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