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自清的意思很簡單,指本身清白的人,即使他不澄清,他也是清白的。這句話經常被人們用來安慰人,用來教導指引人。其實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象厚德載物一樣,其實只適合於強者。一個人連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的時候,要他實踐厚德載物是困難的。清者自清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點權勢地位,碰到誣衊的情況,不出面澄清,能清白嗎?碰到的多是這種情況吧,你看他連澄清的勇氣都沒有,就是這麼回事了。
清白很多時候都是別人眼中的看法,所以要清白就要讓別人改變觀念。顯然這是件有難度的工作!難在哪裡呢?這先要看自清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顯然,一個人能否自清,這受自清者地位的影響,還受別人對自清者事情看法的影響。
先看自清者地位的影響。所謂一白遮百醜,看人的時候,大多只能看到他人成功時的光芒,而忘記其所用手段是否黑暗,當然,成功者的手段是否黑暗一般人也不知道。所以,強勢者所處的位置說明他不需要澄清,因為他就是不清也清。魯迅講得好,中國人本身就是見勝兆而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的。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有這一幕,姜文讓手下將很多槍丟在老百姓的家門口,但發現老百姓都不出來拿槍。想了半天,才弄明白,老百姓是誰贏他們跟誰。於是先幹掉假的黃世仁,這樣老百姓以為他們贏了,於是蜂擁而上跟他們一起將真黃世仁當成假黃世仁幹掉了。
清的自清者如果弱勢,清者自清就是一句廢話。弱者的處境是一個清也不清的位置。生活中經常會碰到有人提醒你清者自清,如果以善良之意來揣度說者之意,主要是擔心一個人澄清時會越描越黑。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別人不了解你的情況,如果你是弱者,人家看你都是「疑人竊斧」的心態,任何澄清都成了強辯甚至是狡辯。既然如此,是不是遇到被人塗黑的事情只能清者自清呢?一般來講是的,因為你就是澄清也清不了,還不如用清者自清消失到蒼茫外來自我安慰。但是如果你能邏輯嚴謹地幾句話就為自己洗刷清白,那是要澄清的。這說明澄清對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和當進則進,當止則止是一個道理。難的是把握時機,以及採取合適的澄清方式。
自清通常是希望別人改變他們的看法。別人的看法受什麼東西左右呢?後面四位一體的方法論會談到,受個人的情感空間狀態,認知模式深淺,過濾器的長短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其所處等級層次體系上層對一個人所清事情看法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尤其是上層的看法對他們行為的影響最大。上層可以左右下層的言行,讓他們言不由衷。另外,下層也可以在其中參雜自己的私貨,添油加醋。當然,上層和下層的言行都會有選擇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看見了,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可以視而不見。所以,即使自清者掌握了方式和時機,能不能清還取決於上層是否願意幫你清,也就是說是否對上層有利。另外,如果上層之間是處於一種對抗狀態,事情會更加複雜。因為事情會像後面講的陷入了二元世界中的貧困陷阱一樣,除非認同你的力量佔絕對的上風,才有可能幫你完成清的工作。這怎麼可能呢?人家能稱為對手,實力就在伯仲間。
怎麼辦呢?難道只能束手待斃,清者自清讓自己消失到蒼茫外?不!作為弱者,採取行動總比清者自清消失到蒼茫外好。因作壁上觀與清者自清有相同的含義,下面舉作壁上觀的事例來說明。假設有三方勢力A,B和C,其中A和B勢力相當,二者在逐鹿中原,C稍弱在邊上沒有參合。A和B為了取勝,都向C拋來橄欖枝,希望結盟消滅對手。此時C如何辦呢?依舊是作壁上觀不插手其事,這樣圖謀兩不得罪的辦法能躲避災患嗎?當然也有可能,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只是眾多可能事件中發生概率較小的一種。例如,C作壁上觀,很可能被A和B理解成不敢表明立場,心有所欲在患得患失。哦,你想讓子彈飛一會兒,最後來個誰勝跟誰,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所以,A,B角逐中的勝者,很可能會反手來消滅C。另外,A和B也可能討厭C的患得患失,先聯合起來瓜分了C。如此,C豈不是只能嗚呼哀哉。當然,也還會有其他的博弈情況發生,如C參與掣肘A和B雙方,最後也可能來個三足鼎立,中國歷史上的三國就是佐證。只要C參與局勢的博弈(就是開始變化),無論最後演變成什麼結果,很可能都比作壁上觀,在邊上清者自清坐以待斃強。從重過程的角度來看,畢竟努力過,去嘗試過自己主導自己的未來。後面的相互關係分析表明,相互作用關係其實是一個陰陽混和體。其中既有支持你的成分,也有詆毀你的成分,而具體體現出來什麼成分?前面談到過,這要取決於當時的情景和當事人對情景的理解。
弱者如何採取行動呢?這裡主要談弱者的自清涉及上層對抗的情況,當然這也是最難處理的。一個人可以從格局/邏輯角度找到辦法來掣肘對抗的雙方,這是控制和反控制的套路。從格局的角度入手,是因為打擊一個人的行為通常會缺德,而實施者德不配位會有殃災。從邏輯的角度入手,是因為構陷一個人的行為通常會出現邏輯不一致的地方。如果能找到揭示出其自我矛盾的一面,通常強勢者會自我退走。如果要發揮個人的主動性,也可以像後面提到的擺脫貧困陷阱那樣,在原有系統外找到新的結點形成新的正反饋環結構。如果上面的兩種思路暫時都不能成功,也可以發揮時間的作用,從格局/邏輯角度準備好素材,等待替天行道者出現。所以,這裡簡要總結了三招,希望對弱勢者處理類似問題有幫助。
一,如果能讓幕後的雙方直接對抗,弱者自然就走出了陷阱,也達到了不證自清的目的。
二,脫離雙方對抗的區域,到其他地方發展。運用此招要知道天下烏鴉一般黑,那條毒蛇都咬人,很多時候哪裡跌倒哪裡爬都是最佳途徑。這正如志於道和適於道一樣,志於道你志不了,那適於道通常也只是痴人說夢。這麼說來,很多時候人挪活都是自我逃避。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其實這句話的片面性非常明顯,人沒有點適應能力,是無法把自己挪活的。《種樹郭橐駝傳》告訴我們,挪樹時,把樹原有的環境一起挪過去樹就不會挪死了;人挪活是人挪到了新的環境中,擺脫了原有的環境條件約束。但是,如果控制你的無形的手能一手遮天呢?那等待你的是挪得越快完蛋得越快。新環境你又不熟悉,屆時只是一個悲滄了得,完蛋的原因都難找到。
三,是格局/邏輯的問題都擺好,然後開始等待,等後來以其之道還治其身的人出現,讓後來的能人志士幫你證明清白。
顯然,對於清的弱者而言,上面提到的3種辦法都比清者自清要好。因為自己在變化,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還是魯迅說得好,「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還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另外,有這樣的想法,最起碼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幹出自己朝不保夕但為富可敵國者鼓嗓助威這樣喪智背德的蠢事。
根據上面的分析,清者自清是強者的語言,只有強者才有能力讓他們成為綻開的花蕾。所以,對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人生之旅重要的是要走正道。當然,知道清者自清,無為而治,厚德載物這些大道理也有用,因為他們指引的是一個人發展的方向。一個強大的個體需要擁有這樣的德性。否則,一個人強大的狀態可能會缺乏穩定性,也就是說難以持久。
這裡淺談清者自清,是為了提醒大家做事要注意階段性。在發展的起步階段,實力不夠的時候,是要少幹些力微負重,言輕勸人,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的。如果不管階段性,幹出像清者自清,無為而治,厚德載物這樣要有強有力的實力為基礎作保障的事情,最終演化的結果很可能是自己把自己掃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地帶。後面會討論到,這些階段之間其實存在情景空間褶層,而如何跨越這些褶層,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