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這麼一檔綜藝,它集齊了渴求獲得認可的實力偶像,Keep Real的地下Rapper,仙氣飄飄的國風美少年,曾經在livehouse撩妹無數的女王,經歷過爆紅又逐漸沉寂的民謠歌手,想要打破偏見的網絡歌手,嶄露頭角的新生代,還有黃金年代已逝的搖滾老炮。他們幾乎佔全了音樂鄙視鏈的全部環節,人們熱衷於看到當這麼一群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音樂人湊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尤其是,這位搖滾老炮還曾經語出不善,直接把現在的音樂榜單罵得一文不值。
令我意外的是,當群音樂人們湊到一起的時候,不但沒有劍拔弩張,反而顯得其樂融融。而撇除多少有點BUG的淘汰制度不提,《唱作人》節目從導演到嘉賓到後期都沒有刻意想到用製造「衝突」去奪人眼球,不會惡意消耗流量,認認真真比賽,開開心心吃飯,坦坦蕩蕩聊天。輸了的人會稍微鬱悶一下,然後繼續準備下一場的新歌。在這種難得平和的綜藝氛圍內,我收穫了每周八首全新的音樂作品,同時也認識了一些此前並沒有留意過的音樂人。而最有價值的是,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這個節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理性並且有一定層次的音樂討論空間,而這也是我在經過了四期的猶豫之後,決定寫一寫這個節目的原因。
有時候我會思考我們聽音樂是為了什麼,做音樂科普是為了什麼,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音樂。在很久之前我們曾經說過,音樂的審美是有高低的,但是音樂帶來的愉悅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我們所希望的究竟是通過科普的方式引領大家收穫更多音樂上的樂趣還是為了站在鄙視鏈條更高的位置上。
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悖論。我們一方面渴求自己的偏好、熱愛獲得關注與肯定,同時一方面卻又唯恐自己的偏好一旦被大多數人接受了之後,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小眾卻「高貴」的光環。我們一方面用「不出圈」揶揄流量們,然後又用「沒水平」去嘲笑那些被普羅大眾所津津樂道的作品。然而,我認同一些網友的結論,任何非專業領域的審美主體、任何無法用普遍適用的專業審美評價標準作評價的任何人,都無權對於不認同的審美差異進行批判、攻擊、定性作品、唱作人,以及持有不同審美的其餘個體。馬頔淘汰時走心說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獨立音樂,音樂遠不止你聽到的那麼多,但音樂總有你熱愛的一個方面。而《我是唱作人2》的初衷,正是努力讓更多獨立音樂人走進大眾視野。VIP衍生節目《開飯啦!唱作人2》中,愛奇藝副總裁、節目總製片人車澈提到:每個唱作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境遇。很多人喜歡用「自我」去否定別人,節目將不同風格的音樂呈現在同一舞臺上,旨在「改變這種偏執,哪怕只有一點點」,從而將音樂真正還於音樂。
我們很難說自己沒有任何偏見,同時,所有的人又全都被偏見裹挾著。這是個缺乏耐心同時又熱衷於給人掐頭去尾打標籤的年代,於是想更加深入了解一個行業、一群人就更難了。你是搖滾老炮,流量明星,轉基因民謠,嘻哈歌手,有時候這樣的標籤會讓你更快的記住一個人,然而它天生就已經充滿了偏見,仿佛決定了他應該是什麼樣的卻不在乎他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當車導說,他嘗試將不同類型的音樂和音樂人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交流的時候,我深以為然。比賽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大眾評審存在的意義也並不只是為了評審。它讓本來衝著聽民謠去看節目的民謠愛好者「不得不」聽了電子音樂,也讓電音愛好者突然覺得,誒古風其實也蠻不錯。更讓唱作人有勇氣直面大眾聽審和平時接觸不到的「跨風格」同行,在專業的稱讚與批評之間尋求真正的進步。它打破的不僅僅是我們平時音樂欣賞的壁壘,同時也打破了不同風格、不同年齡圈層的音樂人之間的壁壘。在這種交流中,無論是打榜數據、銷售額還是資歷加成都統統比不過音樂質量上的一點點精進。而恰恰也就是這個時候,你的實力無所遁形,也決定了你能不能收穫到來自同行的Respect。
說到大眾評審團,很多網友指出了評審團群體樣本太小、專業性不足或者點評不到位的問題,這一環節讓整個流暢輕鬆的節目變得多少有點尷尬了起來。不過也正如我前文所說,大眾評審的意義也不並只是為了評審,他們作為一個101人的小型樣本,讓我們看到的是更多普通人面對著音樂作品時的直觀態度,對音樂人們來說,也是來自市場最直觀的反饋。部分評論也許有些偏頗,但仍舊是基於「理性討論」而來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種點評是給節目之外的大眾們引申出的、進行積極討論的通道。無論是共情能力、專業素養還是嗓音水平,只要著眼於音樂的、是理性的、有理有據的、都應該有表達的渠道,而你同意或者反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理性討論是在現在的網絡環境中難得見到的,也是這個節目可貴的地方之一。
回歸到節目中來,在這篇文章發文之時《我是唱作人2》應該已經播出五期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已經提出過好幾個值得深思討論的話題:音樂作品的好壞應該如何決定;如何平衡市場和專業;音樂應該取悅自己還是取悅他人;對於一個新開闢的市場應當如何引導大眾;等等……而對於絕大多數只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消遣的普通人來說,這個平臺能夠獲得更多新的音樂類型,認識更多新的音樂人,看看音樂人們在臺下時的真實樣子。
偏見和斷章取義是永遠沒辦法消滅的。鄭鈞著名的「吃屎」論調被無數媒體轉發拿來攻擊現在的年輕音樂人,但他真實想表達的只是對當前流行音樂產業的擔憂,出問題的是那些被崇尚的流行風潮,那些引導流行的人。在這種環境下,這樣一個嘗試打破標籤、打破偏見音樂綜藝顯得難能可貴。我們的討論話題終於從那些無聊的八卦、陳年爛帳回到了更加專業也更加有價值的專業範疇上,讓音樂的歸於音樂,一切用作品說話。
而熱愛音樂、認真努力做音樂的人永遠存在,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上貼著什麼樣的標籤,江湖歌手,流量愛豆,網絡歌手,臥室音樂家,無論你寫的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感悟,關於情愛,關於過去與希望,堅持自我,堅持前行,這些歌有人會喜歡,就一定也會有人不喜歡,但是這都算不上事兒,不是嗎。
所有的流言蜚語終究會過去,留下的只有作品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