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上映後,大部分的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就是故事劇本爛沒有新意。這讓《雙子殺手》成為了李安導演執導的電影中,少數的評分偏低的電影之一。
而其實大家認為故事沒有新意也是很正常。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做好了,是達倫·萊姆克所創作的。而且還打算在2002年暑期檔上映,但由於當時的電影技術的限制,所以劇本就被擱置。
李安電影的突破
為何當初大家對《雙子殺手》抱有很大期待,這都是因為李安執導的電影都有很大的突破。首先在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飲食男女》中,分別用太極拳、烹飪、婚宴三種中國傳統文化,來講述中西方家庭倫理觀的衝突。然後在《斷背山》中,採用了當時少有獨特的愛情題材,李安也憑藉《斷背山》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李安為何能夠接受西方電影技巧的同時,也能夠把電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呢?因為李安在小學時,曾接受美式開放教育;在高中時,也經常看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電影;而到大學,他在美國取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所以李安從小就接受不少的美式開放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一定了解,使他擁有獨特思維和電影技巧,讓他的倫理、武俠和科幻等電影都能讓外界給出很高的評價。
觀影體驗,遠不止講故事而已
李安說過:「去電影院看電影故事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否則和在電腦上看網劇有什麼區別。」 這些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李安就通過新技術,重新發現新的電影美學和講故事的方式。
在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可以看出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有好的故事外,李安讓我們體驗到3D效果給電影帶來震撼感。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是除了有好的故事外,李安帶了首次採用以120幀/4K/3D規格的電影,直到現在全世界也只有李安的兩部電影有120幀規格。
「去電影院看電影故事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其實,在電影院看那些故事性較為複雜的電影,很多人根本反應不過來。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會有多少人能在電影院就能明白各種隱喻?甚至如果採訪派那個的記者,不說出那個人物和動物對應關係,也會有好些人根本看不出來。也許,李安讓我們在電影院感受到3D奇幻畫面帶來的震撼與衝擊,才是電影最初存在的意義。
所以,李安為了讓我們體驗到120幀/4K/3D規格的電影帶來的觀影體驗,他再次用這樣的規格製作了《雙子殺手》,甚至這次用「數字造人」這項技術增加帶來的觀影體驗。
120幀+4K+3D+「數字造人」,到底是什麼體驗?
首先我們了解120幀、4K、3D、「數字造人」到底是什麼?3D電影,這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立體電影,帶上眼鏡後能夠看到立體的電影畫面。4K,就是4K解析度,以前那些彩色屏的諾基亞就是比較低解析度,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比較高的解析度。所以解析度越高的屏幕,畫面就越清晰細膩。在高解析度的屏幕上,你甚至可以看到明星的毛孔。
120幀,值得是視頻幀數。要知道視頻都是多個靜止的畫面組成的,而幀數就是視頻每秒鐘包括的畫面數量。
傳統的電影一般只有24幀,現在也有60幀的電影,而120幀的電影只有李安在做。幀數越高的視頻,畫面越流暢越清晰。所以很多電腦遊戲玩家都喜歡追求高幀率,但至於為什麼電影24幀很流暢,但是遊戲24幀卻感受很卡,像看圖片一樣,這就因為兩者圖像生成原理不同。
「數字造人」,在《雙子殺手》中兩個50歲和23歲的特工,其實都是威爾·史密斯飾演。兩人同時在一個畫面,是利用數字合成和動作捕捉做出來的。在楊洋飾演的《全職高手》,裡面的動畫就是通過動作捕捉做出來的,電腦動作捕捉真人的動作,所以動畫和真人一樣自然。在《速度與激情7》中,也通過動作捕捉和數字合成,可以看到那個「起死回生」的保羅·沃克。
在「數字造人」中,人臉就是特效中最複雜的工作。加上高幀率與3D結合,讓難度變得最大,李安承認自己把「90%的精力」都花在技術問題上了。所以,李安說他想發展數字時代新的美學、新的美感,就最高的技術把《雙子殺手》做出來了。
為什麼要用《雙子殺手》來呈現這樣的技術?
當初,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全國只有2個120幀技術規格的銀幕。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們也很難看到3D和120幀帶來的衝擊,畢竟很多畫面都很平靜。
但《雙子殺手》就不一樣,電影中一人飾演兩人就可以體現「數字造人」帶來的效果,而3D 、4K和高幀數,就通過電影中高速動作戲,打鬥戲、機槍掃射戲,來更多突顯這些技術帶來的效果。
對比上一部電影,《雙子殺手》就可以突出這些技術帶來的觀感。如果非要說電影故事一般,只能說是為了技術帶來觀影體驗,從而犧牲了電影中某些部分。畢竟,電影是視覺的藝術,和小說不一樣,小說才要強調故事性,而電影有權利決定自己追求什麼。
儘管如此,新東西還是會有人不理解和質疑,有人表示「電影做出來是給觀眾看的,好看不好看就是最直接的感受」。
也許我們不該用傳統標準去看待新技術,傳統標準對我們已經根深蒂固,新技術還無法形成新的審美標準。電影誕生之初也如此,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如此,從2D規格到3D規格如此,現在從24幀到120幀依然如此,它們總會經歷一個過程。
李安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如果可以繼續推動電影製作技術的極限,他願意接受批評。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拿了兩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滿身榮譽的李安,完全可以拍像以前那樣的電影。但他選擇做先行者,獨自前行,推動電影世界的發展。
也許,我們都應該慶幸我們在這個時代,能夠擁有李安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