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原標題:智者順時而謀
作者:朱康有(國防大學教授)
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發言中指出,「『智者順時而謀。』站在歷史前進的十字路口,我們應該認清世界大勢,把握經濟脈動,明確未來方向,解答時代命題。」
「智者順時而謀」,語出東漢初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見《昭明文選》卷四十一),該句完整表述是「蓋聞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常竊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無賢輔,卒自棄於鄭也。」在葉嘉瑩之師顧隨先生所著的《中國古典文心》中,曾專門講解過這篇書札。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席在發表2016年新年賀詞時,直播畫面拍攝到習近平主席辦公室的書架上就存放有《中國古典文心》。
朱浮,字叔元,沛國蕭(今安徽蕭縣)人也。他是光武帝劉秀開國的功臣,被封為大將軍,擔任幽州牧。他與下屬魚陽太守彭寵因政見不同而結怨。彭起兵造反,朱浮「以書責之」,即在此信中一開始便指出「智者順時而謀」,強調聰明的人應該順應時勢謀事,而不能違背事理處事;勸對方認清天下形勢,考慮行動後果,否則失敗的結局是無法避免的。
「時刻、時間、時候、時段、時期、時代……」,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的、社會的「事」和「物」,都是在時間、空間中展開、發展演變的。「及時、應時、合時、適時、隨時、因時、乘時、得時、違時、悖時……」,皆在說明人們對待「時」的態度。其中,不同的字詞表達亦映現可能出現的結果。比如,「應時」「得時」對應的就是成功的結局,而「違時」「悖時」對應的就是最終的敗局。中國人講的時間觀念,絕不只是一個刻度、一段期限的「參數」,而蘊含著「時勢」「時事」即事物發展的大勢、規律,與事物本身密不可分。既符合客觀的「時、事、勢」,又盡情揮灑人的靈動性,於是有了「時謀」之說。
機遇即時遇,為有利的條件和環境。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與懦弱、懈惰無緣;機遇稍縱即逝,目光敏銳、勇敢果決者常常能獲得它;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能不能認清它、抓住它,主動權在每個人手裡。諸葛亮少有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時大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隱居隆中待機而出。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就沒有著名的「隆中對」,「三國鼎立」的歷史恐怕也將改寫。拿破崙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尉級炮兵軍官,1793年他參加進攻土倫的戰役,抓住機會直接向上司提出新的作戰方案,以其膽識和才智攻克土倫,因此榮立戰功,破格提升,一舉成名,為後來叱吒風雲、登上權力頂峰奠定了基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故有「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經·繫辭下》)、「大丈夫相時而動」(《紅樓夢》第四回)、「見機不遂者隕功」(《鹽鐵論·擊之》)之說。不要以為機會會第二次敲門。由於過分審慎,人們對時機就會重視不夠,就會坐失良機。命運的「鬥牛士」塞萬提斯說:「乘著順風,就該扯篷。」對機緣的抉擇及實現,往往取決於意志。厄運有時倒可能是件好事——關鍵在於能否將其轉化。許多人總是等待機會從天而降,而不想努力拼搏來創造機會;要知道,有時創造的機會比得到的機會更多。
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代特點,回答時代課題,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堅強戰鬥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時代」之認知,其實包含著人們智慧的提煉和總結。如當今「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就是在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重大變化、科學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基礎上作出的,有充分的時代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判斷出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才能叫作「新時代」。唯有如此,才能從變化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並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以奮鬥者的姿態去主動順應、銳意進取。
全球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矛盾,「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人為的因素,更加凸顯了各國抉擇和努力的重要性。這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主題為「把握包容性機遇,擁抱數位化未來」,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是《把握時代機遇 共謀亞太繁榮》——在時代提供的「機遇」基礎上,領導人登高望遠,「共謀」亞太未來發展願景,同樣需要「認清世界大勢,把握經濟脈動,明確未來方向,解答時代命題」;堅持共謀發展這個公約數,以正確理念和方針作引導,爭取創造更大發展機遇。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22日 02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