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部:《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

2021-01-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關於公開徵求《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及相關文件意見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我部對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進行了反覆研究論證,形成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確定納入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我部請各地方提交了有關材料並予以確認,在此基礎上匯總形成了《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以下簡稱《重點排放單位名單》)。

現就《實施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公開徵求意見。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意見請書面反饋我部(電子文檔請同時發至聯繫人郵箱)。徵求意見時間自2020年11月20日至2020年11月29日。

聯繫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 張瑜、曹園樹

電話:(010)65645640、65645634

傳真:(010)65645664

郵箱:climate_china@mee.gov.cn

附件:1.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

2.《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編制說明

3.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

4.反饋意見建議格式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2020年11月20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火電廠的碳排放怎麼算出來的?來看生態環境部的回答
    2020年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印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並做好發電行業配額預分配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發電行業2019-2020碳排放權分配實施方案確定。
  • 廣東2019年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為4.65億噸
    新華社廣州11月13日電(記者周穎)廣東省生態環境廳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廣東2019年碳排放配額總額設定為4.65億噸,相較上一年度的4.22億噸有所擴大。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交流合作處處長洪建武說,由於今年控排範圍擴大,新納入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體量較大,適度提升碳排放配額總量,既能對控排企業形成合理減排壓力,同時又能滿足控排企業低碳發展以及建設重大項目的碳配額合理需求。廣東自2013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來,市場主體參與活躍。截至目前,其碳排放配額交易量達到1.34億噸,交易金額達到26億元。
  • 上海市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
    全文如下:上海市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根據《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滬府令10號)有關規定,為科學合理確定2019年本市碳排放交易納入配額管理單位(下稱「納管企業」,詳見《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19版)》)碳排放配額,規範有序開展配額分配和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 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碳交易三者之間的重疊交叉如何解決?
    到2020年開展試點效果評估,視情況逐步推廣。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碳交易三者之間的重疊交叉如何解決?所謂用能權,指的是企業年度直接或間接使用各類能源(包括電力、煤炭、焦炭、蒸汽、天然氣等能源)總量限額的權利。用能權交易,是在區域用能總量控制的前提下,企業對依法取得的用能總量指標進行交易的行為。
  • 華泰證券:全國碳權交易正式落地,增厚新能源發電利潤,火電不必過度...
    華泰證券:全國碳權交易正式落地,增厚新能源發電利潤,火電不必過度悲觀;① 華泰證券指出,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1年2月1日起施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即將上線,碳排放配額將逐步從免費分配過渡至有償分配,並可通過公開競價、協議等方式交易;② 新能源發電商價值有望重估,我們按19年數據測算,將增厚新能源發電利潤9%-17%、度電收入1.8分。傳統發電企業在減排成本與購買配額中尋找平衡,我們認為對整體利潤影響有限;③ 碳交易是電力市場化機制重要拼圖,但不足以完全克服「十四五」新能源消納挑戰,火電仍具備壓艙石效應,水電行穩致遠。
  • 關於廣東省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工作的公告
    根據《廣東省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廣東省政府令第197號)規定,每年6月20日前,控排企業和單位應當根據上年度實際排放量,完成配額清繳工作。今年因疫情影響,履約時間延至11月30日。截至2020年11月30日,廣東省電力、鋼鐵、水泥、石化、造紙、航空六個行業共242家控排企業均按照核定的2019年度實際碳排放量,通過配額註冊登記系統提交了足額的配額或可用於抵消的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和廣東碳普惠減排量(PHCER),經省生態環境廳審核,符合相關規定,準予清繳並註銷。至此,2019年度廣東省碳排放配額履約工作順利完成,履約率100%。
  • 國家力挺光伏,2020年主要光伏政策匯總!
    生態環境部未來十年我國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2020年12月15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就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答記者問表示: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 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碳交易和用能權交易交叉重疊 這麼多交易到底...
    繼最初幾批綠證核發之後,綠證交易的實施細則也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發布,7月1日則是綠證正式掛牌出售的時間。而按照2017年建成全國碳市場的目標,碳市場建設相關工作也在推進中。又是綠證,又是碳交易,還有用能權交易,這些交易機制之間是什麼關係,會不會增加企業負擔?eo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
  • 6月20日前需清繳年度碳配額
    原標題:6月20日前需清繳年度碳配額  南方日報訊 (記者/謝慶裕)控排企業需要在6月20日前為2014年度的碳排放「買單」。記者10日獲悉,省發改委發布了《關於做好2014年度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核查和配額清繳履約相關工作的通知》,就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核查、企業配額清繳履約的流程和時間作詳細安排。
  • 多省份提出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上海時間表較全國提前五年
    近日,上海、江蘇、廣東等地提出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其中,上海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1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本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規劃思路。他表示,初步考慮到2025年,實現「兩穩定、兩初步」,做到「三達、兩保、兩提升」。
  • 治理空氣汙染和控制碳排放會影響經濟發展嗎?看看深圳怎麼做
    2018年6月,由能源基金會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共同發起的深圳市碳排放達峰和空氣品質達標協同「雙達」項目研究啟動(下稱深圳「雙達」研究)。經過一年多的論證,該項目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深圳或可於2020年提前實現碳達峰,比國家達峰年份早約10年。
  •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2021年1月6日要聞回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1年1月6日要聞回顧:生態環境部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2月1日起施行、多晶矽周評-市場價格穩步上漲(2021年1月6日)、大唐、國家電投與貴州省赫章縣籤約1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等詳情內容如下:
  • 環保部2015年工作重點:落實「水十條」 推動「土十條」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透露,2015年將集中力量打好大氣、水和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大氣十條」。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等中央審議通過之後將印發;《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已經基本編制完成,將適時上報國務院。
  • 李幹傑回應」(生態環境部)職能和環保部有何區別「
    環保部部長李幹傑3月17日15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環保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記者:今天上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中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變化就是將組建生態環境部。新成立的部門職能和環保部有什麼區別,未來將發揮什麼作用?
  • 商務部公告2020年第62號 2021年藺草及其製品出口配額公開招標公告
    2021年藺草及其製品出口配額公開招標公告根據《出口商品配額招標辦法》、《農產品出口配額招標實施細則》(外經貿貿發〔2001〕670號)的有關規定,現將2021年藺草及其製品出口配額招標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招標商品名稱及編碼(一)藺草(已淨、漂白或染色的):
  • 2018時事政治:2018年國內時事新聞熱點匯總(11月27日)
    本文整理2018時事政治:2018年國內時事新聞熱點匯總(11月27日)。更多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招考信息歡迎訪問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 推薦查看>>>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1、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