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5日,是世界志願者日。對樂於奉獻,熱衷公益的志願者說一聲,節日快樂。
我國的志願服務在最近十年有點個蓬勃的發展。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的震後救援,8月北京奧運會的志願服務,帶動了國內志願服務的開展。聊城的公益活動差不多也是那個時間和節點,有個一個快速的發展。有行政性的,指令性的志願服務,讓 真正的志願服務轉型。現在聊城的公益組織有二十多家,分類比較細,有一些公益組織的公益項目和公益品牌,有個一定要的知名度。
但是真正參與公益的志願者還是數量不多。這和媒體的宣傳力度有關。年齡大的市民關注電視多,一些,年輕的朋友大多是手機APP獲取資訊。政府可以和電視臺合作,定期推介一些公益組織和活動。聯繫最熱門的社交軟體,在當地頻道打包推出整體的公益組織活動。兩股力量形成合力,讓市民認識志願者,知道如何找到這些組織,如何更好的做公益,為「創城」服務。
以前,因為「郭美美」事件,和大城市職業乞丐的增多,讓很多想從事公益,獻愛心的市民,心存戒心,很多時候都是試探性去做。這就需要很多公益組織,透明化運作,讓本公益組織的財務情況,對社會定期公開。只能財務透明了,市民的戒心才會逐漸打消,更多的市民才會參與其中。
公益組織的項目避免同質化,把自己的項目做實做好,接地氣,才好參與。現在很多公益組織,都有助學這一大塊。這可能與孩子,更能觸動市民的心聲,產生更好的共鳴。 本市項目比較專業化的有幾個。比如:藍天救援隊的打撈救人,天涯尋親的找人,又專業有迅速。但專業性比較強。普通市民,一般無法直接參與。可以設立「公眾開放日」,讓普通市民走進公益組織。有些公益組織的活動,可以想普通市民開展招募,比如「守護斑馬線」「還水城一片淨土」,先進行簡單的培訓,再參與。
在「創城」之時,希望每一位聊城人,都愛護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