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十堰丹江口水庫碧波萬頃。 (資料圖片)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將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起來,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十堰著力念好「山、水、車」三字經,將「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這三張名片越擦越亮。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保水是硬任務,湖北省十堰市肩負著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作為國家貧困地區,發展是硬驅動,84萬貧困人口摘帽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十堰的選擇是護好綠水青山,加快綠色產業轉型發展。
11月16日至17日,中國生態文明論壇首次在中西部地區十堰市召開,這是國家對十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最高肯定。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十堰市委書記張維國表示,十堰正以創建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抓手,將保護和發展協調起來,把「施工圖」變成「效果圖」,讓更多綠水青山變成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守好生態紅線
「現在氨氮的指標是0.186毫克/升,超過地表一類水標準;總磷0.053毫克/升,也已超過地表一類水標準;COD(化學需氧量)9.617毫克/升,接近地表二類水標準。」11月7日,在十堰茅箭區馬家河水質監測微站。工作人員李照財讀出一串實時監測數據,該微站從河流取水樣,對總磷、氨氮、COD3個參數進行自動監測,將結果上傳至十堰市生態環境局智慧環保系統。
在武當山經濟特區,記者走訪了劍河汙水處理廠和生態河道。「無色無味,感觀上跟礦泉水一樣。」在武當山特區汙水處理廠出水口,工作人員李丹舀出一杯尾水讓記者看。她介紹,武當山特區對該汙水處理廠進行提標升級,汙水處理能力增至每日2萬噸,並採取國際先進膜工藝,汙水處理標準提升至地表Ⅳ類水。
大氣治理同樣成效顯著。圍繞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大氣汙染重要因素,十堰打出一套組合拳: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92臺、黃標車21973輛;1172家餐飲企業安裝油煙淨化設施等。治理效果不斷顯現,從2013年實施新空氣品質評價標準以來,十堰空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其中環境優良天數提升23.8%,PM10年均濃度連續5年下降,下降幅度達24.47%,PM2.5年均濃度連續6年下降,下降幅度達44.16%。
「一庫好水,離不開生態紅線的保護。」據介紹,十堰市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8320.3平方公裡,佔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20%。在十堰,守好生態紅線主要是守好北方人民的「水井」,截至今年11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間斷通水,已安全供水1785天,累計調入乾渠253億立方米,累計分水量239.14億立方米。「南水」進京5年來,北京市地下水平均埋深同比上升0.53米。
健全綠色體系
2017年之前3年的季度考核,竹山縣因飲用水源地取水口問題屢被扣分,當年底,該縣痛下決心,斥資1.2億元啟動取水口「挪移」工程,並於去年底正式通水。這是十堰創新環保體制機制實施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第三方考核見成效的縮影。
為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保意識,十堰在全省率先出臺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規定》,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及40餘部門環保工作職責,並聘請第三方公司予以考核;在全省率先出臺落實環保「一票否決」制,已對2個單位實施環保「一票否決」,對20多個單位實施環保「一票否決」預警,形成環保考核、問責機制。
十堰還率先在全國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實施汙水垃圾處理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北京排水集團、深港產學研集團、碧水源公司等國內知名生態環保企業及專家200多人,參與十堰各個領域的汙染治理日常工作,對全市94座汙水處理廠和38座垃圾處理廠託管運營。
同時,十堰市每月公布各縣(市、區)空氣、水環境質量排名;每年匯集1300萬元水質達標保證金,對各縣(市、區)考核斷面水質達標情況進行獎優罰劣。
十堰先後出臺《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十堰揚塵汙染防治條例》三部地方性法規,生態文明建設法制保障不斷增強。
為強化社會各界環保意識,十堰大力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等綠色創建,截至目前已成功創建生態鄉鎮104個、生態村1312個、綠色社區118個、綠色學校453個、綠色企業91個、綠色家庭1116個、綠色機關177個。
十堰先後被整區域納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被國家六部委納入全國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榮獲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示範城市、「全國最佳生態保護城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
轉換綠色動能
「這是專門給奔馳、寶馬、奧迪輪轂軸承淬火的設備。」11月8日,十堰市恆進感應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賀猛說:「自從恆進智能設備上市後,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一半。過去只有義大利擁有該技術,恆進憑藉47項國際國內專利贏得世界認可,銷量上揚10%。」
恆進感應的蛻變,是十堰從「拼速度」到「重生態」、從「拼規模」到「拼創新」,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縮影。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為保一庫清水北上,該市停產整頓大型礦產企業5家,關閉轉產規模以上企業560家,淘汰水泥、鋼鐵、紙漿等產能300多萬噸,拒批有環境風險的重大項目100多個。
企業關停並轉,影響了發展速度,但生態環境全面好轉。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馮安龍介紹說,全市森林覆蓋率64.72%,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累計向華北調水230億立方米,5300萬人受惠。去年,十堰被列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生態好轉,帶動一批綠色產業。十堰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著力念好「山、水、車」三字經,將「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這三張名片越擦越亮。
念好「山」字經。十堰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城區和各縣域為支撐,著力構建「山水城互動、文旅農互融、景點景區互聯、各要素配套」的產業體系,打造全域生態區、全域水源區、全域風景區。今年前10個月,旅遊接待6743萬人次,旅遊收入703.7億元。全市創建A級旅遊景區67家、星級飯店84家,均居全省前列。
念好「水」字經。十堰大力開發水資源、做好水文章,打造以水資源利用為主符合水源區要求的新興產業。農夫山泉、華彬、潤京等礦泉水企業相繼入駐十堰,做起大自然的「搬運工」。「一庫好水,就是金字招牌。」十堰市市長陳新武說:「我們拆掉了不少化工、化肥汙染企業,引來多家水資源利用綠色企業,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據悉,十堰全市水產(飲)品業綜合產值2年內將達到100億元。
以環保為內核,以水流為紐帶,吸引京津冀經濟圈的資金、技術等,發展醫藥、綠色有機食品等新興支柱產業。去年以來,十堰梳理出汽車、旅遊、文化、建材、中醫藥、綠色產品等120個對外合作項目,專班跟進。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500萬元以上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796.3億元,增長11.7%,工業和民間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念好「車」字經。利用「中國卡車之都」、國內第一商用車生產基地的品牌效應,十堰強力吸附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以新能源、智能網聯等為引領,形成了汽車生產新形態、新活力和新優勢,「中國商用車之都」升級現代汽車城。東風公司、湖北三環等整車企業與頤發鋁空等新能源企業合作,生產新能源公交車、乘用車、商用車,4年內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湖北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