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又看了一遍《建軍大業》,拍的水平怎麼樣咱就不多說了,倒是裡面有一個細節很值得一說。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周恩來對前途很擔憂,特地去武漢找毛澤東,兩人在江邊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毛澤東說:「莫灰心,我們擁有百萬軍隊。」
周恩來問:「哪裡來?」
毛澤東說:「中國有四萬萬農民,他們祖祖輩輩就被那些地主老財欺壓,受盡了苦難,他們就是遍地的乾柴,只要把火星子丟上去,那就是熊熊烈火。」
這就是典型的毛澤東式的語言,豪情萬丈,又能化繁為簡,讓人不自覺地對未來充滿信心。
後來的歷史,也確實印證了毛澤東的話,正是那四萬萬受壓迫的農民,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不過,在看這個片段的時候,我又想起了孫中山,其實當年孫中山也說過類似的話。
辛亥革命還沒有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有一次去新加坡為革命籌款,演講結束後,當地一個僑胞問:「你說要推翻滿清,那你有多少軍隊?」
孫中山說:「我們的軍隊很多,有百萬之眾。」
這個僑胞很奇怪,又問:「在哪裡?我怎麼沒聽說過?」
這時,孫中山說了這樣幾句話:「清朝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清朝的士兵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子弟,等他們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後,就會掉轉槍口,推翻滿清王朝的!」
是不是跟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對話很像?簡直就是同出一轍。
但是,後來的歷史證明,孫中山說的話並沒有變成現實,別說百萬軍隊了,就連辛亥革命的果實,都被袁世凱輕輕鬆鬆就奪去了。理想在現實面前,輸得一塌糊塗。
在那個時候,孫中山有個綽號,叫「孫大炮」,比喻他愛說大話,不切實際,連袁世凱都這樣評價他:「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
還有一個更荒唐的例子,胡漢民曾向孫中山提議,說對付袁世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武裝鬥爭,打掉他的囂張氣焰。但孫中山不同意,信誓旦旦地說:「袁世凱雖然陰險狡猾,但我們要利用他,如果利用得好,比用兵強十倍。」
聽聽吧,就像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去跟馬雲說:我要跟你談一項合作,如果做成了,能讓你的市值增長十倍!
當然,後來孫中山還是認清了現實:手裡沒有兵,誰會聽你的?於是,開始籌建黃埔軍校。在1924年黃埔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敢講一句話,中國在這十三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我們今天開這個學校,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將來就是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
這就是教訓,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槍桿子裡出政權」。
再回到剛才那兩個類似的例子,孫中山沒做成的事,毛澤東為什麼能做成呢?我們可以研究出很多原因,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誰來做的問題。
同樣一件事,有人能做成,有人做不成,這就是能力的差距。孫中山雖然也是一代偉人,但不得不說,毛澤東的才能更加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