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人吃掉一隻羊,一定是大快朵頤的。烤全羊、羊蠍子、清煮白條……羊肉飄香,臉頰微紅嘴巴油潤,咀嚼的快感達到頂峰。
冬天到,羊肉俏
眼看著進入了狂風呼嘯的數九寒冬,大大的羽絨服裹挾下才敢行走室外的北方,就此迎來了吃羊高峰期。誠然,被凍得顫顫巍巍的心,還得靠一頓熱騰騰的羊肉來焐熱。
不同於南方的黃燜、滷味,大西北吃羊肉,吃的就是一個原汁原味、大快朵頤。
吃羊蠍子最重要的是主題鮮明、單刀直入,就是吃肉,大口大塊。三五好友,帶著一身寒氣闖進熱氣騰騰的羊蠍子店,享受羊脊骨帶來的極致誘惑。滿滿一大鍋上來,直接用手拿起大塊羊骨,舌頭輕輕一舐,煮至軟爛的羊骨肉便落入口中,吮吸間鹹香湯汁溢滿唇舌,而後大口撕咬骨頭上的肉塊,慢慢的剝離一節節骨節再啃,肉筋帶來咀嚼的快感,骨髓則帶來翻倍營養,爛熟飄香、汁水淋漓,吃個痛快。
烤羊肉就是另一番滋味,有人好吃小串,有人偏愛整羊、整腿。紅彤彤的炭火映得吃客們臉膛發紅,在孜然與辣椒的強力攻勢下腥羶味被逼出離開,肥瘦相間的羊肉嗞嗞冒油,大口吃肉,直至嘴巴泛起油光,肚飽腰圓。
新疆的「吃羊大全」
"冬天到,羊肉俏",補而不燥的眾多羊肉中,新疆當屬箇中翹楚。
在遊牧民族眾多的新疆,羊肉早已融入生活各處,是最普遍的肉食。譬如,驗證一個新疆人會不會做飯的標準,不是會多少種菜式,而是能不能做出一鍋饞人的羊肉。清燉羊肉、烤肉、手抓肉依次排開,再來碗羊湯煮麵,一定能讓客人刮目相看。
羊胸部的肉細嫩、含脂率高,但油而不膩,最適合用來烤肉,只撒少量的鹽烤到微焦,入口外層脆口內裡鮮嫩,是哈薩克人招待貴客才會拿出來的美味。
羊腿肉不同,奔騰在草原的綿羊,歷來腿部健壯,將後腿肉片成極薄的肉片,擺放成盤。羊尾肉潤鍋,粉白相間的綿軟羊肉片在黃銅鍋子的滾燙熱湯裡那麼一燙,裹上鹹香濃鬱的醬料,還可以配上韭菜花和增香的辣椒油,吃得個爽嫩醇香。
最為珍貴的羊肋排,也就是羊排,往往只做清煮。就地支起的爐火,現殺的大尾羊,天山冰雪融化出的清甜泉水,在滋滋作響的爐火的助攻下,羊肉上下翻滾,香氣從鍋蓋縫隙裡升騰出來,圍著爐火一圈都是咽口水的聲音。「好廚子一把鹽」,撒上碎如細雪的鹽末出鍋,手撕白條,白條的鮮肉香混雜淡淡清甜,是只有好羊肉才經得起的考驗,也是新疆人吃出「魚羊鮮」的秘訣。
在內蒙古這種吃法又叫「手把肉」,吃的就是羊肉本味。
好羊出好肉
擔得起清煮的羊肉,阿勒泰大尾羊當仁不讓名列前茅。
「牧人們的食物似乎永遠都只是牛羊肉、奶製品、麵粉、鹽和茶葉。簡單,足夠滿足需要,並且永遠沒有浪費。吃著這樣的食物長大的孩子,健康,喜悅,害羞,眼睛閃閃發光。」順著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走進新疆,走進阿勒泰,羊群、荒野、河岸、起伏的大地、篝火、舞會、夜晚和唇舌間的鮮甜肉香。
煮得出奶香的阿勒泰大尾羊
地處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的新疆阿勒泰,「兩山夾一谷」,坐擁平原與荒漠,遊牧民族在這片廣袤的鹽鹼地上世代遷徙。從準噶爾盆地到阿爾泰山,每年800公裡的遷徙,毛髮微卷、四肢粗短有力的大尾羊喝著弱鹼山泉水、吃著鹽鹼地豐茂水草,夜晚就宿在星空浩渺的大漠上。
原始的遊牧放養狀態下,哈薩克人放養的大尾羊是名副其實的運動健將,肉質細嫩緊緻,帶有獨特的鮮甜滋味、和青青水草轉化而出的淡淡的羊脂奶香。加上高寒地區的生活經驗,大尾羊將脂肪集中在臀部,身體其他各處則肉質更加清爽,吃起來飽足過癮。難怪哈薩克人常說「天寒地凍的邊塞冬天裡,只有大尾羊肉真能讓你寒意盡去,願意堅守這片土地」。
阿勒泰大尾羊是古老的哈薩克綿羊品種中的一個分支品系。早在西漢時期,烏孫人(哈薩克祖先)就開始飼養,據唐代《新唐書》載,「唐朝管轄的哈薩克隸居(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一帶)出大尾羊,尾上旁重,重十斤」,遠近聞名。
康熙年間,因大尾羊肉質細嫩,羶味極淡,被欽定為欽為宮廷御用羊肉。
但凡講究的吃客,都會在冬天正兒八經吃一次水煮羊肉。礦泉水煮鮮羊排,大鍋裡撇去多餘的羊油,長時間的燉煮打開了羊肉內的油脂與瘦肉,鮮美釋放開來。自然之味,清口吃最鮮甜,好鹹口的人也可以蘸上蒜蓉辣醬和韭菜花,熱乎乎的塞進嘴裡,餘味沁香。熬煮的羊肉清湯裡,再下上揪面片或者米粉,別提有多鮮香。
我們去往新疆,選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嶺地的大尾羊,取整隻羊最好的部分——羊排,緊緊的肉內包裹薄薄的脂肪,鮮切成塊,低溫排酸。一整塊羊排慢燉、清燉亦或清炒裝盤,只需舌頭輕輕一嘬,大塊羊肉就會落入口中,在噴香的羊脂浸潤下,細嫩瘦肉緊緻有彈性,最適合大口咀嚼。
一如初次嘗試阿勒泰羊肉的感慨「吃過阿勒泰大尾羊,其他羊肉都變成了將就」。當美食被各色醬料攻佔,食物的滋味只剩鹹辣,刺激感佔據上峰,或許可以嘗試著去尋一尋那些本真滋味,撫慰那好久沒有吃到過肉之本味的胃。溫補、解饞,無法親往的廣袤牧場、青青草原、山川冰河,在一碗清燉羊排裡得以窺見。
歲暮天寒,涼意自手指尖入侵,吃頓羊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