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網)
罵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什麼不是呢?很多主管,一碰到事情不如自己預期的結果,或是遭遇挫折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先罵人。
扛起職責協助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可能大家聽說過,過去許多醫生在急診室或開刀房覺得工作不順手,就會開始罵人,更生氣的甚至會摔東西、丟手術刀。但是發完脾氣之後呢,事情卻不會因此而更順利。當然現在這種情形應該比較少見了。
在很急的情況下,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冷靜地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應該忙著發脾氣。特別是,許多問題並非在一時之間發生,而是已經累積了幾個月或幾年,像這種長年累月積下來的問題,一定要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解決,不要一昧地情緒反應。
許多管理模式是主管高高在上,用命令的、指使的,要屬下去做事情。但是我們的管理,是要「委託」、「授權」,給同仁空間發揮,而做不好的責任,就由主管來承擔。如同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在白宮辦公室桌上的座右銘:「The Buck Stops Here。」意思是:「由我負最後全部的責任。」做主管一定要扛起責任,不推託、不找藉口;同仁幫忙做事,主管要心存感激;如果同仁做不好,一定有原因,主管要找原因,協助同仁解決問題。
危機即是轉機逆增上緣
當遇到問題,不但不用生氣罵人,反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那就是「危機就是轉機」。英文「Crisis」這個字,中文翻譯得很傳神,就翻譯成「危機」,「危」字指危險,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問題;「機」字指機會,你把它當成一個機會來改變,那麼危機就會變成轉機;一個不順暢的流程,可能因此而改善,這就是一個好機會。也就是佛法所說的「逆境就是增上緣」。
佛法常說,修行要「藉事練心」,藉由一件事情的發生來改善它的流程,修練自己的內心,這不是很難得的機會嗎?
佛法也說,「煩惱即菩提」,當你碰到困難、不順的時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機會,可以從中去了解體會。
如果凡事都能以罵別人來解決的話,那還真簡單。其實若不能深自反省、不能了解問題癥結所在的話,問題永遠會持續發生下去,沒有改善、沒有解決的一天。我們做主管的「程度」到哪裡?在遇到衝擊、衝突時就會呈現出來。
衝突出現時,要想想證嚴上人常說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還有另一句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要保持平心靜氣,去找出事情癥結的所在,解決問題才有用。
平息自身憤怒反省少煩惱
生氣、發怒,代表缺乏自信。另一個心態,就是覺得自己是被害人,覺得被人家陷害。不過當你一直處在生氣、不平靜的狀態,就不會去想自己會不會哪裡有做錯了。而為了爭一時之氣,經常會造成許多遺憾。
人在憤怒的時候,常常失去理智,沒有辦法客觀地針對事實評估,做最好的決定,所以上人常常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也在《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中告訴我們「貪瞋痴」三毒會讓人生起無數的煩惱,「瞋」是發脾氣,會使一個人的人格受到破壞,讓人人害怕、人人遠離、人人討厭,也因此上人開示提醒:「瞋怒傲慢是修羅因,常時與人爭長論短,無有道理心生無明,易動怒氣結惡業報。」所以發脾氣動怒、甚至罵人,實在要不得。
部屬如何面對主管的情緒
那麼,如果主管罵人或是情緒失控,部屬又該怎麼應對呢?讓我先分享自己在實習、住院醫師訓練時期的經驗。
大約五十年前的大醫院裡,老教授們非常令人敬畏,我們這些菜鳥一定要被電得「金光閃閃」的才能「出師」。跟診時,教授會拿起病歷,打開一看立刻生氣地說:「寫那什麼東西?!」接著菜鳥們嘔心瀝血的傑作就被摔在地上。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能被老師的情緒影響嗎?那還怎麼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被摔到地上的心血撿起來,然後跟老師說「抱歉」,讓對方的氣頭過去就好了。順道一提,早年這種「尊師重道」的禮節,還是值得推崇的。
對於有情緒的主管或長輩,不要馬上回嘴,馬上回嘴的話就等於是火上添油,越燒越烈,結果絕對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反駁」、「互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心中一定要有一個認知:「只要是對的,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空間和時間都會站在你這一邊,不要急於一時。因此,對於別人負面的反應要學會「慢半拍」,忍一時,天長地久;退一步,海闊天空。
慈濟管理的核心價值之一,是有因就有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佛經也說:「因果循環,歷歷不爽」,因緣果報,你我對於後果的承受是怎麼樣都跑不掉的。所以,在職場中,不管是主管、是部屬,或是在生活中,都不要遇事就開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