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春秋戰國的紛爭,到秦王掃六合;從東漢末年的亂世,到三國終歸晉;從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大一統……幾千年來,這條規律一再被歷史所驗證。
1911年,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政權覆滅,中原大地戰火重起,手握重兵的軍閥們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在史書上,這群軍閥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集團及其所掌握的北洋政府,是執掌中華民國政權十六年之久的實際統治者,也是作為中華民國政權代表的實體。這個短暫且鬆散的政權,既是中國由統一走向再統一的過渡,也是由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過渡!
01
1928年12月29日,位於遼寧瀋陽的大帥府門前,代表奉系軍閥的五色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則是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與此同時,少帥張學良當眾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
儘管此前與之後的國號並無二致,都叫做「中華民國」,但從本質上講,「東北易幟」卻是改朝換代的一道分水嶺:從這一天開始,以五色旗為代表的北洋時代徹底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權。
從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東北易幟結束,在長達30餘年的時間裡,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逐漸取代了清王朝,成為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縱觀整部中國近現代史,與北洋軍閥和北洋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更是與這個龐大的軍閥集團息息相關。
在這段血與火的歷史中,統一與分裂、中興與沒落、革命與保皇、共和與立憲、忠誠與背叛交替出現。這是一個狼煙四起的年代,這是一個梟雄並起的年代,這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思想碰撞最為激烈的年代。正因如此,這段歷史才顯得格外紛亂和複雜,讓人難以理清頭緒。
臺灣著名史學家和政治家丁中江先生,曾歷任雲南省政府代理秘書長、「軍委會」特派員等重要職務,並長期在臺視、中視、華視等媒體擔任政治評論員。丁先生對北洋軍閥時代的歷史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在潛心研究、積累多年後,他與商務印書館合作,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北洋軍閥史話》。這套書上起袁世凱小站練兵,下迄張學良東北易幟,歷時五十年,勾畫出清末民初軍閥紛爭的歷史畫面。
丁中江先生以新聞分析的手法,對各種歷史資料進行處理,條理井然、眼光獨到、資料翔實、記述完整。書中還附有大量珍貴資料和圖片,對填補坊間有關民國初年歷史著作的缺失極有助益。無論是研究中國近代史,還是研究北洋軍閥史,這套書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這樣一部既能增長知識,又可閱讀欣賞、宛如文學作品的歷史讀物,自然會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追捧。該書自1964年問世以來,行銷華語世界數十年,至今已累計印行十餘版。古人云: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照我說,在世界各國的大圖書館裡,凡有中文藏書,必有《北洋軍閥史話》。
02
要說北洋軍閥,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那就是北洋軍閥的鼻祖——袁世凱。
袁世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誇他是「濟世安邦」的能人,有人罵他是竊國的「獨夫民賊」。袁世凱遊刃於晚清政府和革命黨人之間,以麾下的北洋新軍為倚仗,迫使清政府遜位,客觀地講,對革命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他卻又貪戀權位,強行復闢帝制,終究身敗名裂,落得個千古罵名。正如丁中江在《北洋軍閥史話》這本書裡評價的那樣:
「也許袁世凱的醜惡還不及歷史上的董卓,可是他的煊赫卻比董卓大膽。董卓自己不敢做皇帝;而袁世凱則因緣時會,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竊取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他可以為中國的華盛頓而不為,卻要龍袍加身,做中華「帝」國的皇帝,以致眾叛親離,抑鬱而死。」
袁世凱及北洋軍閥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的湘軍與淮軍。清朝末年,湘、淮兩個軍事集團,長期盤踞著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重要職位,形成龐大的地方勢力。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正是繼承了湘、淮軍的衣缽,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成後來的北洋軍閥集團。
因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他非常崇拜曾國藩「起自團練,創辦湘軍」的治軍方法,後來他在奉清廷之命,於天津小站操練新軍時,最根本的一條思路,就是培植親信,網羅心腹,組成宗派勢力,打造出一支「其心理中不知有清廷,而唯知有項城耳」的北洋新軍。就這樣,晚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式軍隊,變成了掌握在袁世凱手中的私人武裝。
袁世凱推翻清廷之後,本來大總統做的好好的,為何非要搞復闢呢?丁中江在書中記載了一段掌故:
袁世凱有午睡的習慣,睡醒後,必會用自己最心愛的玉制茶杯喝上一杯茶。有一天,袁世凱身邊的小廝端茶時,突見袁所睡的床上躺著一隻大癩蛤蟆,嚇了一跳,失手把玉杯跌落地上,這個小廝也被嚇得魂不守舍。一位老家人見這小廝可憐,便動了惻隱之心,教他一套說辭。
等袁世凱一覺醒來,小廝換了一個茶杯奉茶,袁世凱大為疑惑,便問道:「我的玉杯呢?」小廝戰戰兢兢地回答:「玉杯不小心被我打碎了。」袁大怒:「你這個混帳!來人吶,給我拖出去!」這時小廝慌忙說:「大人息怒,方才小的端茶進來時,看見床上睡的不是大人。」袁世凱厲聲問:「是什麼?」小廝說:「是一條五爪金龍躺在床上,小的被嚇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便把玉杯跌碎了。」
聽了這話,袁世凱的面色好轉過來,聲調也緩和下來,對小廝說:「這事不許在外邊亂講,讓我聽見打斷你的狗腿。」說完便從抽屜裡掏出十塊大洋賞給小廝,讓他退下,一場天大的禍事也就化為烏有了。
由於這件事,袁世凱便真以為自己有九五之尊,因此才有了後來稱帝一事。
不過在民間,老百姓都說袁世凱是癩蛤蟆所化,傳說他出生時,他父親袁保中就夢見一隻大蛤蟆爬到他的身上。這個傳說在北方流傳很廣,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出現過蛤蟆結隊朝王的怪事。後來袁世凱稱帝,舉行祀天大典時,百姓們也爭傳「蛤蟆祭天」。中國有句俗語叫:「癩蛤蟆難過端午節」,巧合的是,袁世凱就死於民國五年的6月6日,恰是當年的端午節。有人說,袁世凱斷氣時,從床底下跳出一個大蛤蟆,怒目而視,不知所終。
03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隊群龍無首,於是就出現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其中勢力最強大的,就是被稱為「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王士珍善於機變權謀,因此被稱為「北洋之龍」,而行事兇殘的段祺瑞,則被稱為「北洋之虎」,至於對北洋政府忠心耿耿的馮國璋,則被稱為「北洋之狗」。在北洋軍閥中,王、段、馮三人是除袁世凱外,最有才幹與聲望的人,而徐世昌、梁士詒、黎元洪等人的影響力,要介於袁世凱和北洋三傑之間。至於曹錕、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馮玉祥等後起之秀,只能勉強算作是第三級了。
身為「北洋三傑」之首的王士珍,因其為人謹慎、待人誠懇、辦事穩重、救人急難,所以在北洋軍中頗有人緣。袁世凱稱讚他「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而軍機大臣榮祿更是給出了高度評價:「此人負治國之才,不第長於軍事也。」
不過,這位「治國之才」,滿心想的卻是復闢大清,在張勳復闢之際,王士珍不僅積極響應,還擔任了內閣議事大臣、參謀部尚書等職務,張勳兵敗後,王士珍不僅執迷不悟,還想請東北王張作霖派兵進京「勤王」,維護復闢的溥儀。
這條「北洋之龍」,不僅不以天下蒼生為念,反而抱著封建帝制不肯放手,難怪他後半生隱居鄉野,再也沒有絲毫作為,無論是名望還是實力,與段祺瑞、馮國璋相比,簡直是天差地遠。
「北洋之虎」段祺瑞是北洋集團的二號人物,此人素有「六不總理」的美名,即「不貪汙肥己、不賣官鬻爵、不抽大煙、不酗酒、不嫖娼、不賭錢」,在魚龍混雜的北洋軍閥中,算得上是私節無虧。但段祺瑞輸就輸在政治野心太大,太熱衷於權力。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一心想博取北洋軍閥的最高領導權,通過槍桿子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他的心機太甚、操之過急,加上段祺瑞在某些方面,頗有點西楚霸王項羽的影子,為人自負、無法容人、有過不罰、有功不賞,因此不得軍心。
在整個北洋時代,段祺瑞麾下的皖系軍閥,一向是戰鬥力最弱的,最後,段祺瑞本人也被馮玉祥趕下臺,從此退出政界,以「正道居士」為名,潛心佛學,不問世事。
北洋三傑中最擅長帶兵打仗的人,當屬「北洋之狗」馮國璋。但用今天的話講,馮國璋缺乏政治敏感性,毫無權謀手段。武昌起義之後,他沒有領會袁世凱「慢慢走,等等看」的策略,不僅發兵連克武漢兩鎮,還向袁世凱邀功請賞,結果袁世凱勃然大怒,還把湖廣總督的位子給了段祺瑞。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想獨掌大權,但馮國璋卻心有不甘,處處給段祺瑞唱反調。結果等馮國璋自己當上代總統後,又處處受到段祺瑞的掣肘。最終,代總統的位置還沒坐熱乎,就匆匆下野。積鬱成疾的馮國璋,次年病故於北京。
除了煊赫一時的北洋三傑之外,北洋軍閥當中還有很多名噪一時的人物,例如,妻妾成群的狗肉將軍張宗昌、鼓動溥儀復闢的辮子將軍張勳、曾經登上過美國《時代》雜誌周刊封面的吳佩孚、一生倒戈八次的大樹將軍馮玉祥、土匪出身的東北王張作霖等等,都足以稱之為當世梟雄。
但正如丁中江在書中指出的那樣,北洋軍閥畢竟不能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終究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
為了徹底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1926年7月9日,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北伐,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消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部隊,而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見勢不妙,也紛紛棄暗投明,加入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
就這樣,1928年,勢如破竹的國民革命軍就攻克了北平。恰在此時,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年僅27歲的張學良為報父仇,果斷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毅然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戰爭圓滿結束,北洋軍閥在中國長達17年的統治也徹底覆滅。此刻,積弱已久的中國依稀看到了新時代的曙光,就在不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