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20日專電(記者白少波、薛文獻)藏族天文歷算歷史上的首部萬年曆《西藏萬年曆》,日前在拉薩出版發行。
藏族天文歷算,是根據九大行星圍繞十二宮、二十八宿的運行軌跡,推算出氣候、天文等變化的一門學科,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廣泛使用。
今年是「門孜康」(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的前身)成立100周年。作為慶典圖書的《西藏萬年曆》,內容跨度達2100年,全書共4冊、4200多頁、424萬餘字,印刷精美,裝幀古樸。
「這部著作,是西藏天文歷算史上最傑出的成果。」藏族學者土登尼瑪對《西藏萬年曆》給予高度評價,「這部萬年曆填補了中國沒有藏曆萬年曆的空白,滿足了天文歷算研究者、藏學家的迫切需求。」
西藏藏醫院副院長、天文歷算研究所所長銀巴主持了《西藏萬年曆》的編寫工作。他說,按照傳統,藏曆的編制是純粹用手工計算的,這次編寫則使用了計算機技術,效率大大提高。儘管如此,自治區藏醫院還是投入了40多人,進行了10次校對,完成了編校工作。
據了解,藏族天文歷算以西藏早期歷算為基礎,融合了農曆五行算、印度時輪歷、佔音術以及歐洲時憲歷等。公元七、八世紀,唐朝五行佔算知識被西藏天文歷算吸收。因此,藏曆和農曆極為接近。
然而,在歷史上,藏曆從未形成年代跨度上千年、可信度又很高的萬年曆。2001年,西藏自治區啟動藏族天文萬年曆編寫工作,兩年後,以藏曆為主,兼有公曆、農曆對照的《西藏萬年曆》初稿完成,多達63冊、18900多頁。
2014年,西藏自治區再次重啟編纂工作,並在原有手稿基礎上,推算下限增加至2100年,又在藏曆浦爾派和極孜派的基礎上,新增了楚爾派和甘登新算派。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宗教所所長布窮研究藏傳佛教歷史20多年,經常要根據史書的記載,把藏曆年月日轉換成公曆,或者要對照漢文史籍裡的農曆紀年。拿到嶄新的《西藏萬年曆》,布窮喜不自勝:「這部工具書太好了,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