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的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外國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不久之前,在尼泊爾中部的拉利特普爾地區,由於水管再一次破裂,居民用水出現困難。在這種背景下,「水商」普拉迪普·塔曼茲的生意又興隆起來了。水商是近幾十年來尼泊爾水荒問題催生出的一種特殊商人群體——他們擁有自己的油罐車和加水站,將地下水開採上來後,用車運送到缺水的城市中,以高出公共供水幾十倍的價格賣給尼泊爾的居民。雪山腳下的尼泊爾為什麼會如此缺水?水商的崛起又會有怎樣的影響?本文譯自《紐約時報》,作者Peter Schwartzstein,原標題為「『The Merchants of Thirst」.
連外交官也無法倖免的水荒
尼泊爾的缺水問題有多麼嚴重?據《紐約時報》報導,在全民缺水的環境下,連外交官也無法享有特權。比如馬來西亞的大使館住宅就出現過嚴重的缺水的狀況,外交官如果想要衝澡,需要額外支付買水的費用,與水商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加工製造領域,缺水問題同樣嚴重:一家咖啡加工廠由於儲水量嚴重短缺,不得不選擇關閉工廠。
簡而言之,整座城市的各個領域——無論是工廠、居住區還是行政領域,都需要不斷地向水商打電話買水,以至於運水司機在接受採訪時開玩笑說:「我覺得自己在運『液體黃金』……也許比黃金還珍貴。」
運水者的工作條件是艱苦的。比如為了儘可能滿足需求,水商塔曼茲每天都要在居民區和加水站來回奔走。他將平板卡車改裝成油罐車,以儲存更多的水。他手下的三個幫手每天只能在冰箱大小的油罐車廂裡睡1-2小時,每天耗在運水路上的時間長達19小時。在加德滿都(尼泊爾首都)的運水市場上,競爭雖然激烈,但鮮有人能如此拼命。
此外,為了防止在崎嶇的山路上出現意外,一些水商會在車廂裡掛滿宗教小像以保平安。另一些人為了能進行長途運輸,在卡車上配備了迷你電視或者音響設備。
水商:英雄還是投機者?
現實情況是,無論類似塔曼茲這樣的水商多麼辛苦地工作,無論這些裝滿「液體黃金」的改裝油罐車如何不間斷地向城市送水,城市居民的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
油罐車運水的時間太漫長,而用水短缺的問題太嚴重。在城市的輸水管道完全恢復之時,一些家庭已經靠著這些小型油桶裡的儲水挨過了一個月。
塔曼茲表示:「現在還不是運水的旺季,但是你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是這樣的情況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這些水商)不存在,大家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加德滿都與南亞、南美、南非及部分中東地區一樣,私家水商們有時候要供應整座城市的用水。沒有了他們,數百萬家庭將無法做飯、打掃衛生或者洗衣服。說得再嚴重一點,沒有了他們,城市裡早已惡化的基礎設施可能會徹底崩潰。
水商達哈爾擁有6輛運水油罐車,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座城市需要我們,如果我們不工作,災難就會降臨到這座城市。」
尼泊爾為什麼缺水?
有一個問題可能會引發讀者的疑惑:在這座河流環繞、雪山腳下的國家,為什麼會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
事實上,儘管尼泊爾坐落於水資源豐富的喜馬拉雅山腳下,並且伴隨著有規律的季風,但長期以來公共部門對用水系統缺乏規劃和管理,加之近代歷史上曾經有大量移民湧入尼泊爾,正是這兩個原因導致用水需求大漲。
《紐約時報》的記者採訪了數名水商、當地官員和居民後,發現水商們已經從國家的管理不善和人口暴漲中攫取了大量的財富。
尼泊爾的私人運水行業於1990年左右興起,最初是在首都加德滿都經營,並向周邊地區輻射。如今,無論貧富,所有的居民都願意向他們購買水資源。
當然,在這個行業興起之初,居民們對水商還頗有好感,認為在城市公共供水系統時好時壞的情況下,他們的出現有效緩解了用水問題。但很快,水商坐地起價、囤貨居奇的行為就引發眾怒,水商們的形象和口碑逐漸崩壞。可是由於無法從別的渠道獲取資源,居民們只能一邊「忍氣吞聲」地交錢,一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節約水資源。
因缺水而改變的生活方式
對尼泊爾的居民而言,像是洗車這種看起來十分日常的行為,也要開始像做財務預算一樣精打細算。
一位六十歲的家庭主婦對記者表示:「我以前從來沒想過我要花多少時間洗澡或者打掃房間,但是現在水真的太貴了,每一滴都要好好珍惜。」
很多家庭不得不改變他們做飯、洗漱和清潔房間的方式:許多飯店不再供應菠菜——這種蔬菜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他們不敢在老式公寓裡生明火——因為一旦出現火災,沒有足夠的水來滅火。此外,由於缺水,尼泊爾的醫院裡不願接納定額之外的病人。
暴利背後的黑暗手段
在尼泊爾,水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常常與政府人員勾結,通過限制公用水管排水量、破壞水利項目工程來倒逼市民購買他們的「私營水」。
在加德滿都鄰近的城市拉利特布爾,一些市民爆料稱,水商們賄賂當地官員,要求後者不要修復在2015年地震中被毀壞的公共水管。印度的班加羅爾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些媒體稱水商和水管工人之間「關係密切」。
在加德滿都,運水市場的競爭十分慘烈,400多名水商之間常會出現搗毀對方車輛、拉攏政客攻擊競爭對手的情況。一位水商對此評論道:「這種競爭是惡性的,大家都只追求利潤,沒有人關心水的質量。」
劣質且昂貴的水資源
許多消費者表示,只要從水商買來的水乾淨可用,他們就願意承擔高昂的價格。但事實上這些水的質量並不達標。根據市民的說法,他們常常因為這些使用這些水而出現皮膚問題,腸蟲和腹瀉問題。
這一質量問題迫使富人去花更多的錢買飲用水,也迫使無法高價購買飲用水窮人生病、缺勤或缺課。簡單來說,就是窮人只能買水質最差的水,哪怕這些水會損害身體健康。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稱,在玻利維亞等城市,水商們會直接從氯化遊泳池中取水。
在質量差的同時,這些「貨物」的價格還常常貴的離譜,這對窮人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對15座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的研究,水商們開出的價格往往是政府供應水資源的10倍以上。在印度的孟買,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52倍。
尼泊爾的水到底有多貴?具體來講,根據水商開出的價格,5000升的水需要1800盧比(約人民幣109元)。這樣的價格是公共供水系統水價的40倍。
在一些居民眼中,這些水商往往是貪婪的且難講話的,他們害怕被市場淘汰,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自己的利益。在一些坊間傳說中,這些水商常常扮演者故意破壞城市管道、破壞環境的角色。一位居民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憤怒地稱這些水商為「小偷」:「他們應該被絞死!他們的行為令人噁心!」
水的私有化時代已經到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水商的崛起是近十年來全球水私有化的一個縮影。許多地區的權力部門相信這些私營企業更能拯救早已不堪重負的供水系統,因此將水資源徹底下放至私營企業。許多水商正是瞅準這一趨勢,承擔起了為城市供水的任務,他們之中有些人只是簡單地介入其中,另一些則已經取得了正規合同。在這個趨勢下,許多地方官員們就算是相信水資源還是應該囊括在公共服務領域,也只能與這些私人企業合作,代替自己為公眾提供服務。
在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喀拉蚩,水商的數量在過去的十年裡翻了一倍。在非洲的奈及利亞、奈及利亞等地區,水商的數量則增加了三倍。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一些水商進行的都是地下生意,無法納入統計,因此實際數量很可能比上述數據更多。
此外,在2015年沙烏地阿拉伯對葉門進行幹預之後,葉門的水商幾乎壟斷了所有城市的供水市場。在印度半島,運水生意的興起和城市的蓬勃發展同時進行。如今從孟加拉國到玻利維亞,隨處可見這些噴著刺鼻黑煙、渾身布滿鐵鏽、晃晃悠悠行駛在運水路上的簡易油罐車。
水商的興起與全球變暖、城市化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些水商的興起可以作為一個例證,用以了解私營部門如何從全球變暖和城市化興起的趨勢中獲利。
到2050年,南亞的城市人口預計將增長三倍,達到12億。隨著基礎設施的衰落,城市居民的用水問題將無法從公共渠道得到保證,水資源的供應商將發揮重要作用。
另外,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預測,由於環境變暖,到本世紀中葉,將有19億城市居民將面臨季節性缺水的危機。
由於氣候變化,城市的管理者們難以維持當前的供需平衡,無法為居民引進更多的水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水商們的存在就成了安全、有保障的代名詞,無論是當局還是民眾都無法抵抗。
在2017至2018年,開普敦曾面臨一場嚴重的旱災,官方開始限制每人每戶的用水量,富裕的居民便通過非官方渠道向水商購買了大量的水。另外在去年,印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欽奈幾乎一個夏天沒有下雨,在這種背景下,超過5000量運水車湧進城市,提供水源。
康奈爾大學的比爾德教授主要研究城市與區域規劃,她認為水商的存在「填補了居民短期和中期的用水需求」。「你可以在沒有電的情況下生活,但是不能沒有誰。當你無法找到水的替代品時,你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填補這一空缺。」
譯者:Mich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