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大饑荒

2020-11-29 第一財經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

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因糧食短缺,廣大鄉村爆發大面積餓死人現象,非正常死亡人口超過2000萬,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況。

關於這三年的中國是否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後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察。

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編撰的《1949-1995中國災情報告》記載,1959年全國出現了「受災範圍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受災面積達4463萬公頃,且集中在主要產糧區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1960年,災情繼續擴大,北方持續爆發特大旱災。進入1961年後,大旱蔓延黃河、淮河和整個長江流域,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的小麥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減產50%。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這三年發生的自然災情不能算是全國性特大災害。據《中國水旱災害》一書描繪的1959年至1961年全國各省市乾燥度距離平均值圖顯示,三年全國乾燥度距離平均值都在正常變化範圍之內。《時代》周刊在1961年9月15日引用香港大學經濟學家斯達特·科比的研究指出,香港、臺灣和廣東有著相似的天氣,天氣不好,香港農作物減產8%,臺灣減產13%,廣東則是30%。科比的結論是,中國內地的問題不僅僅是天氣,還有農民廣泛的士氣消沉。

科比的觀察應該是比較接近真相的,糧食的大幅度減產,既與自然災害有關,也是過激政策的後果。

在1958年,中國曾經有過一個「大躍進」,各地虛報糧食產量,最高的居然畝產有13萬斤。「放衛星」導致了高徵收。產量是虛的,徵購可是實的,1958年的糧食產量實際只有4000億斤,卻按虛報的7500億斤徵購,全國徵了1095億斤,佔年產量的27.3%,已達到農村承受能力的極限。然而,1959年徵購卻高達1348億斤,佔年產量的39.6%,農民的口糧和下一年的種子也被徵走了。其次是大量青壯年農民仍然被拉去大煉鋼鐵和大修水庫,在旱情嚴重的1959年秋冬,僅山東就有887萬青壯年在煉鋼鐵和修水庫,全省秋播面積不及往年的3/4。可怕的糧食危機就這樣降臨了。到1960年,全國的糧、棉、油和生豬擁有量分別比1957年下降了29.7%、38.5%、56.1%和36.4%,糧食產量實際已猛降到了2870億斤,而徵購額卻比上一年還要多,高達1408億斤。

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放衛星最積極的地方,就是景象最悲慘的地方。全國的衛星以河南放得最多。從1959年起的三年裡,河南非正常死亡人口在200萬以上,死亡牲畜74萬多頭,荒蕪土地440餘萬畝,為全國最慘烈的省份,一向為豫東南「魚米之鄉」的信陽地區更是餓死100多萬人,很多鄉村絕炊絕戶,浮腫病大面積蔓延,農民大量外逃或餓死,爆發了震驚全國的「信陽事件」。

從1959年春季開始,糧食危機也燒進了大城市。2月,《時代》周刊記者發現,在北方最普通不過的捲心菜居然成了「配給物資」。在沿海的廣東省出現魚肉短缺,上海則是難以買到肉食。在隨後的兩年裡,關於食品短缺和人口死亡的報導不時出現。

實際的情況與《時代》記者的零星描述相去並不太遠。到1960年6月,北京庫存糧食只夠7天的銷量,天津僅夠10天,上海已無庫存,靠借外貿部門的出口大米度日,連一向為中國糧倉的東三省和四川都向中央告急要米。中部最大的鋼鐵企業武漢鋼鐵廠存米無多,工人們只好發明了「超聲波」蒸米法,把大米連蒸幾次,使之膨脹而能「填飽」肚子。

劉少奇曾用八個字描述1959年的那場大饑荒,他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是「人禍」就該好好反思,50年過去了,我們似乎做的還是不夠。

相關焦點

  • 英媒:50年前大饑荒奪走數千萬中國人生命
    董的父親在大饑荒年代中喪生,50年前的大饑荒奪走了數千萬中國人的生命。大饑荒之後緊接著是文化大革命。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開始允許農民出售自己種的蔬菜,董稱那時他看到了改變的希望。董說從那時起他的生活越變越好,過去10年的變化最為顯著。  村裡的道路得到了維護,政府還免費翻新了許多老房屋。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50年前的年夜飯,10年前和現在的年夜飯,變味了嗎?有啥變化?
    有朋友問:50年前的年夜飯,10年前的年夜飯,現在的年夜飯,變味了嗎?有什麼變化嗎?50年前,也就是1970年以前,那時的年夜飯是怎樣的,我也很好奇。在我的想像裡,那時的年代物資少,年夜飯估計吃的也不好。
  • 人禍大於天災的越南大饑荒,令當地百姓不堪回首的1944年
    然而在76年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越南百姓卻遭受了他們人生中最為悲慘的年月。那一年越南當地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到處都是餓殍滿地,一片荒涼景象。回顧這場嚴重的災害,日軍的佔領和法國殖民者的不作為才是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一、成為"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在二戰的陰雲籠罩在越南上空前,這個農業大國早在幾百年前成為了法國殖民者的熱土。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愛爾蘭饑荒時期,畫家心手不相欺,批判並尋找饑荒的原因,成就一種善,一種大美,實現對藝術倫理、理性和德行的最大尊重。例如,饑荒初期《泰晤士畫報》的版畫《部長的夢》諷刺英國首相皮爾把愛爾蘭的饑荒和積弊,歸結為其社會落後;後來,漫畫《播種計劃》又諷刺新首相魯塞爾通過移民和基建的「遠水」,來解決饑荒的「近渴」。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1959年到1961年的信陽大饑荒,餓死105萬人。迄今為止,這場災難一直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少有人公開談及。隨著一個個具體當事人先後去世,還原歷史成了作家張向持的心願。六年時間,他動用各方關係採訪當事人,完成《聖殿:1959-1961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迄今為止,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描寫信陽大饑荒的著作。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建在首發式上致辭首發式上,大河報總編輯孟磊同大饑荒親歷者吳有良探討新書3000多裡重訪之路,記者採訪了200餘位事件親歷者,書中收錄了20餘位親歷者的講述和近50張目擊者照片,最大程度上還原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今年11月初,該系列紀實報導由中華書局編輯成書。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建說,這本書是河南商報和中華書局合作的結晶,也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出版集團合作的結晶。
  • 78年前河南大饑荒:15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看到後連飯都吃不下
    電影《1942》中,張國立為了讓電影更真實,生生將自己餓了一大圈,那些在饑荒路上蹣跚前行的災民們,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受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那段歷史情況。然而電影再怎麼真實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歷史上,中國那一年的大饑荒,不僅是在河南,還包括了河北、山西、山東、安徽。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上引兩篇網文,構成了對於大饑荒年代幾乎完全不同的描述。 假設有兩批事件的觀察者,一批站在江西、浙江、山西等災情不嚴重的地區,一批站在安徽、四川、河南等災情嚴重的地區,所得結論之衝突,比以上兩例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個人的經歷來研究這場大饑荒,猶如瞎子摸象。個人所見,觸摸到的只是象身上的一根毛,連象的大腿也摸不到。讀者若不信,我們再回到上面列舉的兩個例子上來。
  • 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在1957年的言論「春天」中,他稱史達林為封建暴君,於是被打成極右分子;被遣送回鄉後,他又成了一名「大饑荒」的上書者,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監獄生活。此後,他不斷抗爭,儘管,在過去五十多年時光裡,世界幾乎從未給過他積極的回應。飢餓報告李盛照的故事從1949年開始。
  • 蝗蟲肆虐60天後,全球糧食告急,大饑荒要來了?
    印度有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30%-50%的糧食減產: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稱,這次蝗蟲已經破壞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東部7萬公頃的農作物,東非地區現有1300萬人,將面臨大饑荒。
  • 《饑荒》怪物BOSS走位打法攻略 饑荒怪走位怎麼打
    導 讀 《饑荒》遊戲中怪物種類非常多,如果想要無傷擊殺的話,靈活運用走位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小編帶來「我們為英雄而戰」分享的《饑荒》怪物BOSS走位打法攻略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1959-1961 大饑荒
    第1頁: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 第2頁: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3頁:牛寨大隊的1960 第4頁: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第5頁: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劉洋碩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
  • 中國ED人群發病率偏高,竟然與60年代的大饑荒有關
    祖輩上遭遇過饑荒,後代易得糖尿病,因而不舉  根據201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結果,中國大陸的糖尿病人ED的風險為正常人的1.27倍,2019年天津與河南等地的醫學科學工作者研究的結果是中國  而研究同時發現,糖尿病性ED患者的高發人群集中在50~60歲,發病率高達40%~60%。  為什麼糖尿病性ED患者集中在50~60歲年齡階段,科學家認為這與上個世紀60年代的饑荒有關,尤其在這個階段還在娘胎中的人群,其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是正常人的4.31倍。
  • 饑荒新角色魚人沃特詳解,魚人王朝的「大國師」!
    《饑荒聯機版》在上次版本更新之後,新加入了一個名叫沃特的魚人角色,這名角色作為饑荒聯機世界裡的新人,有這許多的特別之處,本期文章阿誠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名角色的一些基本特性。首先魚人沃特最適合生存的地方是在沼澤地,因為她在沼澤裡有額外的移動速度加成。
  • 十分經典的一款生存遊戲:饑荒 3年前第一次完就通宵奮鬥
    #饑荒小八並不是生存遊戲的專業戶,不過零零散散的還是玩了不少,今天要說的都是剛踏入生存遊戲時玩過的饑荒,畢竟是第一次嗎印象總是會那麼深刻。最開始看到饑荒時,就覺得他特別的不一樣,怪誕詭異的畫風加上古怪又有點小調皮的bgm 實在是太有感覺了,跟大多數生存遊戲一樣,在饑荒裡最開始我們也需要白手起家。正所謂要想富先擼樹,然後收集各種各樣的素材材料,最後利用這些素材組合製造出新的工具!
  • 上色老照片:1928年濟南大饑荒,戰亂之下的百姓眼中滿是絕望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1928年濟南饑荒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從1927年開始,山東境內由於水旱蝗災接踵而至,進而演變成為了一場大饑荒,大饑荒遍布山東60%的區域,超過2000萬人成為難民。
  •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萬人被餓死,樹皮成為當時最好的食物
    這是近拍的一位老人,破舊的衣服和滿身的灰塵是他顯得更加蒼老,我想當時的他也就50歲,飢餓和寒冷讓他顯得如此蒼老可憐。1942年河南因黃河改道發生旱災,導致3000多萬的中原人陷入大饑荒,沒有了食物的他們只能用樹皮來充飢,樹皮成為了最好的食物已經被餓死的他,身上的衣服估計被活著的人給扒走去取暖了,當時的逃荒人至少有300萬是被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