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念的緊箍咒原來是這「6字真言」,難怪孫悟空會疼的用頭撞山
看過西遊記的朋友都知道,在取經路上,有兩樣東西是孫悟空形影不離的,一個是在龍宮搶奪來的金箍棒,另一個就是戴在他頭上的緊箍。
不過這兩個東西卻也不是一樣的,畢竟金箍棒是他自己想要用來打架的,而緊箍咒卻是為了方便唐僧對他的管教而被迫戴上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從小看西遊記的時候就好奇:唐僧念的咒語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西遊記》中說,唐僧只要一念那個緊箍咒,孫悟空的腦袋就會被勒成一個葫蘆,他有時候都疼的用腦袋去撞山。
作為一個忠實的悟空迷,小時候可能在心裡狠狠罵了唐僧好多次。他善良歸善良,但是愚痴的很,除了吃喝拉撒騎白龍馬睡覺,就是吸引妖怪讓孫悟空救他。
就算這樣,每次猴哥做的事情一不和他的心意,他就開始念起來,唐僧這個角色跟神通廣大的猴哥比起來,實在是不討喜。
我們先來看看如來定下的規矩,要想佩戴緊箍咒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點:神通廣大。「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第二點:」擁有自己的意願不聽從吩咐。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帶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就這兩個條件一看,這不就是為猴哥量身定製的嗎?
言歸正傳,唐僧念的緊箍咒到底是什麼咒語呢?
其實就是當年如來在鎮壓孫悟空時,貼在五行山上的「六字真言」。也就是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
這其實是一句佛家咒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如意寶啊!蓮花喲!
繼續翻譯呢,就是心如蓮花般純淨,出淤泥而不染。
既然當初悟空被這些字壓在山下500年都沒有出現過頭疼,那為什麼他跟唐僧取經的時候,又重新受制於這些字了呢?
有3個原因:
一、孫悟空大鬧天空,吃了太上老君無數靈丹妙藥,如來將他壓在山下也是為了讓他能消耗掉體內的丹藥,不過更多的是希望能磨鍊他的心性,進行自我反省。
在山下的時光裡,悟空只有一個人,也沒什麼能講話的人,所以慢慢的變得安靜了,所以六字真言也就漸漸失效了。
二、唐僧性格是愚痴的,這與嫉惡如仇的孫悟空根本和不到一塊去,剛開始的時候孫悟空對他當自己的師傅充滿了叛逆心理。
而且唐僧每次念緊箍咒的時候,都是因為他認為孫悟空殺了不該殺的人,他心不像在山下時候那樣靜,所以就被6字真言察覺到了。
三、在西遊記中有個說法是,孫悟空是「心猿」,而這「六字真言」,專克「心猿意馬」,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悟空取經路上的不誠。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到了靈山之後,緊箍自己消失了。
距離最早的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如今已經過去了34年,雖然只有25集,但整個劇組卻足足拍攝了6年!
這嘔心瀝血的結果就是當時每當電視機裡面響起那熟悉的片頭曲的時候,孫悟空騰空一躍的那一剎那,大街小巷那是萬人空巷。
可以說,在那個電視資源極其缺乏的年代,《西遊記》成了無數孩子的童年,給了無數人遐想的空間,直至今天,看起來仍舊是回味無窮。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在書的開頭說:「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說你要想想知道這世間(眾生萬物)是怎麼成功的,需要看西遊釋厄傳,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許多人認為,《西遊記》不適合放在四大名著中,還有人認為,《西遊記》就是哄孩子的東西。
但我個人認為,《西遊記》可擔四大名著之首,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喜歡看《西遊記》,都會對看《西遊記》有一番自己的理解,而像是《紅樓夢》那種,就做不到這點。
它要求讀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孩子看不懂,沒文化的也看不懂,許多人更是看不下去。
大道至簡!
《西遊記》表面上看起來是四大名著中最沒有內涵的那一個,實際上卻是恰恰相反。
唐僧師徒一路上降妖伏魔,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戰勝自己的心魔,而師徒五人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比如說孫悟空是我們的心——年輕躁動,唐僧是肢體,而豬八戒是我們的欲望,沙和尚是本性,白龍馬是意志力。
有讀者說,根本看不清《西遊記》是正是邪,而我想說,你首先要明白,正邪到底是如何區分的。
想知道答案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原著出發,電視劇中的臺詞和場景並不能直接表現出原著中文字的大膽和天馬行空,而原著更以當時難以接受的手法打破了人們的價值觀和「正」的概念。
不少人都將《西遊記》的價值低估了,許多人更是光看了電視劇便對它妄加評論,如果在書中細細品讀,你會發現,自己當初的理解是何等淺薄!
書中文字原汁原味,註解有理有據,比起電視劇的限制,文字更具有生動的表現力,朋友們可以在茶餘飯後捧起這本無刪減的《西遊記》,打開科幻的大門,充實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這本無刪減正版《西遊記》全套,僅需69元,不過是一頓飯的價格,卻可以讓你見到中華真正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