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東邪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出現過一句經典的語句:「男人是水做的」,這句話除了反映了男人溫柔的一面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男人體內的主要組成成分。實際上除了男人之外,女人體內有九成以上的物質都是水,幾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體中都含有水分,這說明水是構成生命體不可或缺的物質。
對於正常生物體來說,水是體內新陳代謝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因此長期缺水對於地球生物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當然也有些生物深諳睡眠機制,在缺水的時候進入休眠狀態,這樣可以保持體內較低的新陳代謝速率,從而減少對能量、水的需求。再次遇到水後,它們便會再次甦醒過來。簡而言之,任何地球生命的生存都需要水。
尋找水,是尋找地外生命的關鍵因素
因此科學家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過程會以尋找液態水為主要目標。首先,如果某一顆星球上存在液態水,那麼說明存在水的地方有著較適宜的溫度,因為水要在一定溫度區間內才會保持液態狀態。其次,液態水的存在可能說明該星球過去存在充足的水資源。那麼人類在五六十年的太空探索中,是否已經發現了含有液態水的星球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們對金星、火星、月球等星球進行探測,發現這些星球的表面並不存在明顯的液態水。然而NASA的火星探測器在火星地表發現了水流衝刷的痕跡,這說明過去的火星表面上還是存在液態水的。除此之外,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對外公布了一項重大發現,他們的探測器在月球正面發現了水分子的存在。
科學家們在月球的哪裡發現水了?
NASA的科學家將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他們在月球正面一座名為「克拉維於斯」的火山口處探測到了水分子。據了解,這座火山是月球表面面積最大的火山之一,對於它的研究有助於研究月球的地質活動情況。
在地面技術人員的操控下,隸屬於NASA的探測器對該火山的土壤進行成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其中含有的水分子濃度達到百萬分之100~百萬分之412。
這次發現說明了什麼?
在得到該發現之前,NASA的月球探測器就在月球極地地區發現冰水混合物,而此次在月球正面的土壤中發現水分子的存在,說明了水分子的存在似乎不需要特殊條件。其次,月球上出現水分子說明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唯一擁有水分子的星球,這為將來開發月球、建造永久居住基地創造前提條件。
人類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就開始對月球進行探測,當美國第一代太空人登上月球後,發現月球的自然環境比想像中要惡劣很多。而且在太空人將採樣的月土帶回地球後,科學家對樣品進行分析,發現月球土壤十分貧瘠,並沒有發現水分子的存在。而如今越來越多發現證明了月球上確實存在水分子,這對未來深入探索月球是有幫助的。
水的出現會讓月球成為宜居星球嗎?
既然月球已經被證實存在水分子,那麼月球有可能是一顆宜居星球嗎?對此參與研究分析的科學家表示,月球目前還不是一顆宜居星球,因為月球正面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太少了,還遠遠達不到孕育生命的條件。月球土壤中的含水量相當於將一桶5L的水倒入撒哈拉沙漠中,倒入土壤中就會立即吸收乾淨,根本不可能給原本乾旱的土壤帶去實質性的改變。
更關鍵的是,月球的「底子」本來就差,僅僅依靠這次發現的「水分子」是無法改變這個局面的。月球的「底子」差主要表現在它的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例如月球缺乏保護性的大氣層。大氣層的存在不僅能夠為星球的表面營造適宜的氣溫環境,還能削弱來自太陽的輻射。而且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這讓地球上很多物質到了月球上都變得輕飄飄的。
總而言之,月球的自然條件並不滿足人類的期望,因此即使在其土壤中發現了水分子的存在,在短期內也無法改變它不適合生存的情況。但如果未來人類落實建造永久性基地的計劃,那麼月球表面將可能出現適宜居住的人造基地。美國在去年提出了「阿爾忒米斯計劃」,目的是在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將其作為移民火星的中轉站。
美國和前蘇聯,誰才是第一個發現月球有水的國家?
在美國宇航局對外公布發現月球正面的土壤中存在水分子的消息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表了一篇報導對該NASA的公告表示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前蘇聯早在1976年就已經發現月球土壤中存在水分子,得到這一發現的是前蘇聯的三位科學家,他們最終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蘇聯的科學雜誌《地球化學》上。
在已發表的研究論文中,蘇聯科學家表示他們通過對「月球24號」探測器所探測到的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發現月球土壤中存在水分子。據了解,月球24號在月球表面鑽探了大約2米的深度,然後取出了170克土壤,最後將樣品帶回地球。在地球的化學實驗室中,月球土壤被檢測出存在0.1%的水分,這比NASA發現的表面水分子濃度還要高。
如果前蘇聯的探測屬實的話,那麼這可以說明月球地下存在的水分子濃度要比表面的水分子濃度高,同時也證明了前蘇聯在發現水分子方面要比美國早一些。看到這估計很多朋友會產生疑問,既然前蘇聯在上世紀就已經發現了月球地下存在水分子,為什麼在當時沒有引起轟動呢?
對此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三位蘇聯科學家所做的研究並沒有得到重視,二是因為當時世界處於冷戰格局中,蘇聯的科研成果無法在全球範圍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