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櫟海拔分布上限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生物谷

 

物種分布界限的形成機制是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其中,高山樹線(Alpine treeline)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生活型(樹木)的分布極限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原因備受關注。與全球其他高山區域樹線交錯區(Treeline ecotone)主要由落葉和針葉樹種構成不同,以殼鬥科黃背櫟(Quercus pannosa)為代表的常綠硬葉樹木是我國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區高山樹線交錯區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分布高度可至4200-4300米,形成了橫斷山區獨有的植被類型和生態景觀。同時,黃背櫟(Q. pannosa)也是已知的分布海拔最高的常綠硬葉樹木之一。然而,對於這一高海拔常綠硬葉樹木海拔分布上限的形成原因及其適應機制卻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適應與進化研究組與瑞士巴塞爾大學高山植物進化生物學研究組合作,依託迪慶白馬雪山高山冰緣生態系統雲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探索白馬雪山海拔4270米處樹線交錯區內黃背櫟(Quercus pannosa)海拔分布上限的形成原因。研究發現,黃背櫟(Q. pannosa)越冬葉片和葉芽的冬季低溫耐受值分別為-32.6°C和-27.1°C,是目前已知的耐受低溫能力最強的常綠樹木,顯著高於生境內冬季歷史極端低溫值(-21.6°C);樹木解剖學特徵顯示,黃背櫟(Q. pannosa)進化形成的發散多孔木質結構,避免冬季低溫造成高海拔生境內的黃背櫟(Q. pannosa)出現木質部導管栓塞的現象,再次證實冬季低溫不是造成黃背櫟(Q. pannosa)海拔分布上限形成的原因。

伴隨植物脫抗性進程,植物抗凍性發生不可逆的丟失。至晚春初夏(6月末至7月初),黃背櫟(Q. pannosa)越冬葉片低溫耐受值下調為-5.9°C,接近早春季節(5月末至6月)其海拔分布上限處的歷史低溫極值(-5.9°C)。另一方面,黃背櫟(Q. pannosa)的新生葉片低溫耐受值僅為-4.6°C,為避免早春季節極端低溫(-5.9°C)對新生組織造成凍害,黃背櫟(Q. pannosa)採取獨特的延遲萌發物候的適應策略,將新葉生長時間推遲至6月末至7月初,在此期間,其生境海拔4270米處的歷史低溫極值未低於-3°C。根據土壤溫度計算植物生長期顯示,自黃背櫟(Q. pannosa)發芽之日起,仍有149天的生長期(6月末至11月上旬),保證其完成新生組織的成熟。與青藏高原其他區域同類生境內的相比,這一超長的植物生長期可能與橫斷山區夏季盛行的季風氣候和黃背櫟本身獨特的葉蓬結構相關。

研究表明,植物物候節律,物種抗凍耐受性與特定區域的環境特點三者間的完美結合和匹配是確保黃背櫟(Q. pannosa)在海拔4200-4300米這一看似常綠樹木生命禁區內得以生存的關鍵。與學者普遍認為的冬季低溫是造成高海拔常綠硬葉樹木海拔分布上限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該研究從植物生理生態適應的角度證實,接近黃背櫟(Q. pannosa)越冬葉片低溫耐受極限的春,夏季極端低溫,可能是限制常綠硬葉樹木向更高海拔遷移的關鍵環境因子。同時,研究也為物候節律在高海拔植物適應進化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提供了重要例證。

相關研究成果以Explaining the exceptional 4270 m high elevation limit of an evergreen oak in the south-eastern Himalayas為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Tree Physiology上。昆明植物所博士楊揚為論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孫航和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Christian Krner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科技廳等的資助。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 上湖鄉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 鼓舞 | 老年痴呆症30年來終於獲重大進展 有望攻克
    從1906年阿爾茲海默博士發現該病以來,全世界的科研人員針對阿爾茲海默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仍然是未知的,這也正是目前眾多相關藥物難以從根本上逆轉疾病進展的主要原因。
  • 基因手段治療遺傳性耳聾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手段治療遺傳性耳聾獲進展  新華社東京4月11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順天堂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治療手段,成功地使患有遺傳性耳聾的實驗鼠恢復聽力。   在遺傳因素導致的聽力障礙中,約30%至50%的病例與GJB2基因缺陷有關。
  • 高中地理|漁場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聯繫洋流分布推導漁場分布溫帶沿海海域是漁場分布的主要海域,這裡的漁場大多是寒暖流交匯形成的。熱帶和副熱帶的漁場主要分布於離岸風盛行、上升流勢力強大的海域,多位於副熱帶大陸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岸等海域。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圖:觀測獲得的23個宇宙早期z~7.0星系的分布(白色方框)及其中兩個最亮源的放大圖。 宇宙大爆炸之後大概30萬年,整個宇宙處於黑暗時代。
  • 城市環境所在病原菌有活性但不可培養狀態誘導研究中獲進展
    城市環境所在病原菌有活性但不可培養狀態誘導研究中獲進展 2015-01-30 城市環境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劇烈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作出了重要貢獻。
  •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古脊椎所在侏羅紀蜥蜴研究中獲進展 2019-10-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鱗龍形類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侏羅紀是有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時期
  • 研究發現調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
    多年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了眾多能夠影響植物器官形態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怎樣介導器官三維形態的變化(又稱塑形)尚有待解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雨鈴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近年來,研究組綜合分子遺傳學、活體成像和數學建模等方法,著力研究葉片扁平化形成的機制。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我國航天發射基地分布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我國航天發射基地分布 2013-04-25 12: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籌碼分布竟還有這個妙用,背熟賺得家財萬貫
    原標題:籌碼分布竟還有這個妙用,背熟賺得家財萬貫 有一戶人家養了100隻母雞,有一天有一個商人來到村莊,說以100塊一隻收購。村民們喜不自勝,要知道在市場上一隻母雞的價格也就二三十一隻。於是,這戶人家見到價格這麼高,把家裡的80隻母雞都拿出來賣給了商人。賣了8000塊的農民喜不自勝。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2017年雞寶寶取名大全 姓黃的男孩名字與姓黃的女孩名字
    黃君橡 黃君溢 黃君苠 黃浚達 黃浚遼 黃浚躍 黃浚櫟 黃楷放 黃楷剛 黃楷升 黃楷絢 黃楷雨 黃凱兵 黃凱璁 黃凱帶 黃凱放 黃凱谷 黃凱淶 黃凱旅 黃凱邈 黃凱絢 黃勘德 黃勘健 黃勘瑞 黃勘苕 黃勘箏 黃慷杉 黃慷焰 黃慷予 黃慷緣 黃慷蓁 黃客駒 黃礦顥 黃礦熙 黃礦諺 黃礦澌 黃逵財 黃逵漓 黃逵愉 黃括景 黃廓忱 黃廓驄 黃廓煥 黃廓藤 黃廓懿 黃廓霈 黃來生 黃來弦 黃來堰 黃賚輝
  • 山東棗莊發現長500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近日在當地水峪村海拔三百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五百米、高五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為新發現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山東省浙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布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對於研究棗莊市古代地質構造以及古生物科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意義。
  •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一顆小行星正...
    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進一步表明,位於脊髓背角最外層的鈣視網膜蛋白(CR)神經元傳遞由情感性損傷所引起的疼痛信號,負責傳遞神經性疼痛信號則是位於脊髓背角第二層和第三層交界的PKCγ神經元,而位於背角層深處的膽囊收縮素(CCK)神經元對兩種類型損傷的信號傳遞都很重要。這一研究有助於科學家利用脊髓中的神經元靶點治療機械性痛覺超敏患者。
  • 山東棗莊發現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圖)
    4月15日,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文物普查隊在水峪村海拔300米的山坡上發現一處長500米、高5米的古生物三葉蟲化石分布帶,在該分布帶上三葉蟲標本隨處可見,此次發現的三葉蟲化石蟲體長約0.5釐米至4釐米之間,體型多為橢圓形,體態勻稱,各器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 綜述:神經精神性狼瘡研究進展
    Hanly綜述了有關NPSLE的重要研究進展,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一、NPSLE的臨床表現1.分類1999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針對19種SLE神經精神病症狀給出了標準化的命名和定義。
  • 高考地理:全球主要非地帶性氣候的分布及原因
    東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華北又稱黃淮海,海拔50地勢坦。 河汊交織湖泊多,「水鄉」遍布長江岸。 (5)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號稱大陸高原洲, 東部高原連一體,西部沙漠平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