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是多麼溫馨有愛的畫面。然而,即便是有憲法規定,社會上屢屢還是有子女不肯贍養老人的新聞爆出,更時有「獨居老人慘死家中」的悲劇發生。
為何子女不肯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絕大多數都是子女的性格問題。有句古話說得好「三歲定八十」,小時候若有「3個特質」的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孝順父母,趕緊來看你家娃是否也有?
故事
老劉和妻子都是工薪階層,但中年得子的夫妻倆人對兒子寵愛有加,即便是家庭經濟條件普通,但夫妻倆還是竭盡所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別人有的,自己的兒子也不甘落後他人,而且衣食住行照顧周到。
正是因為老劉夫妻倆的寵愛,兒子有些持寵生嬌的小脾氣,和同齡小夥伴一塊玩耍,總是表現霸道,一言不合就握緊小拳頭準備打架,為此老劉夫妻倆為兒子賠了好些罪。
日子一天天過去,兒子終於長大成人,在老劉的張羅下也成家立業了。可組建小家庭的兒子,對老劉夫妻二人是不聞不問,逢年過節也不回家。
去年,老劉生了一場病,花光了積蓄的老劉艱難向兒子開口求救,可兒子只說了一句「沒錢」就掛斷電話,這之後連問候老劉的意思也沒有。
左鄰右裡同情老劉夫妻倆的遭遇,大家都暗地裡伸出手幫襯他們。但也有鄰居忍不住背後吐槽:當年就是這夫妻倆人太嬌慣孩子,孩子自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後哪知道孝順父母?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承,但這一優良品質並非是孩子與生俱來,而是後天耳濡目染學來的。小時候,父母寵愛孩子,捨不得教育,以至於讓孩子存在性格惡習。
小時候有這三大特質的人,長大後多半都會不孝
1、我行我素
仗著有父母的寵愛,有些孩子自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凡事我行我素,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當作小皇帝,所有人都要圍繞著他轉才感到滿意。
養成這種性格的孩子,在自己的社交關係建立上把握不好分寸,給人無力、莽撞、任性的印象,而且長大後,習慣於自己被照顧的角色,很難轉換為主動去照顧父母。
2、自私自利
父母對子女是無私之愛,一些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但對孩子極度大方。但孩子心安理得享受父母對自己的好,沒想過要與父母分享,只是一味接受而不懂付出。一如:「這盤菜我愛吃,你們不許吃。」「這是我的東西,你們不許碰」。
這類自私自利的孩子,他們很難融入團隊中,因為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先,對任何侵犯自己利益的人都不能友好相處,即便是對自己的父母也不會例外。
3、好吃懶做
因為疼愛孩子,所以很多中國式家長凡事包辦,讓孩子過著「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生活,以至於孩子的生活獨立性很差,很多孩子到了7、8歲,連自己穿衣、繫鞋帶這樣的小事也要靠父母代勞才能完成。
雖說父母是出自於一片好心,但習慣成自然,一旦孩子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個性,凡事都向他人代勞完成。當他們成年後也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還是認為年紀老邁的父母伺候自己是理所當然,沒想到父母需要自己照顧。
在提倡科學育兒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崇尚「精細化」養育子女的法則,他們竭盡所能給予子女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卻忽視了道德上的修養。
「百善孝為先」,如何才能培養孩子孝心呢?
1、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若是父母本身都不孝順老人,那么子女極有可能是有樣學樣。
父母孝順老人的同時,也可以給子女傳遞正能量,同時也可以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知道孝順是一種美德。
2、給孩子創造孝順的機會
父母照顧子女是盡心盡力,凡事都捨不得讓子女親自動手,那子女何嘗有機會去孝順老人呢?因此創造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比如,長輩不舒服了,告訴孩子可以慰問長輩,力所能及幫長輩做一些事情。
孩子不孝順,很大程度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家教非常重要。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出表率,在孩子的內心裡播撒孝順的種子,讓每一位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懂得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