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緣谷(id:Geo-Valley)。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NO.294 作者/月靈
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各部的管理,在其歷史傳統的基礎上規定各旗封建領主定期「會盟」檢閱的制度。會盟有的是三年舉行一次,有的是兩年或一年舉行一次。
製圖/傲慢的上校 漫畫/聽風者 配圖/大尾巴熊
熟悉內蒙古的人都知道,內蒙的地名中很多以盟、旗作為結尾。如我們熟悉的旅遊勝地阿拉善盟,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圖源.shutterstock
截至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共轄12個地級行政區,包括9個地級市、3個盟。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為呼和浩特市,此外市盟還有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
圖源.shutterstock
市和盟並存的內蒙古
﹀
那麼它們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
盟旗制度盟、旗的命名方式與清朝對蒙古族實行的盟旗制度直接相關。清代盟旗制度的淵源,又與蒙古族原有的社會結構以及滿洲八旗制度有關。
滿八旗制度
﹀
盟旗制度以前,蒙古族以兀魯思、鄂託克、愛瑪克等作為社會基本結構。兀魯思指蒙古各汗王的封地,由大的部落集團構成,並以該集團中強大部落命名該兀魯思。
蒙古五大兀魯思:乃蠻、克烈、蔑兒乞、
塔塔兒、蒙古,兀魯思這一詞意為「人眾」
﹀
鄂託克指部落、疆城、屯營地,是明代蒙古中後期軍政合一的社會基本單位。在鄂託克中,一家一戶的阿寅勒(古代蒙古社會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遊牧方式)是基本的經濟單位,他們要提供賦稅和兵役。鄂託克則只以地緣關係為基礎,阿寅勒之間不一定存在血緣關係。
著名的鄂託克前旗,可以理解為漢語的「屯」
﹀
圖源.shutterstock
兀魯思除了分成若干鄂託克外,還可以分成若干愛瑪克。愛瑪克是近親家族的結合。愛瑪克和鄂託克的主要區別是:愛馬克不僅以地緣關係為基礎,而且必須屬於同一的親族集團。
明清之際我國蒙古族社會中,在大小封建主之間,還存在一種集會叫「楚固拉幹」。這種集會由參加集會的封建領主根據彼此間的關係事先商定。用以調解彼此間的關係,商討重要行政,或建立軍事和貿易盟約。蒙古族社會中兀魯思、鄂託克、愛瑪克和楚固拉幹的存在,為清朝在蒙古地區建立盟旗制度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汗早期的血親聚會稱得上是早期「楚固拉幹」
﹀
蒙古人的集體遊獵是組織、紀律非常嚴密的有組織
一項活動,也是楚固拉幹交流感情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
1624年,清朝政府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八旗」原則在其原有社會制度基礎上進行編制。此後,使用同樣的方法安置陸續歸附的蒙古諸部。1635年,盟旗制度正式建立。
盟旗制度可用於鞏固清對蒙古的統治;團結蒙古王公貴族;對外抵禦侵略勢力,維護邊疆和平與穩定;加強滿、蒙、漢之間的民族和貿易交流。可謂一舉多得。
今天的阿拉善盟以及下轄的旗、蘇木三級
﹀
茶、鹽、酒和珍貴馬匹都有的邊疆集市
﹀
然而,盟旗制度也存在若干缺陷。具體來說,即不能越旗遊牧、耕種及自由往來,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當地內部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新中國成立後盟旗制度徹底廢除,僅保留盟旗稱謂。
盟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各部的管理,在其歷史傳統的基礎上規定各旗封建領主定期「會盟」檢閱的制度。會盟有的是三年舉行一次,有的是兩年或一年舉行一次。會盟地點由清政府指定,通常是便於各旗集會的地方,一經指定,即以該地名作為盟的名稱。
前來參加「會盟」的蒙古貴族
﹀
盟是旗的會盟組織,合數個旗而成。在蒙古地區編旗設佐的過程中,會盟制度逐漸形成。會盟是將不同的旗進行協調,以加強中央政府的統治。每盟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盟的劃分大約依據舊王公貴族的勢力範圍來劃分。
清初,漠南蒙古49旗分為哲裡木、昭烏達、卓索圖、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等6盟。在盟旗制度建立之前,蒙古社會原有的兀魯思、鄂託克、愛瑪克之間是領屬關係。盟旗制度形成後,上述社會結構之間的領屬關係基本消解。
連帶著蒙古原來部族關係也消弭於無形
﹀
如今,盟作為內蒙古行政單位,相當於其他省區的地級市。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共有哲裡木盟、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呼倫貝爾盟、阿拉善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9個盟。
天蒼蒼野茫茫,盟旗滿地是牛羊
﹀
圖源.shutterstock
自1981年後內蒙古實施盟改市以來,哲裡木、呼倫貝爾、伊克昭、昭烏達、巴彥淖爾、烏蘭察布分別改制成為地級市。目前內蒙古仍有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三個地級「盟」行政建制。
旗清朝時期,旗作為軍事、行政合一組織,具有雙重性質,它既是清朝的地方組織,又是蒙古封建領主的世襲領地。旗的增設、部族的分離、劃定旗界以及禁止越界遊牧等措施將蒙古貴族固定在其土地上,限制其實力的擴大和發展。
旗的劃分大致以過去的封建領地鄂託克、愛瑪克等為基礎,並儘可能的將它們進行分割,即將每一部分劃為多個旗,只有少數部就原部編為一旗。這一舉措便於清朝政府統一管理。
旗內部的基本管理呈金字塔形,金字塔頂端的是旗札薩克,負責旗內一般行政、軍事等事務。協理臺吉以及管旗章京協助旗札薩克處理旗務。
札薩克,官名,蒙古語「執政官」的意思,是一種
清朝主要對蒙古族和滿族人授予的軍事、政治官職爵位
﹀
如今,旗作為內蒙古行政單位,相當於其他省區的縣。現今內蒙古共有52個旗(包含3個自治旗),主要是少數民族集聚地。
蘇木旗下最基本的組織是牛錄,管理有關蘇木一切事務,其副職為昆都。蘇木蒙古語原意為「箭」。清政府對旗的管理辦法是,旗內蘇木數量超過十的,設章京兩名,少於十的設章京一名,管理一般地方旗民事務,受協理臺吉、管旗章京控制。位於蘇木之下的組織為達魯葛,是十戶的組長,戰時指揮兵丁,平時維持治安,執行法律,調查戶口等。
蘇木蒙古語原意為「箭」,蒙古人也確實重視箭術
﹀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沿用蘇木的傳統建制,成為鄉鎮一級行政建制蒙古語通稱,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特有的鄉級行政區。
目前,蘇木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業地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近年如同農業地區的鄉鎮合併一樣,蘇木也存在合併,或者撤蘇木設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內蒙古自治區2014年有106個蘇木。除呼和浩特市和烏海市2個地級市外,其餘10盟市管轄區域均分布有蘇木。
圖源.shutterstock
需要注意的是,內蒙古地名中雖然也有很多以「浩特」作為結尾,但浩特和上面的盟、旗、蘇木的命名或劃分依據不太一樣,它不屬於行政單位的劃分範疇。浩特原指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自然村,後也指代城市。有一種說法是,蒙古人將兩個緊挨駐紮的蒙古包稱為一個浩特。
數數裡面有幾個浩特?
﹀
圖源.shutterstock
如今,「浩特」多保留「城市」的含義,用於一般命名。例如,呼和浩特舊稱歸綏,原因在於,在清末民國呼市中心城區由歸化與綏遠兩座城市合併而成,故名歸綏。歸綏於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圖源.shutterstock
再如,錫林浩特。錫林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是錫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錫林浩特意為山腳下的城市,也有人稱之為「紫色的城市」。 與之類似的還有「郭勒」, 郭勒在蒙古語中指「河」,有時「郭勒」會轉寫為「高勒」。同樣不屬於行政單位的劃分範疇。
圖源.shutterstock
盟、旗命名的昨天與今天盟、旗名稱得以沿用的主要原因即兩者與現行體系的兩個層級(地級市、縣)基本重合,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種命名方式在區域管理方面並未發生衝突。因此,盟、旗作為區域劃分的習慣性用法(部分地)被保留了下來。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管轄內蒙古巨大土地面積的現成有效手段,「盟」被空前重視起來。國家通過整頓、規範各盟建制進一步促進其發展,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即「撤盟改市」,一些在早期變化較為頻繁的盟旗或被撤消或被合併。
具體而言,內蒙古的12個地級盟市中,目前地級盟建制僅存興安盟、阿拉善盟和錫林郭勒盟。1983年10月,國家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赤峰市。1999年1月,撤銷哲裡木盟建制,設立地級通遼市。2001年2月,撤銷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2001年10月,撤銷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2003年12月,撤銷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2003年12月,撤銷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巴彥淖爾市。
撤盟改市
﹀
六個撤盟建市的地級單位生活著近1600萬人。「撤盟改市」的舉措對於上述地區及生活其中的人們,無論是在經濟、生活、社會發展方面,還是在各類城市評比、賽事安排、功能性任命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如今,一些重要經濟產業帶很多就分布在上述區域內。
以呼倫貝爾市為例,2001年10月10日經國家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此後,呼倫貝爾以一個整體的地級市的行政建制展現在人們面前。2003年呼倫貝爾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2007年被國家評為中國魅力城市,獲得最具民族特色城市獎。2018年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這些成就與「撤盟改市」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連帶效應密不可分。
環境好、發展好的呼倫貝爾
﹀
圖源.shutterstock
作者 l 月靈 中國古代歷史 文化愛好者
參考資料 l 簡論盟旗制度.楊強;清代的盟旗制度.李婧;試述盟旗制度的演變,趙飛;遊牧行國與盟旗制度.史繼忠;簡論清代蒙古族地區的盟旗制度.牛海 楨;民國時期新疆盟旗制度的廢除.劉國俊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地緣谷 | Geographical
複雜世界 地緣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