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人間四月天。走進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的鄉間小路,只見花紅柳綠,河流清清,屋舍儼然,阡陌縱橫,讓人仿佛置身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中。
鹽城市鹽都區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的全國第一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縣(區),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試點縣(區)。近年來,該區堅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切入點,按照「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要求,積極探索「共同締造」社會實踐活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4月15日,該區3個新型農村社區成為江蘇省蘇北地區現場會觀摩點,江蘇省委副書記任振鶴、副省長費高雲等領導帶隊觀摩,「共同締造」探索實踐示範效應凸現。
共謀共建「三色佳富」
鹽都區大岡鎮佳富村是蘇北地區典型的農業村,村域面積6.6平方公裡,共有870戶3012人,設有7個村民小組,全村農民住房八成是平房,大多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因烈士丁佳富而得名,是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試點鄉村。村莊規劃集聚554戶,其中規劃保留老村莊144戶,新村規劃建設410戶,一期已開建108戶,二期規劃建設302戶,著力打造「三色佳富」特色。
房子怎麼建,群眾說了算。「把新型農村社區建在新村部和老村莊附近,這裡緊鄰229省道,靠近省特色桃果產業園,離鎮區也不遠。」在討論選址時,村民的一致要求,得到充分採納。
農房是自建還是統建,由村民自我選擇。在農房建設模式中,郭大祥、王玉剛等16戶選擇統規自建,其他92戶選擇統規代建。在工程建設中,村民代表組成義務巡查隊,對進場鋼筋規格、商品混凝土配比、安全施工措施、汙水管網鋪設等進行監管。村黨總支書記韓立芹表示,農民辛苦一輩子,建一幢房子很不容易,必須把它建成安全房、放心房。
追求綠色健康生活。該村新社區建設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生活,農房屋面推廣使用光伏瓦,使用周期可達20年。經測算,農房屋面30平方米的光伏瓦,每天可發電15度,自用5度,剩餘10度輸入國家電網可獲益6元,年純收益2200元。該村沒有搞「一刀切」,而是根據群眾意願自選,目前已有13戶村民選用光伏瓦,推廣使用新型能源建材。2020年3月17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視察該村時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投放4臺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新建微動力汙水處理設施,陸續接通管道燃氣,村民過上綠色健康生活。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該村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自覺帶頭,廣泛收集整理丁佳富等烈士的革命事跡,以老村部為基礎,改建成佳富紅色紀念館,打造紅色陣地,弘揚紅色文化。通過珍貴史料、圖片展覽、再現影像等視聽載體,開展生動形象的黨性教育,目前參觀學習人數超過萬餘人次。
壯大粉色桃果產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該村利用黃沙特殊土質,發展特色桃果產業4500多畝,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區。村民紛紛創辦家庭農場,目前已發展到28個,帶動5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
共繪共評「三鄉千秋」
鹽都區秦南鎮千秋村村域面積6平方公裡,設有7個村民小組,共有1140戶3380人,2019年人均收入2.8萬元。新型農村社區規劃集聚300戶。一期86套住房已建成交付,二期在建62戶,三期規劃新集聚152戶,著力形成「三鄉千秋」特色。
算好經濟帳,換房少花錢。該村曾是經濟薄弱村,留守村莊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困難戶,陸立陽、王付林等村民選擇「經濟型建房模式」,通過招標競價、競爭性談判等方式確定中標單位,與農民籤訂委託代建合同。根據群眾建議,設計了90平方米~120平方米左右戶型,還為老人、困難戶設計了50平方米左右的實用戶型,讓群眾少花錢、住新房。
守住美麗鄉愁。利用村莊水、田、林、道等元素構築自然邊界,合理保留原有植被、水面等自然和物質要素,實現「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經村民代表共同商議後,將老村改造後遺留的老石碾、老磨盤、老瓦罐等老物件再次利用,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彰顯特色鄉貌。深入挖掘自然稟賦、歷史傳承、風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合理建設農家院落,主房、輔房、院落有機組合,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築形態,圍牆天井自然組合,勾畫獨立院落空間,形成「白牆黛瓦、朱門燈籠、前院後宅」建築風貌。
培育文明鄉風。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充分發揮「三老」、鄉賢、「五位一體」管護員作用,共同參與、協助管理社區事務,構建「德治、自治、法治、共治」治理體系;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推行物業費由村民掏一點、集體貼一點、財政補一點的籌資模式,強化社區物業管理。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評選「最美家庭」等,弘揚「孝老愛親」正能量,構建和諧共存、友愛互助的文明新社區。
共管共享「三新花吉」
鹽都區鹽瀆街道花吉村,村域面積5.5平方公裡,共有1027戶3542人,設有7個村民小組。老村莊佔地68畝,規劃改造96戶;新社區佔地94畝,規劃入住238戶,一期90戶已分房入住,二期148戶開工建設,著力形成「三新花吉」特色。
「既要建好新社區,更要整治老村莊,實現新老村莊同步改善、融合發展。」陳良德、王炳華等群眾在共謀時表達意願、展望願景。村黨總支書記吳曉華介紹說,該村統籌做好老村莊方案提升設計,整治村容村貌,推進「廁所革命」,推行垃圾分類,增強功能配套。
豐富文化新生活。該村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入住村民利用文化大院,組織民間文化達人,延續有30年歷史的「錦繡夕陽」民間文藝宣傳隊和5支業餘廣場舞隊伍,定期推出文藝秀、電影場和淮劇專場,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創新管理新機制。該村著力做好農房改善「後半篇文章」,突出黨建引領,成立「向日葵」黨支部,打造組織美、環境美、服務美、生活美的「四美小區」。根據群眾要求,構建「數字社區」,實現WIFI全覆蓋、「全要素社會治理網格與社會治安智能防控網格」雙網聯動,共同締造智慧和諧的美麗家園。
培植富民新產業。花吉村發揮靠近全民雙創園的優勢,組織350多名村民到附近工廠就業,年均工資性收入6萬元。流轉集體土地1500畝,村幹部領辦集體農場,種植千畝葵園,年產葵花籽180噸,為工廠提供產品原料,增加農民種植收入。
據統計,該村「共同締造辦」成立以來,先後組織召開議事會議30多次,協商大小事務100餘件,組織用工1200多人次,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環境整治、「四務」公開等規章制度。
區委書記吳本輝表示,鹽都區將堅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並深入推進共同締造活動,把共同締造理念貫穿到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促進農民居住環境持續改善,以此共建美好環境,讓群眾共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