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寧夏圖書館「朔方人文科學大講堂」中,寧夏大學法學院教授戴新毅以《民法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為題,與廣大讀者分享了《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理論創新。
自2013年5月至今,由寧夏社科聯、寧夏圖書館等單位共同打造的「朔方人文科學大講堂」,以公益的形式,面向公眾定期開放。時至今日,朔方大講堂已策劃、開展60餘期,近5萬市民聆聽了大講堂的精彩內容。經過近6年的打造,「朔方人文科學大講堂」作為一項品牌閱讀公益活動,已成為寧夏圖書館「傳統+數字」助推全民閱讀的一個縮影。
書香人生,止於至善。「近年來,寧夏圖書館在閱讀環境、書刊挑選、閱讀體驗、借閱管理等方面大膽創新,不斷延伸閱讀服務觸角,為讀者帶來更好、更為便利的閱讀體驗,釋放更多的閱讀正能量。」 寧夏圖書館流通部主任白彩媛告訴記者,寧夏圖書館通過深入開展各類公益講座,邀請一些專家、學者,採用不同形式開講,讓廣大讀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美德。
通過「童閱匯」——青少年閱讀推廣計劃、「書香寧夏·為愛朗讀」系列活動、「為愛朗讀·聲音課堂」公益活動、「探秘圖書館」活動、「行走的圖書」「指尖課堂」等閱讀推廣活動,寧夏圖書館讓好書走進商圈、高校、景區、旅遊酒店、醫院、車站、文化場館等公共場所,建立擴大了讀者的覆蓋人群,發掘、創造、推廣新的閱讀方法,使「全民閱讀」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嵌入市民讀者的生活日常。
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閱讀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數字閱讀逐漸成為主流閱讀模式。在全民閱讀活動中,寧夏圖書館進一步運用新技術、新載體、新理念拓展全民閱讀的外延與內涵,通過增加時尚元素,融合新媒體技術,創新活動內容和方式方法,深入開展數字閱讀、智能閱讀、健康閱讀。目前,寧夏圖書館可提供200多萬冊電子圖書、期刊、文獻的在線閱覽與檢索,讀者在有電腦、有網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24小時讀書。作為一個現代化公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每日可訪問量達5000多人次,與「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相輔相成,同時擁有CNKI中國知網資料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超星學習中心、HKMO優秀學術全文資料庫等30多類信息資源,成為寧夏信息中心平臺公共服務的重要應用平臺。
自2016年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改造以來,寧夏圖書館年均接待讀者140萬人次,年均文獻流通量90萬冊次,年均舉辦講座、展覽等30場次,年均舉辦各類品牌閱讀推廣活動120場次。「寧夏圖書館以書為媒,依託自身公共資源與社會力量緊密融合,通過合作創新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使以圖書館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跨界打造多元化公共閱讀體驗的新模式,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多方共贏、市民受益,讓全民閱讀成為全民『悅』讀。 」寧夏圖書館館長韓彬說。(寧夏日報記者 王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