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木雕藝術家董旻晉,
從小個性靦腆、容易害羞,
總被質疑作為一名男性缺乏「雄性」。
因此,12年來,
他創作了一系列獨特的「自畫像」雕塑。
在這些形象中,他被一層膜緊緊包裹住,
造型大多隱喻男性身體部位,
透過突出的肢體表達自己內在的騷動,
「可能是欲望、不安定、焦慮、孤獨……
我享受被包裹的感覺,哪怕旁人覺得這是色情的。」
作品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收藏家和媒體的關注,
並在美國、韓國、日本等多地展出。
一條在彰化見到了董旻晉一家四口
如今,董旻晉和太太、2個女兒一家四口,
生活在彰化鄉下的老家,
重心轉向家庭。
大女兒身體不好,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
董旻晉的作品也發生著新的變化。
一條到彰化拜訪董旻晉,
與他聊了聊作品背後的故事。
自述 董旻晉
撰文 朱玉茹 責編 陳子文
新英雄的誕生
從小,我個性上就不是那麼強硬、陽剛,反而容易害羞又有點悶騷。
上大學的時候其實是很茫然的,對自己很沒有自信。身邊的家人、朋友,或交往的對象經常也會說,「你為什麼不再勇敢一點?再挺身而出一些?為什麼就覺得當老二就好了?」
我就很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名男性在當代社會應該如何自處。
從2003年開始,我做了一系列用小孩子的形象隱喻男性生殖器官的木雕作品,《Man》就是其中之一。
《Man》2006年
我刻一個胖胖的小朋友,躲在溫暖柔軟的被窩裡,尋求安全感,去和標題做一個對話,希望他可以有點改變,成為一個很man的人。
但同時,我也希望用這種強烈的對比,對傳統中的男性權威觀念做一個顛覆。
從《Man》開始,被包裹的形象大量地出現在我的創作中。外層逐漸變成一層薄膜,更加緊繃,對男性生殖器官的暗示變得更加模糊,用不同的人形姿態去做開口。
《新英雄的誕生》 2008年
在延續的作品裡,胖胖的孩童變成了一個男性,是我自己的形象。他被緊緊地包裹著,只露出頭部,卻又用手遮住眼睛,想要面對這個世界,又有點害怕與害羞。
我把這個作品命名為《新英雄的誕生》,想說這個在矛盾的狀態裡自我掙扎的人,也許也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英雄。
董旻晉在彰化的工作室
探索內在的騷動
我1980年出生於彰化二水。我們那邊都是農村,小時候我很喜歡在自然中漫步,用香蕉樹搭棚子,然後躲在裡面,仿佛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
我家裡是一個鐵工廠,耳濡目染,我從小就對手作特別感興趣。
18歲,我去到臺北藝術大學學習雕塑,並開始專攻木雕,因為木頭是自然的材料,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
董旻晉請朋友將自己包裹起來
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被包裹的形象。我用一種彈性布去崩、包覆自己,請朋友來做攝影,打光去觀察凸顯的那種身體的立體感,同時也切身去感受包覆之下會讓你看到、感受到什麼。
整個的製作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一整塊原木,先用鏈鋸切大形,然後用雕刻刀去修出細節的特色,最後用銼刀、砂紙將表面磨得有張力。這樣刻出來的皮膜會感覺木紋在上面有流動感,順著突出物變化。
《囚》 2011年
曾經有小朋友來看展覽,問我是怎麼把東西塞進去的。
從《新英雄的誕生》開始,一直有媒體來採訪,或是收藏家聯絡,他們大多是覺得有一種壓抑跟受傷的感覺,但我是很舒適溫暖的。
被包裹住其實就是尋找一個庇護所,不用受外界的幹擾,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董旻晉在工作室內創作
研究生畢業後,其實有很多在臺北的工作機會來找我,但我想給自己一個自由創作的空間和機會——先回老家做一年作品,如果可以讓自己活下來,那就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就這樣一年年地過去。
2009年回到老家,我繼續進行被包覆的系列的創作。最開始我會先做一個1:1的模型,但到後來,就完全是靠我自己的想像,或者說,是在做更接近我內心的一個狀態,像是一種自畫像,也是一次自我的對話和探討。每一件都和我當時的狀態或經歷有關。
《One》就是一個人抬頭往上望,好像在尋求得到救贖,造型也是有點像漢字的「一」。
《疊頭漢》有4個頭,第一個是我自己的頭,第二個是骷髏頭,第三個是佛頭,最底下是一個未知的頭的形象。4種狀態在裡面,是對人的隱喻。人性是非常多層次的,可能很多並不被外界所見。
《內在的騷動》其實就是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有的一些情緒,可能是欲望、不安定、焦慮、恐懼……在我裡面翻滾,想要掙脫出來。
《新孤獨》探討男女交往的狀態。看似有兩個人被包在一起,但是在志不同道不合的情況下,其實無法去溝通,是另一種層次的孤獨。
《獨自漂流》是我用撿到的一根漂流木,將我自己的形象融入在裡面,類似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上面穿插的鐵條代表會遇到的各種挑戰。
在做這個系列的過程中,我發現手部的表情其實是最多的。抓出來,有些不安;拳頭,內在的憤怒;想要觸碰、衝破、掙扎……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蘊藏了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手》系列
木的多樣,物的多樣,人的多樣
當兵的經歷讓我成長很多。2010年,我退伍回家,想要在創作上有所突破,去思考有沒有另外一個形象可以去做呈現。
我選擇用幾何木架結構,兩個並置,一個被包覆住,一個裸露在外。
《難眠之枕》是自己當時狀態的一種反射。被包覆起來好像是一個枕頭,其實內在是無數穿插的鐵條,像是人的思緒,停不下來,讓人無法入睡。
《森林中的變動與包容》 2011年中國臺灣國際木雕競賽第一名
這系列有一件作品我用了自己收集的大概30種色彩、軟硬不同的木頭,綠潭、紫杏木、紅酸枝、黑檀木、白橡木……每個木頭又用不同的卡組方式做結合,通過木的百態去呈現人的百態,和不同的相處方式。另一邊將它包裹起來,形容這個社會,我們所有人,其實還是一個整體。
《空無一物》 2015年 第三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銀獎
還有一件你環顧四周,會發現有4個字浮現出來——空無一物。
我用將近一噸重的木頭,每天用手塞進去,一點點地掏空,掏到只剩下大概20、30公斤。這個過程仿佛是一種修行,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挖空的部分其實是看不到的,只有去抱這件作品才能感受到。
很多時候你用力追尋,到頭來看其實是空無一物。藝術創作也是,追尋到最後,你會發現最單純的日常中的微小變化,是最值得你去觀察、思考與探索的。
《物的靈魂》系列
後來我就發展了《物的靈魂》系列。萬物有靈,我就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做出它們靈魂抽離的樣子。其實這一系列也是我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內在的亮度、內在的引力、內在的空虛……
《皮相構思—人物》 2015年
《分歧者》 2017年
殘缺之美
我跟太太結婚7年了,現在大女兒5歲,小女兒2歲。
2015年,我們的大女兒出生。她出生前就被發現肚子裡長了一顆瘤,出生後雖然立刻做了切除手術,但是後遺症卻影響到她的發育。
董旻晉和家人
我開始慢慢地去思考怎麼陪伴這個孩子的成長,去學習怎麼做一個好的父親。我太太決定辭去工作,這樣可以全身心投入去照顧大女兒的身體。我非常感謝太太,辛苦地教育孩子,把女孩們都教得很好,很有禮貌、也懂得去溝通。而我自然也就擔起了整個家庭的經濟重擔。
面對生活上的巨大轉變,其實壓力是很大的。創作是我一個抒發的管道,想要尋求一種風吹草動的輕盈感。
《時間風景 04》 2019年
《時光褶皺 03》 2019年
現在的我會喜歡用自然的材料,它們歷經蟲蝕、雨淋、日曬,是風化木,或是漂流木、樹根,各種奇形怪狀的木頭,甚至有些看起來即將腐爛。我會去接受它們殘缺的狀態,順著這個狀態去雕刻,讓它們有二次生命的產生。
因為要照顧兩個孩子,我的時間其實被切得很碎。現在的創作有點像是一個自然風化的過程,每天做一點點的改變,日積月累。
回鄉生活轉眼已經10年了,生活模式其實非常單純,家庭、教書、創作,反而沒有辦法去接受車水馬龍擁擠的生活,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很焦躁地對待自己。
我和太太也期待將來孩子們健康長大後,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繼續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現在家庭、孩子是人生的第一位。
我想,創作不會不見,先認真地生活,就會有好的東西反應在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