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愛的迫降》( )講述因為龍捲風導致滑翔傘意外,被迫在北韓降落的財閥二世尹世理(孫藝珍),與北韓大尉利正赫(玄彬)所發生的浪漫愛情故事。
前半部分,因女主角尚未脫困,所以主要場景仍是朝鮮前哨線(38度停戰線附近的軍官住宅村落)及平壤。當然這裡的平壤應該是布置的場景,本劇的主要拍攝地點為韓國、蒙古國和瑞士。
對國外觀眾來說,北韓,或稱北朝鮮,全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一個陌生又神秘的地方。因此在許多討論本劇的貼子中,除了充斥迷妹們跪求男女主角「原地結婚」的心願外,最多人提出的問題就是:「朝鮮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文章實際上解答不了「朝鮮真的是這樣嗎?」的問題,不過我想從南北朝鮮詞語的差異來談談這部劇對於北韓的刻畫,是有用心的。
朝鮮半島自二次大戰後,因美蘇關係而分裂,目前我們習慣稱呼的「南北韓」,其領土範圍大致底定於1953年,於板門店籤訂《朝鮮停戰協定》之後。
由於南北韓分裂至今已逾半世紀,即使雙方說著同一種語言(韓語/朝鮮語),其文化差異實則反映在遣詞用字上。不過,非韓語使用者並不容易從劇中察覺,因為為了維持觀看順暢,網絡上已將原畫面中的韓語直接翻譯在字幕裡。
為了使讀者更明白以下所述,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韓語詞彙的構成主要分作「固有語」、「漢字詞」及「外來語」。「漢字詞」顧名思義就是受中文影響而產生的詞彙;扣除中文以外的其他語言音譯過來的詞彙,就算在「外來語」的範疇;而「固有語」則是韓語中原有或根據韓語邏輯創造的詞彙。
北韓不像南韓使用大量外來語,基本上只使用固有語,也很少用漢字詞。例如這段父子對話的情節,翻譯直接將爸爸的話翻譯作「甜甜圈」,實際臺臺詞為「」(指麵包),註解為「」(donut音譯)。
這樣的翻譯順暢到讓國外觀眾可能誤以為南北韓之間講的同一種語言,足以讓他們溝通無疑。
然而,在女主角世理與北韓阿兵哥們對話時,又經常雞同鴨講,必須透過喜歡偷看韓劇的金舟墨充當翻譯來維持雙方溝通。
例如眾人聚集喝酒,玩起接龍遊戲的這段,治秀接了「」(橡皮糖),但世理卻反問:「這是什麼?」當治秀嘲笑起南韓竟然沒有橡皮糖時,韓劇通舟墨立即介入解釋,讓世理明白就是「」(軟糖,jelly音譯)。下一段的「」(計程車)及「」(taxi音譯)也是同樣的道理。
此外,網上翻譯也貼心地將一些隱語翻成更明確的詞彙,以方便觀眾快速理解。例如這段軍官說到「即溶咖啡是從南邊運來的」,實際用次為「」(下面村子),註解為「 」(表示「大韓民國」的隱語)。
無論是固有語或外來語差異,或是北韓人必須透過隱語表達的某些敏感詞彙,從上述這一些例子可以看出,編劇在南北韓的詞彙使用上是經過研究的。不過在翻譯之後,除了劇情推進需要而維持差異之外,南北韓用詞的不同已經難以從中文字幕中看出。
你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