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的公交車上,乘客們文明乘車。(資料圖)
哭鬧的寶寶在麻醉師懷裡,很快安靜了下來。記者李曉敏攝影
讀者張勝利給大河報社區經理萇俊周寫的感謝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包子沒「發」好,9歲女孩毫不猶豫地買下。(記者聞向東攝影)
當發行員把報紙送到讀者手中時,換來的是一張張笑臉。(資料圖) 製圖謝景豹
【開篇的話】
又是一年。
是什麼讓你繼續堅守?不計其數的理由中,一定有一條——這個城市裡無處不在的溫暖。
這種溫暖,是鄰居晚歸,擔心「擾民」,踮著的腳尖上樓;是一臉失落,被樓下早餐店老闆察覺後,他微笑著說出的那句「加油」;是哭泣時,陌生人遞來的一張紙。
它,只比體溫高一度,微而不弱,可感可知;它,與偉大無關,與崇高無關,卻彌足珍貴;它,不會帶來暴富,卻讓人精神抖擻,心生喜悅。這種溫暖,是人性中的閃光,偶爾被忽略,從未被忘記。
臨近春節,歸家返鄉、外出旅行、聚餐社交……人們的互動越來越多。而這,更需要舉手投足間的溫暖和善意。這一瞬間的溫暖,能讓潛伏在細節中的魔鬼變天使,能讓彼此間的隔膜冰釋雪融。即日起,大河報推出「一個小舉動,城市暖一度」系列報導,倡議你、我、他,不吝情懷,讓愛更多,讓城市的體溫暖一度。(牛潔)
□統籌溫中豪採寫記者牛潔賀笑天聞向東李曉敏張瞧傅豪於揚實習生李玉坤
核心提示丨城市暖一度,一度「長」啥樣?昨日,大河報記者兵分多路,採訪了8名主人公,講述了8個與「溫暖」有關的故事。
他們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或是溫暖的享受者,或是創造者。故事不同,但提到最多的關鍵詞就是感動與溫暖。
1 有一種溫暖叫體諒
9歲女孩買下沒「發」好的包子
兩天前,鄭州市民羅先生在朋友圈中分享了他親身經歷的一件「暖心事」。1月16日早上,他帶9歲的女兒香寶到小區門口的包子店買早點。包子還沒好,有幾個顧客在等著。不一會兒,老闆端出一個冒著熱氣的大籠屜,說:「不好意思,今天面沒『發』好,包子小了點兒,便宜賣吧,一個一塊錢。」
一聽說面沒「發」好,很多人都不願意買了,紛紛離開。羅先生拉上女兒也要走,準備去不遠處的另外一家店買。香寶卻不動,她看看包子,又看看老闆那張「求原諒」的笑臉,小聲對爸爸說:「爸爸,咱就買這家的吧,你看,那個老闆多可憐。」
羅先生提醒女兒:「沒『發』好的包子味道可不怎麼好,你願意吃嗎?」
香寶說:「沒事兒,姥姥上次蒸包子,面就沒『發』好,也挺好吃的。」
看孩子堅持,羅先生就掏錢買了幾個包子,兩杯豆漿。老闆很感動,一邊打包,一邊說:「閨女,謝謝你的體諒。下回來,叔叔還給你打折。」臨走還多送他們了一杯豆漿。
回家路上,羅先生問女兒:「怎麼樣?包子好吃嗎?」香寶說:「挺好的,就是硬了點兒……」
2 有一種溫暖叫悲憫
留學生生病中國學生「擼袖」照顧
舉目無親的外國友人在鄭州患病,需要照顧,你會「挺身而出」嗎?長期在鄭州求學的小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啥時候回來?等你吃飯!」「別等了,我朋友躺在醫院,尿壺滿了沒人倒,我得去幫忙……」
這是前段時間小王和室友張翔(化名)的一番通話。掛了電話,張翔納悶了:「小王是寢室出了名的『大懶漢』,咋就去醫院照顧朋友了?」
後來,張翔才知道,小王照顧的對象是漂洋過海、來鄭州讀書的外籍學生大衛(化名)。小王說,他和大衛在一次朋友聚會上相識,平時來往並不算多,但當聽說大衛生病沒人照顧後,他主動承擔起照料的重任。
從陪護到吃喝拉撒,小王對大衛的照顧無微不至,連同屋的病友都被他感動了。
患病的大衛胃口不好,小王就變著法子,跑遍鄭州,只為買到大衛愛吃的食物,甚至還借用同學家的爐灶,比照著美食App給大衛煲營養湯喝……
說到這兒,小王感到很慚愧:「以前爸媽生病,我都很少照顧,家務活也基本不幹。」
那麼,一個「懶癌」晚期的小夥子,咋就突然變「勤快」了?其實,原因就連小王自己也說不出,「就是覺得他可憐,需要人照顧」。
3 有一種溫暖叫「點讚」
外賣送晚了,她依然為「小哥」打賞
29歲的小蕊最近也做了一件「暖心事」。小蕊是外地人,在鄭州工作。16日中午,因為加班趕工作,她在網上訂了一份外賣。
11:44,商家接單;12:18,騎手已取貨……
因為早上沒有吃飯,小蕊已是飢腸轆轆,工作之餘,時不時地盯著手機屏幕,查看外賣訂單狀態。可是到了12:40,小蕊依然沒有等到餐,有些不耐煩的她給外賣小哥打了個電話。「不好意思,我正在趕路,馬上到!」電話中,外賣小哥連連道歉,小蕊的火氣消了一大半兒。
12:50左右,午飯終於到啦!外賣小哥一邊把飯遞給小蕊,一邊再次連連道歉並解釋原因。原來,這個小夥子是個「新手」,做這行才半個月,對路況不熟,耽誤了時間。「他的態度特別誠懇,而且因為趕路的原因,一邊說話,一邊喘氣。」小蕊說,她非常感動,也為自己中間那個「催促」電話感到小內疚。
外賣小哥走後,小蕊通過叫餐平臺,給他打賞了1.1元,表示答謝,「這是我第一次打賞,錢不多,就是想為他誠懇的態度點讚!」
昨日,大河報記者聯繫上這位外賣小哥,他姓慕,今年28歲。他告訴記者,因為剛入行,不熟悉路況,有時會繞彎路。每當這個時候,他既心焦又內疚,但多數顧客都能理解,這讓他感覺很溫暖。
4 有一種溫暖叫牽掛
送報、跑腿兒……發行員的服務很貼心
1月16日,年過七旬的大河報讀者張勝利親筆寫下一封感謝信,收件人是大河報社區經理萇俊周。信中不僅表達了對萇俊周感謝和新年的祝福,還許下承諾:「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您送我家報,我真誠地希望我們能永遠合作下去。」為啥要寫這封感謝信?張勝利老人分享了三個小故事。
「萇師傅可是好人,工作踏實,從2009年開始給我送報,就沒請過一天假。」提起萇俊周,張勝利馬上打開了話匣子。
第一件事兒,可以說是張勝利專屬的「福利」。張勝利的女兒在北京工作,每年他都要去北京探親,短則十天半月,長則一到兩個月,而報紙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過了當天再看就成「舊聞」了。為此,萇俊周想出一個好法子,每年他都會算著老人離開鄭州的天數,在「空檔期」內暫停送報,而缺少的報紙,他會在次年自己出錢為老人延續送報。
第二件事兒,張勝利年紀已大,且身體不好,平時需要有人「跑腿」送東西,只要給萇俊周打個電話,他會第一時間免費接這單「生意」。
第三件事兒,張勝利家住三樓,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原因,萇俊周專門在老人家門口裝了新報箱,每天堅持送報入戶。
「從萇師傅身上,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很溫暖。」張勝利老人說。昨日,萇俊周說,拿到感謝信,他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動。不善言談的他一再強調:「只要讀者認可,付出再多也值得。」
5 有一種溫暖,叫撫慰
手術室內寶寶哭鬧,麻醉師抱入懷中安撫
馬上要進行麻醉手術了,不到1歲的孩子突然哭鬧,這時,一名麻醉師第一時間從隔壁手術間跑來,將孩子抱在懷中安撫,孩子瞬間平靜。
昨天,在省人民醫院手術室內,這樣一個溫暖許多人的場景,在當事人齊豔豔看來卻再平凡不過。39歲的她,是河南省人民醫院麻醉手術部的一名麻醉醫生,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1月18日上午,不到1歲的「先心寶寶」丁丁(化名)被推進了手術室,麻醉前,丁丁突然哭了起來,一群醫生哄不住。這時,正在隔壁手術間工作的麻醉師齊豔豔,聽見孩子哭聲,走過去,把孩子抱在了懷中,孩子很快平靜,麻醉順利進行。
「我覺得沒啥呀,挺正常的,男士大多不太會哄孩子,而沒生過孩子的護士哄孩子不在行也很正常。」齊豔豔說。
在手術室或甦醒室內,齊豔豔記不清自己哄了多少孩子。不過,這樣一個下意識的行為,卻常常會讓齊豔豔的同事感動。
兩三個月前,一個不到兩歲的女寶,剛剛做完耳鼻喉手術,剛開始甦醒的寶寶突然哭鬧起來,齊豔豔走過去把她抱起來,放在肩膀上輕輕安撫,很快,孩子安靜地睡著了。這一幕,恰巧被巡房的護士長看到,順手用手機拍下來發到了朋友圈,頓時,引來眾人點讚。
「其實,真是沒什麼特別的,估計每一個當媽的都會這麼做,更何況她還是我們的小病人呢。」昨天下午,說完這些話,齊豔豔又忙著跑去照顧病人了。
6 有一種溫暖,叫解圍
乘車沒零錢,陌生人伸援手
昨日,周口市民李先生致電大河報記者,講述了前幾天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小事。
那天一大早,李先生趕到離家不遠的公交車站,準備乘11路車。上車前,他特意找出了1元零錢,但忽略了11路車收費為1.5元。上車後,被司機告知需要補錢,但李先生翻遍口袋,也沒找到5毛零錢。
就在這時,他感到有人戳自己,扭頭一看,是個大姐。「她並沒有說話,只是手裡捏著5毛硬幣衝我微笑,示意我投進去。」李先生說,那一刻,他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激。
解圍之後,他向大姐表示感謝,並問她的聯繫方式,想隨後把錢還給她。大姐不肯說,還說:「出門在外,誰還沒個難處,幾毛錢擱不住還。」還想跟大姐多說幾句,她卻要下車了。因為跟大姐不同路,李先生只好作罷。
7 有一種溫暖,叫安靜
妻子為「路怒」丈夫留字條提醒「安靜,莫急躁」
「會不會開車啊!」「跟我搶,你再學兩年吧。」「今天就不讓你過去。」……這些都是鄭州市民趙先生開車時的口頭禪。平日裡,趙先生為人溫和,唯獨在開車時,似乎變了一個人。
趙先生家門口的十里舖街緊鄰兩個大賣場,每到上下班高峰,小窄路上異常擁堵。一次下班回家,眼看家門就在眼前卻進不去,趙先生拼命按喇叭,誰知前面車輛也是路怒一族,「就不讓你過」,直接熄火,結果堵了半條馬路。趙先生上前理論,兩人大吵一架最後還引來了交警,解決完事回到家已是兩個小時後。
憋了一肚子火的趙先生將事情告訴妻子,妻子卻笑他是自己找氣受。近日,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情況又一次在趙先生身上上演,當趙先生又想拼命鳴笛宣洩焦躁時,卻抬頭看到了妻子在遮陽板上貼的貼紙,上面寫著:安靜,莫急躁。
收起焦躁,安靜等待,道路逐漸通暢開始前行。此時的趙先生想起妻子寫在紙上的提醒,感覺很貼心。
8 有一種溫暖,叫包容
「菜鳥」司機遇麻煩,陌生車主來相助
正是上班高峰,一輛小轎車和一輛越野車,卻在鄭州市中原區一小區內的單行道上「狹路相逢」,難道這倆車要在瓶頸路段上「頂牛」下去嗎?驅車路過急著上班的業主們犯起了嘀咕。
這條路位於小區68號樓南側,原本有兩個車道,但因小區車多路少,物業公司將此段路改成了單行道。李女士駕駛小轎車由東向西行駛,想從小區的西門出去。而駕駛越野車的男業主驅車由西向東行駛,要從小區的南門出去。兩車「狹路相逢」後,李女士開始不淡定了,作為一名新手司機,在如此狹窄的道路上與越野車會車,還是開車以來的頭一遭。
眼看對面越野車上的男司機將車停下,向李女士招手,示意她可先行通過,李女士便驅車向前慢慢通過。「哎!停下!前方有鋼管!」對面越野車上的司機突然喊,李女士聞言趕緊剎車,卻覺車身猛地一晃,似是已撞上了什麼東西,便趕緊向後倒車。停車一看,原來是車前保險槓撞上了一處高10多釐米的鋼管,前保險槓已完全脫離,露出了車前臉的鋼架結構。幸虧越野車司機提前示警,否則車輛損毀得將更為嚴重。
這時,越野車上的男司機迎了上來,邊說邊查看小轎車的受損情況。隨後,越野車司機先將李女士的車和自己的車分別停於車位上,又花了10分鐘指揮已排成長隊的車輛有序通行。之後,越野車車主擼起袖子,將小轎車脫落的前保險槓安裝好。
昨天,當李女士向記者回憶起不久前的這一幕時說,這位越野車司機的做法令她倍感溫暖,也十分感動。「遇到輕微車禍,我深信,包容是人與人和諧關係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