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成語「日月星辰」來形容我們頭頂上的天空。而在「日月星辰」裡面,日、月、星都很好理解,其分別代表是太陽、月亮和星星。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辰」代表的是到底什麼?
要解釋這個問題,得回到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們就在觀察天文中形成不同的見解,無論是古代中國、古巴比倫、古瑪雅、古印度都對天文有所研究,並且將所得到的結論進行記載,為後代留下最初的天文學,在其中也找到關於「辰」的早期記載古代的天文學意義主要體現農耕與佔卜兩個方面。
首先是農業這塊,古代農業生產沒有今天的科學研究支持,依賴自然力量,需要結合季節變化,順應天氣變動進行耕種,由此規避災害來獲得收成。
一代代古人在數萬年時間裡,逐漸發現了季節的變化和天上的星空變化有很多關聯,並由此誕生了早期的天文曆法,根據星空變化,來制定農作物耕種的時間點,形成了以二十四節氣等代表的曆法積累。
而根據原始天文學的影響,古代人民的認知中「辰」與星星的關聯度開始增加,古代的農業生產安排也十分關注星空的變化,並持續影響後世。
再是佔卜方面,對於古人來說,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處於未知又神秘狀態,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中,古人覺得天上的星座變化,將直接反應到人間,因此,人間發生任何異象都會解讀為上天的警示,例如古代發生旱災,當政者總會通過「罪己詔」等方式,向上天禱告來尋求上天的原諒。
因此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代印度等多個古文明,都會把祭天、佔卜等形式,作為很隆重的儀式,祭拜天地在中國更是成為一種民間信俗。古代人民在這樣的認知性下,對於「日月星辰」的理解,又得到了一定的推動。
按現代天文學的解釋,太陽和月亮是從類別,體量都無法相提並論的行星,因為太陽屬於恆星,是太陽系的核心,月亮則屬於衛星。但在沒有現代科學加持的古人眼裡,太陽和月亮是平行的星球,也是最為耀眼的存在,地位同樣重要,而群星則是月亮的陪襯。
在語言的使用習慣上,一般會形容星星為星辰,泛指群星環繞的意思,在比較長的歷史時間中,大部分古人都會將「辰」和日月星三者一起討論,但又有所區別,將辰變為教特殊的天文概念。
《說文解字》中曾經對「辰」有過幾種解釋,分別為:「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靁(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以上的解析中包含了三種以上,一是卦象中的震卦;二是驚蟄時初雷震動,農業開始耕種時;三是指的就是所有天象,也就包含了日月星所有的天象。
前文說過,日月星所代表的天象之所以受到古代人民重視,原因還是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生產和收成,對古代農耕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乾旱和洪水都會引發此生災害,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生活,按時播種和收成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辰」在農業生產中所代表的解釋就是,新一輪農業播種開始的時刻,因此,先民越來越將「辰」和日月星並列。並且在後來的發展中,人們對「辰」的理解,就一直不斷向「日月星」靠近。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天象和自然界裡面更加科學化和專業化,發展到今天「辰」的意思越來越豐富,但是本意逐漸被人淡忘,「星辰」一次的出現,使得「辰」的意思更加廣泛,並且被引申為泛指所有天體,成為今天普羅大眾對於「辰」的基礎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