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8夕陽 攝於西溪,代表2020年的一張圖片
2021年已經開始一周多了,2020年的總結也拖了一周多了。過去的一周,出差,異地跨年看日出,然後就像進入冬眠一樣,啥事都不想幹但又總想幹點什麼,然後就瘋狂地刷完一部年代劇《大江大河》,是好久沒有這麼歇斯底裡地追完一部劇了,這感覺非常像以前追《平凡的世界》,為著劇中的主角在變革的年代,不忘初心,經歷改變的過程而連連叫好,又為背後付出的辛酸和代價而次次感動。對比現實的生活,一下子像陷入沒有變化的時空裡,恍恍惚惚的,有一種手機刷機後,也許是亟待重新來過的百廢待興,也許是過去的2020年的想著恢復一些零星的記憶?這個時候影像和文字的作用就像珍珠一樣,串聯起了過去的一年。
晚上剛好翻到一本《改變帶來醫治》,也是好久沒看到這麼一本能連看幾章的書了。或許剛好也是應了歲首年終的矯情想像,看得特別入迷。好多身邊的朋友去年也常提到人生到了一定時期,尤其2020年,成長特別緩慢,無論是感情、工作還是生活,接連進入瓶頸。在這本書中,其中講到成長的三要素:真理、恩典和時間。前兩者,在其他地方看過很多,但關於時間很受啟發,作者認為,有時候時間過去,我們變得更好;而有時候時間過去,我們並沒有變得更好,為什麼?這是因為時間有好時間和壞時間之分。
他用了一個《聖經》裡的一個比喻,有一個人要往外國去,他把家業交給僕人。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三千,一個給了一千。過了許久,主人回來,發現第一個僕人又賺了五千,第二個又賺了二千,第三個把錢埋在地裡,交還一千給主人。結果是主人獎賞了前二人,而批評了第三人。因為第三個僕人把才幹從經驗中移開,也使時間對它不能有所影響。就如同將才幹埋在地裡,是在『壞時間』中了。是什麼將我們把自己的部分推到時間之外,到一個不能經驗到真我之處?我們又將如何贖回這些壞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推薦你看。
過去的2020很陌生,2021也許也很陌生,但它還是來了,但還是以我熟悉的姿態的來了,比如我們的北高峰新年爬山組,七年不癢,儘管這次是七年來最大的寒潮,但還有一批小夥伴在堅守,因為我們相信這份經歷黑暗看到光明的美好。
兵哥說:就算明明知道太陽是怎麼升起來的,天邊景象的變化,但是每一次當太陽從天邊升起的時候,內心的觸動都歸結為:神的創造。
王雨分享說:2021的第一天,登上山頂靜靜地等待日出,看著地平線露出溫暖的橙色,突然內心充滿感動,2020年已經扛過來了,2021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怕,即使未來依然糟糕,也還有很多值得期待。日出後的陽光照在身上,覺得之前的寒冷和勞累都值得,所以2020的痛苦不是無用的,我們未來會收穫更多、得到更多的成長。新的一年,帶著盼望和信心繼續前進吧。
2020年,特別喜歡的一首歌就是露露和她的小夥伴們的原創音樂《微光》,帶著這首歌來回顧我的攝影紀實:
一月
人生會有很多的艱難與挫折,望年輕的我們也依然能保持這種對對美的感受力,共勉。——孤山探梅——不P圖的美
二月
很喜歡這樣的相逢,用一位作者的話作結尾:崇禎五年十二月,西湖這一場大雪,就這樣下了四百年。——湖心亭上的一場對話——當賈寶玉遇見張岱
三月
美能帶帶領我們進入一種更正義的生活。
論據一:觀察美好事物的人,會產生一種與人分享這種美事的激情。
論據二:美擁有極其強烈的力量,可以讓人「脫離自我中心」,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正義和美——太子灣攝影隨想
四月
在搖櫓船慢悠悠的行進中,我們得以看到西溪溼地最原始生態的一面,雖然不是書中的秋天裡的蘆葦飛雪(秋雪庵的來源,也是蘆雪庵的原型),掃花以待,蘆花如雪,但剛長出嫩芽的蘆葦,還帶著晨露,加之飛鳥水禽走獸魚遊,動靜結合,從曲徑通幽到遼闊悠遠,感覺像是進入了世外桃源,「三西」之西溪之美,果然與眾不同。——帶一本《紅樓夢》遊杭州(4)
五月
皎潔的月光下,在鄰居家的天台上,旁邊圍繞的都是各色精心養育的鮮花和多肉植物,散發著清新的花香,吃著美食,聽著外婆聊著鄉村軼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月前來到家裡的流浪狗「丟丟」的故事,不知道是哪位遊客丟了它,它來到家裡,成為外婆的陪伴和守護。——五一原生態遊:大寒山中有人家
六月
文字本身是抽象的東西,透過書法的美可以讓人進入到寫書之人透過文字表達出來的思想,雖抽象但微妙,雖看不見但能去培養出其中的感受力,書中的世界已遠,但閉上眼睛,感覺也很近。——梅雨季 談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