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原著:甄嬛在選秀前救安陵容,真的只是打抱不平嗎?
文/無計讀書
故宮,遠遠回望,氣勢恢宏的午門映入眼帘,高十多米的紅牆上刻著美麗的花紋,尖聳的屋頂,一派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風格。這座有著清麗典雅的富麗堂皇的宮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器宇軒昂,肅穆莊嚴。那朱牆黃瓦,光彩奪目;雕梁畫棟,美輪美奐;簷牙高啄,錯落有致;一景一獸,栩栩如生。宛如一部雄壯的史詩巨著令人心潮澎湃,又好似一部恢弘雄偉的民族交響樂使人盪氣迴腸。於我們而言,故宮不僅是建築,也是歷史,更是故事的化身。
有很多稱讚故宮的詩句,像「皇家氣派餘驚嘆,文物古蹟曠世鮮」又或者是『』瓊樓仙閣勢恢宏,天下皇家第一宮『』無不讚嘆故宮的恢弘與雄偉。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關於北京的夢,只為去近距離地觀賞這座世紀史詩巨作。
反觀古代,無論男子亦或女子,多多少少都對皇宮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嚮往。內心深處,都想和這個地方有著一絲一縷的聯繫。男子,多是科舉選拔,為求功名利祿;或是建功立業,報效祖國。而對女子而言,選秀便是一種機會。一種可能「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珍貴。一榮俱榮,連帶著整個家族亦會蓬蓽生輝,扶搖直上。
懷著這樣或那樣的心思,開始了選秀。無論沉魚落雁或者賢惠端莊,這些個光彩流溢,各懷奇思的女子,永遠不會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一旦踏入這裡,其中一大部分將註定一生都很難再走出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她們那雙白皙修長的纖纖玉手,即使沾滿別人的淋漓的鮮血,或者用自己盈盈一握的屍骸,築起別人的階梯。
而最終留下來的女子,很大程度上,自以為是得到了無上的榮耀和榮光,可沒有人會想到,這裡,像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一個幾近殘酷的鬥獸場。最後有且只會有一個人活下來,成為這裡的主人,剩下其他的人,都會死,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消失……
在這所有的輝煌和鶯鶯燕燕之下,甄嬛登場了。儘管她並不想進入這座「金色牢籠」,可終究還是敵不過命運的安排。她還是來到了這裡。
滿滿一屋子的秀女,與她相熟的只有濟州都督沈自山的女兒沈眉莊。從小比鄰而居,情義非同一般。兩人見面,便是寒暄問候。從容貌、著裝等等方面交談之際,便被遠處『咣當』一聲,茶杯翻地的聲響驚醒。於是,兩人便停住說話,探頭去看。只見一個身穿墨綠緞綢衣服滿頭珠翠的女子,一手拎著裙擺,一手猛力扯住另一名秀女,嘴巴還在不停地呵斥著。
順著她的手勢望去,迎面而來的是一個衣飾並不出眾,長相卻眉清目秀,楚楚動人。此時也已瑟縮成一團,不知如何自處,心中正是惶恐,只好躬身施禮,向這個身份貴重的女子躬身施禮。向她謝罪。那秀女輕蔑的神色,顯然是看不上這種小門小戶的女子,甚至是瞧不起。還不依不饒,那個自知身份低微的女子局促不安,臉色蒼白,縱觀周圍,沒有一個秀女肯為她勸上一勸。沒有人願意為一個小小縣丞的女兒去得罪司士參軍的千金。註定是一場羞辱,降臨在這個什麼也沒有做錯的女子身上。
終於,甄嬛看不過去了,準備上前時,被眉莊攔住了,可她還是毅然決然地衝了出去。三言兩語,唇槍舌劍,林玉菁還是敗下陣來,尷尬不已。幾經交談詢問,原來這個女子名叫安陵容,是因其家境貧寒,其父官位低下。
甄嬛看到安陵容的著裝打扮,一度普通。便為其摘下海棠花作為裝飾,並取下了自己的耳環,贈與其作為見面禮。「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姐姐衣飾普通,難怪那些人輕視姐姐。這對耳環,就當今日相見之禮。希望能助姐姐成功入選。」
三人行,皆已入選。想必也是因為姿容俱佳。甄嬛中選歸來後家人盛情相迎,甄嬛把陵容也接入府中一同居住,事事盡心,幫助安陵容。
對於甄嬛,這只是不足掛齒的舉手之勞。可細下想來,聰明睿智如甄嬛,打從一開始,她就知道,皇家選秀,家室固然重要,卻也不是起決定作用。德容言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林玉菁這樣的,雖是出身世家,但其行為舉止卻是很難入皇帝的眼睛,最終也將不得善終。反觀安陵容,進退有禮,姿色清秀,相貌楚楚,別有一番風韻滋味在心頭。入選的機率當然是比較大的。因為甄嬛自己並不想入宮。因此,萬一安陵容順利入選,也將在宮中多了分照應。
為著眉莊找個助手或者是靠山。眉莊對於這種事情,不會義憤填膺,不會衝動衝出,只會冷眼旁觀。她看不慣這樣的事情,卻也絕不會挺身而出。因為,她也只會對自己欣賞的人交好。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她是抱謹慎態度第一位的。她從小便是為進宮做準備,她的目標就是在宮中站穩腳跟,所以,她並不想節外生枝。儘管,她的正義感在,可責任感和習慣卻讓她怎麼也不會主動走出幫助陌生人的那一步。這是教養,是習慣,是約束。所以,她也只是同情而已。
甄嬛的幫助,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義憤填膺。她是順手,可也是看清局勢之後的通透。甄嬛的舉動,會讓安陵容自以為甄嬛對自己一篇熱忱甚至不惜犯險,所以對甄嬛感恩戴德並會一心相隨;這是甄嬛一開始便意料之中的。
白居易曾有詩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是每一個進入紫禁城女子的心願所在。可她們又如何得知,這裡曾經有無數的后妃、宮女、太監,一個個怎樣的走來,一個個又怎樣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