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16:1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你聽,刻鑿木板的「篤篤」聲、運耙砑印發出的「簌簌」細響,此時都留在了杭州十竹齋藝術館的作品中——展廳裡版畫藝術家手中的木刻工具仿佛帶著生命,利落地呈現出原作筆跡的粗細、曲直、枯潤、剛柔甚至是深淺濃淡變化,四周牆上懸掛著的作品,繁複的線條,漸變的色彩,無不形象逼真。
4月25日,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中國印刷術的話化石——「十竹齋藝術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覽以木版水印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十竹齋的經典作品還原歷史面貌,再現「餖版風華」;以創作工具展現木版水印技藝畫、刻、印過程中的精妙與典雅,展現中國非物質文化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
精彩紛呈《二十四節氣圖》
漫步展廳,人們驚嘆:魏立中的傳承,精髄在於其畫、刻、印三者均遊刃有餘;其東方主義的演繹:高調形式,低調表現,絲絲入扣,細膩入微。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本次展覽魏立中展示的原創力作——十竹齋木版水印《二十四節氣圖》版畫,生動有趣地展現了中國的節氣變化。
「明代胡正言發明了餖版、拱花技藝,其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將古代彩色印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相隔300多年,但魏立中一直視胡正言為偶像,常常在史書或書畫作品中與他對話,《二十四節氣圖》就是他歷時3年才創作完成,並聯合北京畫院畫家孫震生繪稿,將傳統文化中的節氣以版畫的方式呈現,經歷原畫創作、原畫分版、勾描、復描、上樣、雕版、按版、塗色、印色等多套技藝流程。
魏立中說,二十四節氣先秦時期就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家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時令航標。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多通過歌謠、民謠、諺語、兒歌、詩歌、順口溜等形式得之。現在也有以攝影作品配文傳播的。
環顧展廳可以看見,在《二十四節氣圖》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則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所幸的是,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時,魏立中總在設想:如果能將二十四節氣變成圖畫,變成水印木刻有多好:那就是用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牽引傳遞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印木刻是東方版畫藝術中的瑰寶,它既能取得蒼勁淳厚、明朗清晰的肌理效果,又可達到水墨淋漓、朦朧淡雅的煙雨意境,還原性極好,至使繪畫書法藝術況味無窮。可以想像,創作的每一個日夜,魏立中埋頭坐在十竹齋裡,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粒草籽如何衝破泥土頑石的歡喜。終於,十竹齋的水印木刻到了魏立中手裡,便成了紙上的傳奇,木上的太極——勾描、復描、上樣、雕版、按版、塗色、印色,一筆一畫,一刀一刻,技藝高超。
2017年10月23日,九月初四,霜降,中國杭州「十竹齋」木版水印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魏立中,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向教科文總幹事伊蓮娜·博科娃女士講述《二十四節氣圖》的故事。
今天,當我們在杭州欣賞魏立中創作的《二十四節氣圖》時,感覺不僅是在讀圖,而是在閱讀一顆為藝術炙熱燃燒的心。
文化融合《唐玄奘西行圖》
這是一幅木版水印《唐玄奘西行圖》——由魏立中歷時數月製作而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技藝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為何要盡其全力創作這幅作品?
在魏立中心裡,玄奘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歸國後,用了19年,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就在2015年4月10日,中國第一剎洛陽白馬寺獲贈明代技藝木版水印《唐玄奘西行圖》。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表示,玄奘是西行取經第一人,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廟,這兩個第一的相遇有著重要的意義。
魏立中同時贈出的還有國內首個復刻原版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雕版《金剛經》。這件復刻原版的木版水印作品歷時8個月,由近40塊雕版組成,採用傳承千年的安徽仿古宣紙,古法松煙墨,手工水印而成,再現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藝術風貌。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木版水印藝術是中國印刷術的活化石。「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由明代胡正言開創,將「餖版」「拱花」等套色疊印技術發展到極致,推出《十竹齋書畫譜》與《十竹齋箋譜》開啟了彩色印刷的輝煌時代。這也是中國版畫藝術的高峰,著名藝術史論家王伯敏教授親自為杭州十竹齋題寫了「十竹齋佳制,畫刻印三絕。」
展覽中,還展示了一件十竹齋復刻的大英博物館藏——唐868年王玠版《金剛經》。這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金剛經》卷尾注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
望著展廳中的刀刻工具,魏立中解釋:木版水印的「餖版」套印手法,是版及其它彩印、機印無法替代的。木版水印的殊勝之處還在於,它的製作材料不是油墨,而是畫家、書家直接使用的宣紙、絹、墨和顏料。
比如,一幅中國畫,因用筆及用色的不同,必須分成多塊版迭印。分版的原則是根據原畫的用筆交叉,墨色的乾濕濃淡和水漬滲化的大小,把畫作以數十塊、幾百塊乃至上千塊版來還原作品。
目前,十竹齋已經用木版水印復刻並創作了《富春山居圖》《金剛經》《五牛圖》《雷峰塔藏經卷》《十竹齋箋譜》《十竹齋書畫譜》等重要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唐玄奘西行圖》和《廿四節氣圖》等木版水印作品也被作為國禮贈送外賓,十幾年的累累碩果標誌著木版水印在新時代的復興。
數百年傳承守望《十竹齋》
何謂十竹齋?十竹齋又有什麼紙上傳奇?且聽笑意寫在臉上的魏立中慢慢道來:
「說起十竹齋,不能不說胡正言。」展覽現場身穿布衣長衫的魏立中,其鮮明的形象中透著堅毅、定力與凌雲之志。
胡正言字曰從。原籍徽州休寧,久寓南京,三十歲時辭官,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胡正言辭官後,隱於南京的雞籠山側,潛心制墨、造紙、篆刻和刊書,因窗外「嘗種翠筠十餘竿」,故名其居為「十竹齋」。
胡正言的最大貢獻,是為後人留下了《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相比之下《箋譜》比《畫譜》更加精美,因為除了餖版彩色套印之外,胡正言在《箋譜》中還首創了「拱花」技法。「拱花」與凸版相似,把雕成圓紋凹陷的「陰板」拱砑在宣紙上,所繪花鳥魚蟲的輪廓,便以無色或白色的紋樣凸現在紙面上,十分工巧素雅。
魏立中打比方道:「縷象於木,印之素紙。」水印木刻,是融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的藝術。王伯敏先生曾說:十竹齋佳制,畫刻印三絕。也就是說,不僅要「畫得好,刻得好,還要印得好,才是十竹齋。有文、有字、有圖,便更有生活,更有質地,更有感懷。」魏立中太明白了,他永遠在探索畫、刻、印三者之間的最佳關係。
遇見十竹齋,是魏立中一生的守候。
可以說,魏立中與十竹齋結緣與浙江美術學院有關。話說上世紀的50年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的版畫系,派出學生張玉忠、夏子頤等人分赴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交流學習木版水印。這些學生學成回到杭州後,立即就成立了解放後國內高等美術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爾後又成立了水印工廠。
早在2001年,師從於陳品超、張根源的木版水印傳承人魏立中重新恢復杭州十竹齋藝術館,聘請原水印工廠的十幾位專家傳授技藝,並邀請呂濟民、馮驥才、謝辰生、沈鵬、劉健、吳山明、潘鴻海、歐陽中石、張遠帆等藝術名家進行指導。2014年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魏立中成為「木版水印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努力分三個層面: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和不遺餘力。」著名藝術家吳山明說魏立中顯然屬於最後的那種。為報恩,魏立中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設立「魏氏木版水印獎學金」,鼓勵年輕人研習古老的技藝,還接納外國留學生在木版水印工坊內訪學,並多次在海外舉辦展覽和演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近年來,魏立人把「活著的中國彩色版畫印刷術」帶到了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美國洛杉磯、法國巴黎、印度新德裡、西班牙馬德裡、德國紐倫堡、日本東京、丹麥哥本哈根等地,還連續榮獲了「2015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和「2017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文化不滅,中華不絕。」僅為這八個字,我們向魏立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