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是減肥神器還是智商稅?

2021-01-09 騰訊網

微博上「代餐是風口還是智商稅」的話題有超2.4億閱讀量,近8000的討論量,有人極力「安利」,信奉著代餐減肥,也有人認為代餐營養單一,長期使用會導致營養不良。雖爭議不斷,但並未影響代餐的熱銷,京東數據顯示,雙十一首日開場10分鐘內,代餐奶昔成交額同比增長20倍。銷量與爭議齊飛,代餐行業怎麼了?

網紅代餐月銷35萬件

好評度近滿分

所謂「代餐」,是指取代部分或者全部正餐的一種食物。代餐的風靡和減肥瘦身需求的增強密切相關。《輕食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輕食、減脂餐、減肥餐、健康餐四個關鍵詞在美團App搜索次數同比2018年,分別增長235.8%、200.6%、186.4%、116.0%。《80 90後健康養生消費洞察報告》指出,在我國,有82.7%的年輕人不是在減肥就是奔走在減肥的路上。

代餐究竟有多火呢?記者選取了ffit8、王飽飽、WonderLab等10個熱門代餐品牌,對其天貓旗艦店上的最熱銷代餐產品進行分析。從店鋪粉絲數來看,選取代餐品牌中,粉絲數在百萬以內的有7家,100萬-200萬的有2家。粉絲數最少的是「若飯」,近1萬粉絲。「王飽飽」粉絲數最多,達230萬。資料顯示,「王飽飽」於2017年12月21日在中國商標局申請註冊商標,「王飽飽旗艦店」於2018年8月正式開店,兩年左右便在線吸粉超200萬。

產品銷量如何?記者選取每個品牌官方旗艦店中實時銷量最多的一款商品進行分析(數據收集時間為11月11日,價格、銷量亦以當天數據為準)。這10款熱銷代餐中,月銷量最多的是「鯊魚菲特」的產品,月銷量達35萬多件,銷量最少的是「若飯」旗下的產品,為1236件。月銷量不足1萬的僅3款產品,1萬以上10萬以下產品有5款,10萬以上的產品有2款。

值得一提的是,銷量這麼高,網紅代餐產品並不便宜。10款熱銷產品中,單價最貴達1290元,是「咚吃」的一款21日代餐產品,單價最低為35元來自「keep食品旗艦店」的3桶裝魔芋粉絲,但是價格仍是普通康師傅桶裝泡麵的2倍。10款網紅代餐中,單價百元以內產品較多,達6款,百元以上千元以下有3款,1款單價超千元。儘管價格不便宜,但不影響消費者對產品評分,數據分析顯示選取的代餐產品整體評分都在4.8分及以上(滿分5分),說明消費者對熱銷的這10款代餐產品整體是比較滿意的。

「代餐減肥」爭議多

61%用戶堅持不到一個月就放棄

代餐食品的熱銷反映的是代餐市場的火熱,根據歐瑞國際的報告,預計2020年底代餐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代餐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滲透率達90%,而國內代餐市場滲透率僅40%,這意味著中國代餐市場還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發展潛力巨大。

雖然代餐看上去市場廣闊,但是根據丁香醫生的一份的調查報告,61%用戶堅持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代餐,42%的棄代餐者放棄原因是沒有吃飯感,37%的用戶因為吃後效果不明顯,放棄堅持食用代餐。

事實上,雖然上述記者選取的代餐產品評分較高,但也不乏槽點。從商品評論來看,「口感味道差」「性價比一般」「飽腹感不夠」「分量小」等是消費者吐槽的關鍵詞。槽點不止這些。深圳市消委會發布的《2020年輕食代餐粉比較試驗報告》顯示,中糧天科、Smeal、網易嚴選、碧生源四款代餐粉的部分營養指標,實測值與其標示值不符,未達到GB 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的要求。

圍繞代餐,最飽受爭議的問題還是「代餐減肥是不是智商稅?」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爭議,和代餐地毯式的減肥廣告轟炸不無關係。以WonderLab為例,記者在小紅書數據分析平臺千瓜數據上檢索「WonderLab」,相關筆記超過1000條,內容主要關於「減脂食品測評」「宿舍減脂必囤」等減肥主題。

依靠代餐減肥到底有沒有效果呢?「剛開始有效,恢復飲食後就反彈」成為許多網友共同的經歷。網友「想努力賺錢卻花得更多」表示:「吃了兩個月瘦了20斤,恢復飲食後反彈了40斤,比最開始還重了20斤。」網友「GINTZAKI」有相似經歷:「今年6月花了一千多買了全套的代餐,吃了一半就膩了,但是想到錢都花了,咬牙堅持下去,瘦是瘦了10斤,但正常飲食後不久就反彈了,個人覺得還是吃正餐吧。」

專家觀點:

長期吃代餐當心損害健康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陳容平博士指出,代餐本質上是一種設計出來的結構化膳食,通過低配比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動員身體肝糖原輸出的增加,燃燒脂肪,從而達到減重的目的。代餐市場的火爆,一方面迎合了減肥人群的「懶人心態」,把治療性的產品以搖一搖衝泡、奶昔等簡便形式輸出到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減肥市場龐大的需求未被滿足,關於減肥的健康科普以及更加符合人性的設計,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說代餐是「減肥神器」顯然是商家在誇大其辭。陳容平博士指出,減肥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代餐只是減肥療程裡的一項工具,需要因人而異設置不同方案。比如評估肥胖的級別、評估肥胖的原因、有無相關併發症等,再決定下一步的減重計劃。尤其對於本身代謝率偏低的老年人群、有心腦血管疾病等人群,盲目減肥是不合適的。

遵照中國營養學會的膳食指南,基於營養學的需求,常見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該在55%-65%,而市場上的代餐碳水化合物配比通常在20%左右,長期攝入可能導致營養問題。

「人體的能量獲取主要渠道還是碳水化合物,長期吃代餐,沒有及時進行身體評估,對身體可能帶來種種不利的影響,如轉氨酶升高、肌肉萎縮、蛋白質丟失、電解質紊亂等問題。醫學上的減肥講究療程,比如代餐一般以8-12周為一個療程,休息3-6個月,待身體修整後再重新啟動第二輪。「臨床上隨意減肥帶來身體損害的案例非常常見。」陳容平博士提醒,減肥人士需要掌握更多營養健康知識和理念,通過適當調整膳食結構和進餐順序等,管住嘴邁開腿,來重塑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邊喝著奶茶,一邊吃著代餐減肥。」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

圖片/攝圖網

相關焦點

  • 代餐食品收割智商稅
    此外,以Keep為代表的運動健康平臺也緊隨其後,先後推出不同類型的代餐食品。資本對代餐市場也趨之若鶩,據燃財經不完全統計顯示,僅2020年7月份,代餐領域就產生了6起投融資事件,騰訊投資、IDG資本、真格基金、元璟資本等知名機構紛紛入局。但是在這背後,對代餐食品的質疑聲也隨之而起。代餐食品到底能不能「減肥」?是智商稅,還是真正能起到「管理身材」「健康生活」的作用?
  • 吃「健康食品」,交了不少「智商稅」
    「健康食品」年年有,今年尤其多……許多打著天然健康、無糖零脂肪的麥片、能量棒、飲料等成了大眾追捧的「網紅食物」。其實,在營養專家看來,很多所謂的「健康食品」並不健康,很多人在這方面都交了不少智商稅。吃代餐食品可能更易長胖今年以來,在電商主播的引領下,各種網紅代餐食品如代餐奶昔、代餐棒、代餐餅乾、代餐麵包、代餐粉等C位出道,迅速躥紅。「一邊吃、一邊瘦」「有效減肥不反彈」「一瓶可以節省2小時運動量」「口感好,比吃正餐都可口」是這些代餐食品的宣傳標籤。「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代餐食品並不能真正減肥。」
  • 網紅代餐食品,能事半功倍減肥嗎?是真實有效還是智商稅,聽聽營養師...
    近年來隨著電商、微商的發展和銷售渠道的多樣化,代餐產品在這幾年逐漸火爆起來,尤其在今年直播帶貨的熱潮下,各種主打著「低卡、減肥、扛餓」的代餐食品層出不窮,從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到代餐餅乾,憑藉「美味+躺瘦」的營銷理念,代餐迎合了當下巨大的減肥市場需求。對于越來越多沒時間運動,沒空好好吃飯又「過勞肥」的白領人群,簡直是正中下懷。 2. 用代餐減肥靠譜麼?
  • 網紅代餐食品是減肥神器還是智商稅?聽聽營養師怎麼說!
    尤其在今年直播帶貨的熱潮下,各種主打「低卡、減肥、扛餓」的代餐食品層出不窮,從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到代餐餅乾,憑藉「美味+躺瘦」的營銷理念,代餐滿足了當下巨大的減肥市場需求。 對於日益增長的沒時間運動、沒空好好吃飯又「過勞肥」的白領人群,簡直是正中下懷。
  • 6款網紅代餐食品測評,小心交智商稅
    好吃、扛餓、減肥這些文案無疑重錘擊中了減肥大軍的痛點!最近WonderLab、ffit8的廣告霸佔了不少人的朋友圈C位「代餐」之風悄悄興起它們成為2020年減肥圈中的「網紅新寵」!這些宣揚健康理念從數值上控制食品攝入能量的網紅代餐是否既能如宣傳般好吃誘人又能滿足我們日常正餐的飽腹需求?面對多種類型的代餐食品消費者又該作何選擇?
  • 三類「坑娃」兒童食品,不僅貴還有損健康,很多寶媽交過智商稅
    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規定,無糖是指每100g/ml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小於等於0.5g/ml,小於等於5g/ml為低糖。執筆:張蒙編輯:王之風定稿:蘇子後每個寶媽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在吃穿用度上總想給他們提供最好的,各種兒童用品都往貴了買,但越是這種心理,就越容易被市面上的各種產品迷惑,反而被收了不少智商稅。
  • 這萬元神器竟然是智商稅!
    最近有個朋友說種草了Cellreturn的家用紅藍光儀,問言言是不是智商稅,這讓言言對「智商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簡單查了一下,「智商稅」的說法大約源自2013年的知乎,目前知乎對於「智商稅」的官方解釋是:
  • 「智商稅」還是「清潔神器」?由利掃地機器人體驗後,答案很明顯
    不過不少人對掃地機器人頗具爭議,有人認為它完全就是「智商稅」,存在清潔力差、噪音大、效率低等問題,確實不少千元價位掃地機器人會存在這些問題。不過筆者最近拿到了售價3299元的日本由利(Uoni)掃地機器人V980 MAX,到底是「智商稅」還是「清潔神器」呢?體驗一周之後,聊聊我的使用體驗,答案其實非常明顯了。
  • 有機食品是智商稅?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自有機食品被人熟知以來,關於它的爭議一直不斷,支持的人覺得吃了它整個身體都變好了,反對它的覺得這群人就是人傻錢多在交智商稅,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有機食品沒有傳的那麼邪乎,但也不是對人一點好處都沒有,單單從食物味道方面來說,有機食品,純天然無汙染,保留著食物本身最自然最本真的味道,所以還是比普通的食物好吃一些的。從另一方面來說,有機食品的種植與生長禁止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用擔心農殘問題,真正從飲食方向保證了人們的安全與健康。
  • 吃貨們光看減肥論壇瘦不下來,所以薄荷團隊自主研發了輕卡食品
    不過,去年開始,薄荷走上一條「不尋常路」:團隊選擇砍掉已經盈利的「NICE 減重服務」,轉戰自主生產和銷售輕卡健康食品。 用創始人馬海華自己的話來講,薄荷現在走的路線是「APP+Food」,算是軟硬體結合:公司旗下共有3款APP,分別是做減肥社區的「薄荷」、可查詢熱量的「食物庫」、以及定製減重方案的「輕卡減肥」,加起來的下載量超過3900萬,其中減肥社區薄荷APP日活40萬左右;Food方面,薄荷自主品牌產品線主要有兩條:一是輕卡系列,包括紅棗黑米圈、馬黛茶、益生菌粉等;二是超模系列全營養代餐。
  • 這屆父母太難了,育兒路上的15種智商稅產品,你躲過了沒?
    智商稅,網絡熱門詞彙,是指由於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繳了智商稅。今天來聊聊母嬰用品裡的常見智商稅產品吧。 [太長不看版本]一般帶如下宣傳字眼的,多為智商稅。
  • 英語熱詞:「智商稅」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熱詞:「智商稅」英文怎麼說?   看到打折馬上買買買,你為此交了多少「智商稅」?
  • 沙拉代餐為什麼流行?
    再有就是食品安全的隱患——有害微生物滋生的風險,農藥殘留的可能,以及食材裡的活性酶在不斷加速它腐敗。《華盛頓郵報》2015年時登載過食品專欄作家塔瑪·哈斯佩爾(Tamar Haspel)的一篇文章《為什麼說沙拉被評價過高》(Why Salad is So Overrated),曾引起過很多關注。
  • 2020年度智商稅大賞:今年你花了多少冤枉錢?
    2020,是讓人不忍直視的一年,在無序和沒有希望的時候,只有消費能夠給我們帶來廉價而實在的快樂,然而,很多商品並沒有被購買的意義,但仍然包裝出一副直擊當代青年痛點的樣子,簡而言之,這就是智商稅。
  • 我跟朋友說,代餐粉是一種營養低劣的食品
    代餐粉這樣的工業化、廉價的食品,是很受一些減肥、排毒人士的喜歡的。 有的人喜歡,是因為它利潤高。比如紅豆薏米加工成粉狀,按35克一條,10條一盒,中等價位35元一盒賣,35克就是3.5元。如果再賣貴點,這其中的利潤,我都心動了。而對於消費者來講,花3.5元買35克五穀雜糧這種行為,已經不是用無知和愚蠢可以形容的了。
  • 量子速讀、防走神頭環、全腦開發……這屆家長還要交多少智商稅
    在中國,有一種特殊的稅,人人聞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智商稅。這種稅,稅種多樣,稅率高昂,收割了一波又一波「韭菜」,讓人防不勝防。近年來,「前有量子速讀,後有全腦開發」的兒童教育領域成了收智商稅的重災區。
  • 蛋白粉可不是智商稅,這些隱藏好處被忽略了!愛健身的你知道嗎
    要知道很多聲音為了譁眾取寵曾流傳著蛋白粉是智商稅的言論,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的,蛋白粉從一開始以來其實就頗有爭議,但事實上它真的特別健康安全,就拿它的來源來講,是從純牛奶經過殺菌分離出的乳清蛋白烘乾後而形成的蛋白粉;簡單來講就是牛奶提取的蛋白質,是我們人體細胞,皮膚,毛髮,組織所必須的營養元素,粗暴點講就跟缺鈣了只曬太陽不行,還要為身體補充鈣片才行一樣的道理。
  • 當心被「網絡算命」收了「智商稅」
    原標題:當心被「網絡算命」收了「智商稅」   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發展,讓八字、佔星、紫微鬥數、塔羅牌等算命方式通過新形式呈現給網友,甚至一些微商還以此作為引流的手段
  • 演講稿範文:智商稅是一種什麼稅(每日觀察0245)
    演講稿範文:智商稅是一種什麼稅文/樊榮強近些年,「智商稅」這個網絡語比較流行。它又被稱之為「低智商稅」,或者「智商欠稅」。交智商稅一般有哪些情況呢?一是花冤枉錢。比如經不住商人的誘惑或者騙子的蠱惑,買了不該買的東西,交了不該交的錢。二是說混帳話。在某些公共場合或者在網絡上,發表沒有邏輯、缺乏依據、違背公序良俗的言論。三是做荒唐事。
  • 明星減肥有多狠?陳妍希「油鹽不進」,大S過午不食
    明星們減肥往往是大眾很關注的一個話題,大家對明星減肥總會有一個誤解,總覺得明星們減肥非常輕鬆容易,即便是胖了也只是胖著玩玩,過不了幾天就能夠瘦回原樣,但其實明星們減肥也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堅持,很多明星經常會在社交平臺上或者是在節目採訪中公開自己的減肥秘籍,方法一個比一個狠,讓原本想要學習效仿的網友們紛紛被勸退